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外形略像牛,頸短,四肢粗大,鼻子上有一個或兩個角。皮粗而厚,微黑色,毛極少。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森林里,吃植物。通稱犀牛。
2.
形容詞
堅固。
3.
名詞
(Xī)姓。
1.
動物名。通稱犀牛。哺乳類,形略似牛,體較粗大。吻上有一角或二角,間有三角者。皮厚而韌,多皺襞,色微黑,毛極稀少。今產于亞洲和非洲的熱帶森林。
1.出自《逸周書·世俘》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犀十有二。
2.出自《游海賦》群犀代角,巨象解齒。
3.出自《答李端淑書》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
4.出自《本草綱目·獸二·犀》大抵犀、兕是一物,古人多言兕,后人多言犀,北音多言兕,南音多言犀,為不同耳。
2.
指犀牛皮。參見“犀甲”。
1.出自《國語·越語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
3.
指犀牛角。
1.出自《國語·楚語上》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2.出自《歸田錄》諸藥中犀最難搗。
3.出自《珍珠船》李廷珪父超,易水人,造墨尤妙,其堅如玉,其紋如犀。
4.
指犀角制的飾物。
1.出自《法言·孝至》讻讻北夷,被我純繢,帶我金犀。
2.出自《南內朝賀歸呈同官》詩豈惟一身榮,佩玉冠簪犀。
3.出自《浣溪沙》詞落蕊半黏釵上燕,露黃斜映鬢邊犀。
5.
指以犀角為飾的腰帶。
1.出自《小重山》詞正是神京爛熳時。群仙初折得,郄詵枝。烏犀白纻最相宜。精神出、御陌袖鞭垂。
2.出自《東新橋》詩不云二子勞,嘆我捐腰犀。
6.
稱人發際隆起的骨。參見“犀角”。
1.出自《文選·劉孝標〈辯命論〉》龍犀日角,帝王之表。
7.
銳利;堅固。參見“犀舟”、“犀車”、“犀利”。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兵情》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
2.出自《鹽鐵論·申韓》犀銚利鋤,五谷之利而閑草之害也。
8.
葫蘆的子。
1.出自《詩·衛風·碩人》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2.出自《祭古冢文》蔗傳余節,瓜表遺犀。
9.
喻指女子潔白整齊的牙齒。
1.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四二》巧笑蒨兩犀,美目揚雙蛾。
1.為鬼神或已歿之人焚化的紙錢。
1.靜心。
1.玄奧的智慧。
1.陰間,迷信謂人死后靈魂所在的地方。
1.謂在陰間受到懲治。
1.謂神佛的佑助。
1.迷信謂陰司對有過失之人追拿索命。
1.謂為死人焚化的紙財寶。
1.唐宋時俗語。意謂糊涂。
1.閉目而坐。
2.在昏暗中坐著。
1.看不清的樣子。
1.亦作"銘辭"。
2.銘文。
1.見"銘詞"。
1.銘感。
1.記功的典冊。
1.在鐘鼎等器物上刻鑄文辭。引申為建功立業﹐以傳后世。
1.同"銘心鏤骨"。
1.在金石上刻寫文辭﹐記述功績。
1.銘刻在骨。形容永記不忘。
1.秦始皇曾多次東巡海上﹐刻石紀功而去。故以"銘海"指記載功德。
1.銘記在心。
1.同"銘心鏤骨"。
1.在碑石上銘刻文辭。
1.銘感。
1.銘文。
2.牢記在心。
1.在器物上刻寫的警戒性文辭。
1.豎在靈柩前標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絳帛粉書。品官則借銜題寫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另紙書題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斂后﹐以竹杠懸之依靈右。葬時取下加于柩上。
1.銘刻。亦指銘刻的文字或圖案。
①在器物上刻寫那些文字銘刻在青銅器上。②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古代銘刻。③牢記銘刻在心。
1.銘刻在器物上的文辭。
1.銘刻﹐銘勒。形容永記不忘。
1.鐫刻。
1.銘和誄。泛指記述死者經歷和功德的文章。
1.在器物上鐫刻文字或圖案。
2.比喻感受極深﹐永志不忘。
固定在電機、電器或機械設備上的牌子。用來記載額定工作情況下的一些技術數據及生產廠,以供正確使用而不致損壞設備。
1.銘款。
1.記述。
1.刻寫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辭。具有稱頌﹑警戒等性質﹐多用韻語。
1.謂列名受祭。
1.深切的感謝。
刻在心里,牢記不忘那一段經歷銘心刻骨,永遠難忘。
1.見"銘心鏤骨"。
1.形容感念甚深﹐永記不忘。
1.銘功。
1.刻寫在器物上的文辭。多指墓志銘。
2.印記﹐標識。
1.即銘旌。
1.猶碑志。
1.見"銘志"。
1.猶銘戢。謂牢記不忘。
①刻在器物上的文字銘篆著乎壺鑒。②感念不忘銘篆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