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束縛;捆綁。
1.出自《易·坎》系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
2.出自《國語·越語上》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拿,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
2.
指拘囚。
1.出自《易·隨》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2.出自《新唐書·鄭元璹傳》高祖兵興,遣將張綸西略地,攻拔其城,系致軍門,釋之,授太常卿。
3.
將人或物體用繩索等物捆扎起來,懸吊于另一物體之上。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獻子以朱絲系玉二瑴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唯爾有神裁之。”
2.出自《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4.
指帶子、繩索。
1.出自《太平御覽》文王履系解。
2.出自《上書諫吳王》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
5.
把事物聯結統一於某一方面或集中到某一點上。參見“係統”、“係心”、“係意”。
1.出自《明君恭己而成功論》故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易故不怨,簡故不爭,四海之內,莫不系統,故能帝也。
2.出自《漢書·成帝紀》不蒙天佑,至今未有繼嗣,天下無所系心。
3.出自《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且萬姓莫不系心於公,整眾入朝,內外孰不欣戴。
4.出自《新唐書·衛次公傳》太子雖久疾,冢嫡也,內外系心久矣。
5.出自《南史·王彧傳》至如賤者,否泰不足以動人,存亡不足以絓數,死於溝瀆,困於涂路者,天地之間,亦復何限,人不系意耳。
6.
繼續;接續。
1.出自《鹖冠子·備知》是以鳥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麋鹿群居,可從而系也。
2.出自《后漢書·安帝紀》親德系后,莫宜於祜。
3.出自《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詩·阮瑀〉》傾酤系芳醑,酌言宣終始。
4.出自《宋瑣語》時袁豹、江夷相系為昶司馬。
7.
決定,指某一事物發揮的作用,決定著另一事物的成敗得失。
1.出自《尹文子·大道上》若使遭賢則治,遭愚則亂,是治亂系于賢愚,不系于禮樂。
2.出自《宋書·自序》相公勤王,志清六合,許、洛已平,關右將定,事之濟否,所系前鋒。
3.出自《吹劍四錄》趙南塘謂言意深淺存人胸襟,不系體格。
4.出自《漱華隨筆·知縣改授》竊惟知縣百責所萃,生民休戚系焉。今石存禮年方二十二歲,氣質清秀,形體孱弱……恐不能堪。
8.
綴;置。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序》其以私恩追尊,非當時所奉者,則隨它事附出。親屬別事,各依列傳。其余無所見,則系之此紀,以纘西京《外戚》云爾。
2.出自《后漢書·二十八將傳論》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故依本第系之篇末,以志功次云爾。
9.
維系,指將事物聯結聚集起來,使不渙散。
1.出自《北史·齊紀上》孫騰以為朝廷隔絕,不權立天子,則眾望無所系。
2.出自《新唐書·豐王珙傳》上東遷,宗社無主,今仆奉諸王西奔,以系天下望。
10.
關聯;牽涉。參見“關係”。
1.出自《上皇帝書》臣前任密州,建言自古河北與中原離合,常系社稷存亡。
2.出自《浙江分巡李公墓表》公之行甚修,事甚辦,而此一事所系極重。
11.
擄掠。
1.出自《新唐書·吳少陽傳》時許、汝居人皆竄伏榛莽間,剽系千余里,關東大恐。
2.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居璋與虜出入原、朔、忻、并地,剽系騷然,數為諸將驅逐。
12.
志,記。
1.出自《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予因系其官閥,銘其卒葬云。
13.
是。
1.出自《水滸傳》捕捉打死鄭屠犯人魯達,即系經略府提轄。
2.出自《儒林外史》沈大年既系將女瓊枝許配宋為富為正室,何至自行私送上門,顯系做妾可知。
3.出自《春風沉醉的晚上》我從她自家的口里聽得,知道她姓陳,名叫二妹……從小系在上海鄉下長大的。
1.傾瀉滋潤。借指帝王所施的恩澤。
1.抒發思想感情。
2.畫像。畫像要求逼真傳神,故云。
繪畫術語。以實物為觀察對象直接加以描繪的作畫方式。既可作為創作的手段,又常用于練習技法和搜集素材。在中國畫中,描繪動植物的畫也叫寫生”。
1.直接以實物或風景為對象所作的畫。
中國畫。五代黃荃作。絹本橫卷。設色。畫面上有鳥雀、昆蟲等動物二十四只。鳥有白愈恕白頭翁、大山雀等,蟲有蚱蜢、蟬、蜜蜂等,另有烏龜兩只。用雙勾填彩法畫成,質感很強。
1.傾吐情實。
2.據事直書;真實地描繪事物。
1.在文學藝術創作上,主張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派別。
1.現實主義的舊譯。
1.抄手,抄胥。
2.擅長寫字或寫文章的人。
1.抄寫書籍。
2.今亦稱著書為寫書。
1.和尚﹑道士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上面寫有主人家姓氏和拜懺的緣由等。又名"疏頭"。
1.敘述;描述。
1.初學兒童在印好的紅色楷字上描摹習字,謂之"寫順朱兒"。又稱描紅。
1.抒發情思。
1.猶寫真。
1.指書法真紀拓本。
1.縱目遠望。
1.描繪人或物。
1.畫像。
2.鑄像。
1.臨摹。
1.傾注排泄。
1.抒發內心感情。
2.謂描寫人的內心世界。
3.舒心,開心。
1.謂從外形審察病人。
2.畫像,圖寫形貌。
1.寫生畫。
1.猶閃耀。
1.漢代擬定和發出文件謂之寫移。
俗稱粗筆”。與工筆”相對。中國畫技法名。通過簡練放縱的筆致著重表現描繪對象的意態風神的畫法。
1.中國畫的一種。用寫意手法作的畫。
1.畫像;作畫。
2.謂真實的反映,寫照。
1.猶映照。
1.發抒排除憂悶。語出《詩.邶風.泉水》"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1.吳彩鸞書寫《唐韻》的故事。傳說仙女吳彩鸞于唐大和末,遇書生文簫于鐘陵郡,相互愛悅而成夫婦。文簫貧,彩鸞為寫孫愐《唐韻》,售以為生◇二人皆乘虎仙去。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三引唐裴铏《傳奇.入仙壇》。清吳騫《扶風傳信錄》"憶別深宮七百年,幾經塵劫兩相捐。踏燈忽漫春攜手,寫韻曾看夜擘箋。"或謂吳彩鸞寫《唐韻》為實有其人其事。又后人傅會傳說,于鐘陵建"寫韻亭",或稱"寫韻軒"。宋洪明有《寫韻亭》詩,見宋呂本中《紫薇詩話》。
1.見"寫韻"。
1.見"寫韻"。
1.描畫。
畫人像傳神寫照。引申為真實的刻畫、描寫長城,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寫照。
①畫人的面容、肖像寫真自古難,神藝有深造。也指所畫的肖像不忍重看舊寫真。②對事物如實描繪、逼真表現。
1.用照相方法所制的印刷版。如銅版。
1.照相機。
1.照相機。
1.攝影師。
1.畫像。
2.指描繪實在景物的圖畫。
1.畫像。
1.指訂契約。
1.抒發情志。
1.傾瀉流注。
1.謂依樣仿造建筑。
1.描摹形狀。
2.撰寫訴狀。
1.傾注,倒進去。
1.書寫文字,題字。
2.明代職司抄寫的低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