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從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去(跟“來”相對)。
2.
動詞
向某處去。
3.
介詞
表示動作的方向。
4.
形容詞
過去的;從前的。
1.
亦作“徃”。亦作“徍”。
2.
從前,過去。
1.出自《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2.出自《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
3.出自《百喻經·債半錢喻》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
4.出自《新唐書·宇文士及傳》臣罪當死,但臣往在涿郡,嘗與陛下夜論世事,頃又奉所獻,冀以此贖罪。
5.出自《〈野香亭詩集〉序》往余讀相國之詩,雄健峭削,如長松千尋孤峰萬仞而不可攀躋也。
3.
后,以后。
1.出自《易·系辭下》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2.出自《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
3.出自《元史·脫脫傳》自今以往,家人有以酒至吾前者,即痛懲之。
4.
死;亦指死者。
1.出自《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2.出自《贈白馬王彪》詩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3.出自《褚淵碑文》送往事居,忠貞允亮。
4.出自《答韶州張殿丞書》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
5.
送致。
1.出自《與楊德祖書》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
2.出自《宋書·蕭思話傳》并往桑弓一張,材理乃快,先所常用。
6.
去。
1.出自《易·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出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出自《感春》詩東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萬山阻。
4.出自《水滸傳》早晚要去那里走一遭,不若和你同往如何?
5.出自《故事新編·理水》下半天又同往山背后釣黃鱔,一直玩到黃昏。
7.
引申為逃亡。
1.出自《管子·權修》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
8.
見“往往”。常常。
1.出自《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
2.出自《劉晨阮肇游天臺》詩往往雞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
3.出自《菰中隨筆》漢之能吏多出掾史,唐節度所辟書記,亦往往入而為大官。
4.出自《家》近來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總是痛。
9.
見“往往”。處處。
1.出自《管子·度地》令下貧守之,往往而為界,可以毋敗。
2.出自《論衡·死偽》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
3.出自《魏書·堯暄傳》初,暄使徐州,見州城樓觀,嫌其華盛,乃令往往毀撤,由是后更損落。
4.出自《皂林道中》詩行行水竹與云林,往往人家與僧舍。
5.出自《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1.亦作"槖奸"。
2.藏奸。
1.亦作"槖金"。
2.囊中之金。
1.猶同伙。
1.盛糧食的口袋。語本《詩.大雅.公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鄭玄箋"乃裹糧食于橐囊之中。"
1.見"槖泉宮"。
1.秦宮殿名。
1.行囊。
1.同"橐駝"。
1.同"槖駝"。
1.多竅穴的土。
即駱駝”其奇畜則橐駝。
1.指高明的栽培技藝。典出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1.亦作"槖槖"。
2.象聲詞。多狀硬物連續碰擊聲。
1.款冬花的別名。
1.婉轉和諧。
1.秀麗;優美。
婉轉的言辭,委婉的話婉言勸止|婉言謝絕。
1.美麗。
1.美好的儀態。
2.女官名。
1.柔美貌。
1.亦作"婉瘱"。
2.溫順嫻靜。
1.見"婉嫕"。
1.和悅。
①婉轉含蓄婉約其辭|其為詩,清新婉約。②柔美容色婉約|書法婉約流利。
1.恭順和悅。
1.婉轉曲折。
1.猶哀怨。
1.猶惆悵。
1.悲傷,悲痛。
1.嘆惜悲痛。
1.悵嘆驚愕。
1.怨恨憤慨。
1.嘆息駭異。
1.怨恨。
2.懊悔。
1.謂悵恨之情郁結于心。
1.惋惜感慨。
1.嘆惜而憤慨。
1.悵恨怨怒。
1.含冤悲切。
1.悵恨哀傷。
1.怨恨失意。
1.見"惋嘆"。
1.憂郁貌。
1.可惜;引以為憾。
1.嗚咽嘆惜。
1.悵恨不安。
1.傍晚時的云氣。
1.晚上向人問好。亦是晚上跟人道別時的客套話。
1.晚上。
1.失偶后晩年再找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