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或捉鳥獸的用具。
1.出自《詩·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2.出自《為曹洪與魏文帝書》若駭鯨之決細網,奔兕之觸魯縞。
3.出自《題淮安壁間》詩魚蝦潑潑初出網,梅杏青青已著枝。
2.
指網狀物。參見“網戶”。
1.出自《魏都賦》薄戍綿冪,無異蛛蝥之網。
2.出自《虞美人》詞垂楊低拂曲塵波,蛛絲結網露珠多,滴圓荷。
3.
用網捕捉。
1.出自《唐國史補》見數百人喧集水濱,乃漁者網得大黿。
2.出自《聊齋志異·犬奸》所止處,觀者常數百人,役以此網利焉。
4.
比喻籠罩。
1.出自《灞上閑居》詩空林網夕陽,寒鳥赴荒園。
2.出自《晦日宴高氏林亭》詩輕苔網危石,春水架平沙。
5.
比喻法律。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序》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
2.出自《抱樸子·詰鮑》制峻網密,有犯無赦。
3.出自《陳書·世祖紀》蓋以陽和布澤,天秩是弘,寬網慎刑,義符含育。
6.
指周密的組織或系統。
1.出自《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出自《文選·揚雄〈解嘲〉》往者周網解結,群鹿爭逸。
3.出自《血書》地主階級的壓迫太沉重了,歷史太悠久了,統治的網太嚴密了——政府,法律,監牢,城堡,官吏,差弁,軍隊,劊子手。
7.
見“網羅”。搜羅;包容。
1.出自《報任少卿書》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2.出自《史通·本紀》蓋紀者綱紀庶品,網羅萬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過於此乎!
3.出自《謝王內翰啟》此圣人所以網羅天下之逸民,追復先王之舊跡。
1.指五代南唐中主李瓃和后主李煜。均以詞著稱,有《南唐二主詞》行世。
詞集。五代南唐中主李fdec!⒑籩骼鐸獻鰲R瘓懟J綻鐸洗嗜十四首,李fdec4仕氖?。魏笕怂嫞渲蓄H參雜偽作。今人唐圭璋有《南唐二主詞匯箋》。
1.南方出產的糖食。
1.南方的天空。
2.指南方。有時特指嶺南地區。
1.南部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國,分東﹑南﹑西﹑北﹑中五部。
2.灌木名。
3.曲名。參閱唐崔令欽《教坊記.曲名表》。
1.南條荊山的簡稱。
2.泛指南方的山脈。
1.清末李寶嘉的別號。著有《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庚子國變彈詞》等作品。對清廷官吏的昏庸腐敗﹑貪污納賄等有所暴露。
1.照看。
1.撮香焚燒以敬神佛。
1.隨意取用某一韻做詩,與"限韻"相對。
2.指韻律。
1.掂折,折斷。
1.猶彈指。形容時間短暫。
1.舊時習俗。小兒周歲時,羅列很多物件,讓其拈取,以為可以試測其將來的性情志趣。俗稱抓周。
1.年老。五十歲叫艾。見《禮記.曲禮上》。
1.一年左右的時間。
1.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師參加元旦朝賀謂之年班。
1.同"年祀"。
2.年代。
1.年齡和行輩。唐白居易詩題《予與山南王仆射﹑淮南李仆射事歷五朝,逾三紀,海內年輩,今唯三人,榮路雖殊,交情不替,聊題長句,寄舉之公垂二相公》。
1.歲末。
1.按照年代次序臚列歷史事件的表格。司馬遷《史記》中有《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等,以后有些正史沿用此體也列有年表。宋以后的學者為補歷代正史所未備,往往有補表之作,如宋熊方的《補后漢書年表》,清萬斯同的《歷代史表》等。今亦有《中外歷史年表》等。
1.年齡與鬢發。
1.科舉時代為對父親同年登科者的尊稱,明代中葉以后亦用以稱同年的父親或伯叔,后用以泛指父輩。
1.舊俗過年時所備的菜肴。
1.指年節聚會吃的果茶。
1.指一年生產的數量。
1.年齡大。
2.年齡增長。
1.常年,經常。
1.歲月。
指一年的豐收與否碰上好年成。
1.猶年資。
年紀;歲數年齒漸高。
1.指一年的開頭幾天。
1.新春。
1.年齡的順序。
1.年齡德行。
1.谷物豐收。
1.年終,一年的最后幾天。
1.科舉時代對同年登科者的自稱。
1.根據業務性質和需要而規定的有一定起訖日期的十二個月。
1.春聯。陰歷新年用紅紙寫成貼在門上的聯語。
1.一年里收入或支付的總數額。
1.年齡與鬢發。年漸老則鬢發漸白,故亦用以指衰老。
1.指除夕及新年所吃的飯。舊俗陰歷正月初五才得以生米為炊,稱為破五。除夕煮較多的飯,供破五之前食用謂之年飯。除夕全家團聚吃的飯稱為年夜飯,也叫年飯。
2.專指新年供祭祖用的飯。
1.指美好的春色。
1.亦作"年份"。
2.指某一年。
3.謂經歷年代的長短。
4.年齡。
5.年限。
1.見"年分"。
1.謂年成豐收。
1.每年的俸給。
1.一年又一年。
1.年紀輕,精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