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看,往遠處看。
2.
動詞
拜訪;問候。
3.
動詞
盼望;希望。
4.
名詞
名望,聲譽,也指有名望的人。
5.
動詞
怨恨,責怪。
6.
名詞
用竹竿高挑在店鋪門前的標志。
7.
介詞
朝著、對著,用作介詞。
8.
名詞
農歷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之間。這天,太陽向西邊落下之時,月亮剛好從東方升起。此時,人們在地球上看見圓形的月亮,這種月相叫望,這時的月亮叫望月。
9.
動詞
觀看;察看。
10.
名詞
盼頭;指望。
11.
動詞
(年齡)接近。
12.
名詞
(Wàng)姓。
13.
動詞
敬仰。
14.
名詞
視線、想象、希望等所及的范圍。
1.
亦作“朢”。亦作“琞”。
2.
古祭名。遙祭山川、日月、星辰。
1.出自《書·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2.出自《孔子家語·正論》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遂不祭。
3.出自《淮南子·人間訓》郊望禘嘗。
4.出自《廣雅·釋天》望,祭也。
5.出自《癸巳類稿·虞六宗義》六宗言禋,山川言望。
3.
瞻視,景仰。
1.出自《易·系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2.出自《漢書·晁錯傳》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
3.出自《〈元和圣德詩〉序》日與群臣序立紫宸殿下,親望穆穆之光。
4.出自《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士夫所望,天子所器。
4.
聲望;威望。
1.出自《詩·大雅·卷阿》如珪如璋,令聞令望。
2.出自《論衡·初稟》仕者隨秩遷轉,遷轉之人,或至公卿,命祿尊貴,位望高大。
3.出自《晉書·劉寔傳》及位望通顯,每崇儉素,不尚華麗。
4.出自《送楊錄事充使》詩關西望第一,郡內政無雙。
5.出自《官制上》行能術業,卓然高妙,為世所推者,謂之望。
6.出自《明良論二》望愈崇,則諂愈固。
5.
特指望族。
1.出自《三國志·魏志·杜畿傳》畿謂衛固、范先曰:“衛范,河東之望也。”
2.出自《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隋程諧暨妻石氏墓志》世家於雒,遂爾望焉。
3.出自《戴亭張氏譜圖記》其孫子實蕃,分布四方。有安定、范陽、太原、南陽……等四十三望,大抵皆良之裔。
4.出自《訄書·序種姓下》何氏亦有廬江、東海、陳郡三望。
6.
儀容;豐采。
1.出自《晉書·鄭沖傳》有姿望,動必存禮。
2.出自《魏書·崔鑒傳》季通小弟季良,風望閑雅。
3.出自《董府君墓志銘》齒差太師,標望絕人。
4.出自《高唐夢》適才夢見神仙……詳而視之,奪人目精,近之既妖,遠之有望,骨發多奇,就者克尚。
7.
視力所及;視野。
1.出自《冬日登江樓》詩遠村雖入望,危檻不堪憑。
2.出自《望魯臺禮謁二程祠》詩楚云一夜真堪賦,魯國何年入望來?
3.出自《西江月·井岡山》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8.
邊際。
1.出自《呂氏春秋·下賢》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
9.
觀察;察看。又中醫術語,指察看病人的氣色。參見“望聞問切”。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望其幅,欲其揱爾而纖也。
2.出自《文心雕龍·通變》望今制奇,參古定法。
10.
比量;比擬。
1.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2.出自《禮記·表記》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
3.出自《漢紀·惠帝紀》參對曰:“陛下圣德,孰與高皇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
4.出自《熙寧轉對疏》陛下明智大略,固將比跡於唐虞三代之盛,如太宗、世宗之所至,恐不足以望陛下。
5.出自《中國革命史論》當時民氣之隆,雖不能如今日之歐洲,亦非后世所能望。
11.
看望;探望。
1.出自《西廂記》今日師父赴齋去了,著我在寺中,但有來望長老的,便記著,待師父回來報知。
2.出自《魔合羅》嫂嫂,自從哥哥去后,不曾來望得你。
3.出自《型世言》這來接的一面不相識,豈可輕易去?還是央人去望罷!
4.出自《瓦釜集·月兒彎彎照九州》黃牛水牛請你搭搭角,把我駝過千山萬海去望她。
12.
希望;期待。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出自《西征賦》弘大體以高貴,非所望於蕭傅。
3.出自《與孟東野書》自彼至此,雖遠,要皆舟行可至,速圖之,吾之望也。
4.出自《送和贊善北歸養母詩序》傳曰:求忠臣者必於孝子之門,予蓋於希文望之。
5.出自《銅墻鐵壁》望你們迅速行動起來。
13.
盼望。
1.出自《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2.出自《封禪文》名山顯位,望君之來。
3.出自《贈顧交阯公真》詩惆悵瞻飛駕,引領望歸旆。
4.出自《更漏子》詞閨草碧,望歸客,還是不知消息。
14.
希圖;企圖。
1.出自《韓非子·主道》絕其能望,破其意、勿使人欲之。
2.出自《后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15.
窗口。
1.出自《晉書·輿服志》〔畫輪車〕上起四夾杖,左右開四望。
16.
怨恨;責怪。
1.出自《國語·越語下》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
2.出自《漢書·灌夫傳》后蚡使借福請嬰城南田,田嬰大望曰:“老仆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相奪乎!”
3.出自《新唐書·郭子儀傳》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
4.出自《金史·太祖紀》我,小國也,事大國不敢廢禮。大國德澤不施,而逋逃是主,以此字小,能無望乎?
17.
望子。參見“望子”。
1.出自《水滸傳》但遇著一個酒店,便請我吃三碗酒……這個喚做無三不過望。
2.出自《日下舊聞考》正德間,朝廷開設酒館,酒望云:本店發賣四時荷花高酒。
18.
對著;向著。
1.出自《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姓爭》日月相望,以明其當。
3.出自《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其寺東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卻負帝城。
4.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光弼使元禮守羊馬城,植小旗城東北隅,望摯軍。
5.出自《圣武記》惟釜山與對馬島相望,為倭寇出入之闥。
19.
用作介詞。至,到。表示趨向。
1.出自《列子·楊朱》朝之室也,聚酒千鐘,積曲成封,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於人鼻。
20.
接近。
1.出自《祭竇司業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在君無憾,我意不充。
2.出自《與林茂之前輩書》先生以望九之年,猶燈下書蠅頭字,行數十里,不仗扶老。
3.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邢權是望四之人,沒有老婆。
4.出自《紅樓夢》自己也是望六的人了,如今又放外任,不知道幾年回來。
5.出自《花城》雖已到望六之年,卻不用戴眼鏡。
21.
月相名。舊歷每月十五日(有時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當月亮和太陽的黃經相差一百八十度,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之時,地球上看見的月亮最圓滿,這種月相叫望。
1.出自《初學記》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也。
2.出自《易·小畜》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3.出自《疇人傳》朔必在晝,望必在夜。
22.
滿。
1.出自《莊子·德充符》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
23.
唐宋行政區劃縣的等級之一。舊制三千戶以上為望,后有司可據實升降天下縣,以四千戶以上為望。參閱《宋史·選舉志四》。
1.出自《舊唐書·肅宗紀》改靈武郡為大都督府,上縣為望,中縣為上。
2.出自《新唐書·百官志四下》文宗世,宰相韋處厚建議,復置兩輔、六雄、十望、十緊州別駕。
3.出自《江寧府題名碑記》江寧攝七縣,冠九府州,于古為赤、緊、畿、望之全。
24.
通“忘”。
1.出自《逸周書·武儆》朕不敢望,敬守勿失。
2.出自《游仙窟》昔卓王之女,聞琴識相如之器量;山濤之妻,鑿壁知阮籍為賢人。誠如所言,不敢望德。
25.
通“妄”。
1.出自《管子·九守》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二》望,應讀作“妄”……言不可妄距,亦不可妄許也。
26.
通“恍”。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望呵忽呵,中有物呵。
27.
姓。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望氏,姜姓。《風俗通》:“齊太公望之后。”《姓苑》云:“今魏興人。《景祐登科記》有望儼。”
28.
指榜樣。
1.出自《孟子·離婁下》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
29.
指有聲望、威望的人或物。
1.出自《爾雅·釋山》梁山,晉望也。
2.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國之望也。
3.出自《華陽國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稱望。
4.出自《宋書·王景文傳》上以散騎常侍舊與侍中俱掌獻替,欲高其選,以景文及會稽孔??俱南北之望,并以補之。
5.出自《唐語林·賞譽》〔程昔范〕與堂舅李信州虞相善,又交裴夷直,皆士林之望也。
6.出自《讀史方輿紀要·四川一·青城》杜光庭《記》:“〔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一百五十里,蜀山之望也。”
30.
用作介詞。向、往。表示對象或方向。
1.出自《貨郎旦》三條道兒,不知望那條道兒上去?我試問人咱。
2.出自《錦箋記·怨寡》家主公若望外廂走走,就說你去嫖小娘括小官,抓得他七損八傷。
3.出自《洛陽伽藍記?城南》其寺東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卻負帝城,青林垂影,綠水為文。
4.出自《紅樓夢》你索性望我動手動腳的了。
5.出自《背影》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
31.
用以指舊歷每月十五日。
1.出自《書·召誥》惟二月既望。
2.出自《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
3.出自《后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
32.
遠視,遙望。
1.出自《詩·衛風·河廣》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2.出自《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臨大阺之蓄水。
3.出自《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彷徨。
4.出自《述書賦下》如春林之絢彩,實一望而寫憂。
5.出自《沁園春·雪》詞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1.若干。
1.如此,如果這樣。
1.杜若的香氣。
1.如果不是;要不是。
1.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
1.見"若個"。
1.假如,如果。
1.古代神話中若木的光。
1.如果。
1.怎樣,怎么樣。
2.怎么辦。
3.怎么,為什么。
1.古代神話中若木的花。
1.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1.假如,如果。
兩者似乎很接近,又似乎有距離。常形容人際關系不密切兩人爭吵過幾次之后,關系變得若即若離,遠不像以前那么融洽了。
1.即若下酒。
1.傳說中人類的祖先。
1.復姓。
1.見"若即若離"。
1.見"若榴"。
1.亦作"若留"。
2.即石榴。
1.同"以卵擊石"。
2.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敗。
1.亦作"若明若昧"。
2.形容言論或情況不明確﹑不清楚。
1.見"若明若暗"。
1.古代神話中的樹名。《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一說,即扶桑(見清段玉裁《說文.木部》"榑"字注)。
1.至于。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
1.《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1.假如,如果。
1.如果這樣。
2.如果。
3.如此。
1.若干。
2.如;像。
1.長而下垂的樣子。
2.眾多的樣子。
3.每每,常常。
1.同"如喪考妣"。
2.形容人悲傷得像死了父母一樣。
1.同"若涉淵水"。
1.比喻處境艱險。
1.此時,現在。
2.那時,當時。
1.假使,假如,如果。
1.猶其人。語出《淮南子.道應訓》"盧敖游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于蒙谷之上,見一士焉……盧敖與之語曰'……子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然子處矣,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后因以"若士"代仙人。
1.溫順而善良。
1.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
1.如此。
1.香草名。
1.怎樣;怎樣的。
2.怎堪。
3.怎能。
4.倘若。
1.匈奴語"孝"的意思。
1.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態度鎮靜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見"若下酒"。
1.酒名。
1.見"若耶"。
1.猶許多,或那么多。
1.亦作"若邪"。
2.山名。在浙江省紹興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運河。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于此,故一名浣紗溪。
1.溪名。出浙江省紹興市若耶山,北流入運河。相傳為西施浣紗之所。
1.形容事物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