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汚”。亦作“污”。
2.
污垢,臟東西。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
2.出自《水賦》湛幽邃以納污,泯虛柔以勝堅。
3.出自《從登香爐峰》詩慚無獻賦才,洗污奉毫帛。
4.出自《圖畫見聞志·石橋畫》忽於破甕內得物如被,幅裂汙坌,觸而塵起。涿視之,乃畫也。
3.
不清潔;骯臟。參見“汙垢”、“汙穢”。
1.出自《正氣歌》序駢肩雜遝,腥臊汙垢,時則為人氣。
2.出自《虎符》服裝污垢,面目憔悴。
3.出自《敦煌曲·〈十恩德〉之六》乾處與兒眠,不嫌污穢與腥膻。
4.出自《日聞錄》古者,祭之用牲,以七體為貴,羊首牛首,肩臑心肺,皆上體也;至於腎腸臀足之類皆不用,以其在下而污穢也。
5.出自《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更有一節苦處,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氣,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浣污穢衣服。
6.出自《枯楊生花》污穢的土能養美麗的花朵。
4.
弄臟;污染。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飯已,盡懷其余肉持去,衣盡汙。
2.出自《后漢書·黃瓊傳》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汙。
3.出自《三國演義》眾欲殺之,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輩,何足汙刀。”
5.
玷污;玷辱。
1.出自《楚辭·九辯》竊不自聊而愿忠兮,或黕點而汙之。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汙之。
3.出自《原道》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4.出自《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神女既有精靈,能通夢寐……遂賦一言相謝,決不敢學宋大夫作此淫褻之語,有汙神靈美名。
5.出自《宋論?仁宗》汙之以帷薄之愆,則曰匿丑而跡不宣。
6.
沾濕;濡染。
1.出自《呂氏春秋·論人》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
2.出自《后漢書·段炯傳》血流汙野,傷和致災。
3.出自《官牛》昨來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汙馬蹄。
4.出自《三國演義》眾欲殺之,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輩,何足汙刀!”
5.出自《神弦別曲》南山桂樹為君死,云衫淺污紅脂花。
6.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才讀罷,仰面哭,淚把青衫污。
7.
洗去污垢。
1.出自《送秦光祿北征》風吹云路火,雪汙玉關泥。
2.出自《詩·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8.
鄙陋;卑下。
1.出自《荀子·非相》君子之於言,無厭。鄙夫反是。好其實,而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汙庸俗。
2.出自《史記·日者列傳》吾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小子竊觀於世,未嘗見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汙?
3.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一》事上之義,莫先于首公;為臣之汙,無甚于毀節。
4.出自《慎始》行乞者,世之所謂至汙而極賤也。
9.
貪贓,不廉潔。
1.出自《漢書·酷吏傳贊》其廉者足以為儀表,其汙者方略教道,壹切禁奸。
2.出自《送湘陽能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三首》迎風汙吏免,先令疲人喜。
3.出自《后漢書?黨錮傳?范滂》及(滂)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汙,望風解印綬去。
4.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墮峻溪之下以求生,必不幾矣。
5.出自《元史·泰定帝紀二》廣海古流放之地,請以職官贓污者處之,以示懲戒。
6.出自如:貪官污吏。
10.
比喻繁難艱苦的事。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若子之群吏,處不辟污,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
11.
淫亂。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陽石污,而公孫誅。
2.出自《水滸傳》那婦人聽罷,哭將起來,說道:“丈夫!我不曾有半點兒污,如何把我休了?”
12.
特指奸污。
1.出自《漢書·游俠傳·原涉》子獨不見家人寡婦邪?始自約敕之時,意乃慕宋伯姬及陳孝婦,不幸壹為盜賊所汙,遂行淫失,知其非禮,然不能自還。
2.出自《癸辛雜識續集·馬華父》華父撫諭不從,遂藏身后圃亂荷中獲免。其家人散走藏匿。華父之妻則藏於郡吏之家,遂為所污。
3.出自《元朝秘史》﹝忽闌﹞果然不曾被污,因此成吉思甚加寵愛。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官雖捕賊駢誅,然以妾已被污,竟不旌表。
13.
衰退;衰落。
1.出自《禮記·檀弓上》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
2.出自《史通·載文》國有否泰,世有污隆。
3.出自《書〈儒林傳〉後》以文學為官,始於叔孫通弟子,以定禮為選,首成於公孫弘,請試士於太常,而儒術之污隆,自是而中判矣。
14.
低洼;凹陷。
1.出自《莊子·齊物論》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15.
通“洿”。停積不流的小水;小水坑。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2.出自《國語·周語下》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而為潢汙也,其竭也無日矣。
3.出自《荀子·王制》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
4.出自《亢倉子·全道》夫尋常之污,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鰍為之制。
16.
用同“兀”。禿,剪短。
1.出自《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釋事為》《劉知遠諸宮調》第十二,中呂調醉落托曲:“兄嫂堪恨如狼虎,把青絲剪了盡皆污。”又白:“欲帶(戴)金冠,爭奈發污眉齊!”金元北音沒有入聲,“兀”音與“污”相近,“污”就是“兀”。
17.
同“杇”。涂飾,粉刷。參見“汙墁”。
1.出自《明皇雜錄》虢國中堂既成,召匠汙鏝。
2.出自《漢州王宗夔尚書宅醮詞》污墁云畢,土木告周。
1.指點;指揮。
1.點破;揭穿。
1.指點解說,破除疑問。
1.猶指日,不日。限期。
1.柔弱貌。
1.指摘;指責。
1.指為親戚,假托故舊。謂攀附有權勢的人。
1.猶言屈指可數。
1.見"指趣"。
1.以指撿取。亦以喻輕易。
1.亦作"指趨"。亦作"指趨"。
2.宗旨,意義。
3.猶志趣。
1.《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后以"指囷"喻慷慨資助。
1.指定任命。
1.猶不日。謂為期不遠。
1.謂不久即可成功。
1.見"指日可待"。
1.見"指日高升"。
指日不日,為期不遠。不久即可實現親人相會之期,指日可待。
1.對著太陽發誓,表明忠誠無二。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罵那個人她整天板著臉,冷言冷語,指桑罵槐。
1.見"指桑罵槐"。
1.見"指桑罵槐"。
1.比喻耍手段﹑說空話哄人。
1.見"指山賣磨"。
1.指點譏諷。
1.《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后以"指舍"用為人子侍親盡孝的典故。
1.猶指定。
2.宋制,某些在選官員可以自行選定任官地點,稱為"指射"。
1.陳述。
1.清代行捐納制,士民捐資取得官員資格后,再出一筆費用,指定到自己希望的省分去候補,叫"指省"。
1.識別。
2.介紹認識。
1.指明實際情況。
2.猶實據。
3.核實。指,通"稽"。《荀子.正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荀子三》"指應讀作稽……指實亦稽實也。"一說為指明實事,見楊倞注。
4.證實。指,通"稽"。
1.猶美食。
1.見"指天誓日"。
①支使;使喚指使別人|以奉指使|受人指使。②唆使幕后指使。
①指給人看指示牌|指示代詞。②指點;指引指示一二|予以指示。③指示下級、晚輩的文件、意見長輩的指示|按上級指示辦。
1.六書之一。以象征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
2.謂手指某事。
3.闡明事理,敘述事物。
4.謂軍隊指向某地。猶進軍。
1.謂闡述事理,譬喻情狀。
1.以手指示。視,通"示"。
2.手指著看。語本《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1.合乎主旨。
2.猶指歸。
1.猶指指點點。形容背后指點議論之狀。
1.亦作"指手畫腳"。
2.說話時做手勢。多用于形容放肆或得意。
3.比喻亂加指點批評。
1.見"指手劃腳"。
1.指名告發。
1.受命。
2.指點傳授。
1.指導;傳授。
2.猶指示。
1.用指尖代筆寫字。為書法藝術的一種。
1.道教傳說,老子生于李樹下,因以李為姓。見晉葛洪《神仙傳.老子》。
①見冪③”(236頁)。②統計中反映各個時期某一社會現象變動程度的相對數。通常指報告期數值對基期數值之比。經濟工作中常用的指數有生產指數、物價指數、生活費指數、貨幣購買力指數等。
函數y=a瑇(x∈r)稱為指數函數。這里a>0,且a≠1。
1.猶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