

1.
名詞
往昔;從前(跟“今”相對)。
2.
名詞
(Xī)姓。
1.
從前;過去。與“今”相對。
1.出自《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2.出自《玉篇?日部》昔,昨也。
3.出自《渡湘江》詩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4.出自《與人論文書》昔賢持論,弗廢翰藻。
2.
昨天。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2.出自《莊子·齊物論》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3.
久遠;久舊。
1.出自《詩·陳風·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2.出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弓膠昔干,所以為合也。
4.
終了;末了。
1.出自《呂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
5.
同“臘”。干肉。
1.出自《逸周書·器服》焚菜膾五昔。
6.
通“夕”。夜晚。
1.出自《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
2.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圍解,閱三昔乃歸私寢。
3.出自《贈寶覺》詩后以翰林學士召,會宿金山一昔,今復見之。
4.出自《蝶戀花》詞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
7.
通“作”。興起。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道經》萬物昔而弗始。
8.
姓。漢有昔登。見《通志·氏族略四》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昔氏,風俗通:周大夫封昔,因氏焉。漢有昔登,為烏傷令。唐開元有昔安仁生豐,大禮評事,汝州人。
1.見"馬勃"。
1.見"馬趼"。
1.馬快。
1.同"馬不停蹄"。
1.見"馬愿如羊"。
1.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1.馬神名。
2.騎兵和步兵。
3.馬行進的步子。
4.武術或體操的一種動作。兩腳分開與肩齊,大腿放平和小腿約成90度角。此姿勢使自己牢穩不動,便于迎擊對手。
1.箭術中的騎射和步射。
1.馬的能力。
1.形容忙碌的樣子。
1.管馬的官署。多用以指閑散的官職或卑微的小官。
2.猶言馬頭娘。
1.飼馬之糟。木制或石制。
1.馬食的草料。
1.馬鞭。
1.武器名。叉首左右兩刃歧出。
1.專門騎馬傳送文件的差役。
1.蟲名。一種大知了。
1.牧馬場。
1.牧場;養馬的場所。
2.跑馬場。表演馬術或賽馬的場地。
1.馬拉的車子,或載人,或運貨。先秦還用以作戰。
1.奔馬揚起的塵土。
1.博戲的一種。
1.四匹馬。
1.馬行之程;旱程。
1.合歡的別名。
2.地名。在浙江省余杭縣西。宋代以產花著名。
1.見"馬工枚速"。
1.大湯匙。
馬的牙齒。因馬齒隨年齡而增換,故常借作自己年齡的謙稱馬齒徒增。
1.見"馬芻"。
1.見"馬船"。
1.亦作"馬舡"。
2.大船;官船。
3.運馬的船。
1.防止馬受濕氣侵襲的木墊。
1.見"馬棰"。
1.見"馬棰"。
1.亦作"馬捶"。亦作"馬垂"。
2.馬杖;馬鞕。
1.馬靴后跟上另加的金屬刺。除有裝飾作用外,還可以用來驅趕坐騎,使快跑。
1.戰國時秦人司馬錯的簡稱。
1.見"馬褡子"。
1.即馬褡子。
南非島國。在印度洋西南側,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面積627萬平方千米。人口13126萬(1995年)。首都塔那那利佛。中部為高原,兩側東陡西緩,熱帶氣候。經濟以農業為主。丁香、胡椒、華尼拉果產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出口咖啡和香料。
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向西流動,其中一支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轉向沿島東岸自北向南流,形成馬達加斯加暖流。
1.指粗心大意的人。
2.粗心大意;馬虎隨便。
1.一種大蜻蜓。
1.馬包。
1.方言。馬糞。
1.山名。在江西省彭澤縣東北,北臨長江。山形似馬,故名。相傳唐王勃乘舟遇神風,自此一夜達南昌。
1.騎兵肉搏戰時用的長約一米的彎形刀。
2.貝名。
3.中醫外科病名。
1.形容事情順利,一開始就取得勝利。
1.見"馬到成功"。
1.通車馬的大路。
2.指校場或城墻上跑馬的路。
3.指宮中允許上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