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外面,外部,跟“內(nèi)”“里”相對。
2.
形容詞
關(guān)系比較疏遠的。
3.
名詞
指外國。
4.
形容詞
非正式的;非正規(guī)的。
5.
名詞
稱母親、姐妹、女兒方面的(因為都是外姓,故稱)。
6.
名詞
傳統(tǒng)戲曲角色行當(dāng),扮演老年男子。京劇即由老生擔(dān)任,不另分行當(dāng)。
7.
形容詞
指不是自己所在地或所屬單位的。
8.
形容詞
另外。
9.
名詞
方位詞。以外。
1.
外面。與“內(nèi)”或“裏”相對。
1.出自《莊子·天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
2.出自《越絕書·外傳計倪》夫有勇見于外,必有仁於內(nèi)。
3.出自《世說新語·規(guī)箴》漢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
4.出自《秋懷》詩童子自外至,吹燈當(dāng)我前。
5.出自《水滸傳》我不瞞你,所有潘公的女兒,要和我來往,約定后門首,但有香桌兒在外時,便是教我來。
6.出自《阮郎歸》詞朱閣外,碧窗西,行人一舸歸。
7.出自《子夜》可是,我們把計劃分做兩部分罷:云山說的是外的,公開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我們最終的目標(biāo)。至于孫吉翁的原草案便是對內(nèi)的,不公開的一部分,我們在最近將來就要著手去辦的。
2.
外表;儀表。
1.出自《法言·修身》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
2.出自《授郗昂知制誥制》沖和簡樸,不飾其外。
3.
表面上。
1.出自《水經(jīng)注·河水四》楊奉、董承外與傕和,內(nèi)引白波、李樂等破傕。
2.出自《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疏奏,侍郎外稱其能,竟坐前敢抗己,衢州饑,擇刺史,侍郎曰:“莫如郎李某。”遂刺衢州。
4.
越出,超出。
1.出自《荀子·禮論》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
2.出自《與李空同論詩書》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也。下焉者已踐近代矣。
3.出自《黃漱莊大令夢菊滇南事跡序》書中所述大恉,不過養(yǎng)民焉而已,教民焉而已。夫古圣賢論治之書具在,曾有外于斯二者乎!
4.出自《中國歌謠》這是學(xué)術(shù)進化由渾至畫的必然的現(xiàn)象,文學(xué)亦當(dāng)然不能外于此例。
5.
忘懷;超脫。
1.出自《莊子·大宗師》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吾頃學(xué)養(yǎng)生之術(shù),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無為為貴。
3.出自《漢文學(xué)史綱要》其外死生,順造化之旨,蓋得于莊生。
6.
疏遠;排斥。
1.出自《荀子·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
2.出自《漢書·霍光傳》今將軍墳?zāi)刮辞M外我家。
3.出自《隋書·李密傳》昔陳勝自欲稱王,張耳諫而被外,魏武將求九錫,荀彧止而見疏。
4.出自《擬進呈元史新編序》每論元代之弊,皆由內(nèi)北國而疏中國,內(nèi)北人而外漢人、南人。
7.
拋棄;廢置。
1.出自《呂氏春秋·有度》許由非強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則貪污之利外矣。
2.出自《難養(yǎng)生論》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若絕而外之,則與無生同。
3.出自《豫省試策五》皇帝執(zhí)太阿以馭天下,亦豈能外賞罰哉!
8.
外諸侯國;外國。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暴內(nèi)陵外,則壇之。
2.出自《公羊傳·桓公十三年》內(nèi)不言戰(zhàn),此其言戰(zhàn)何?從外也。
3.出自又如:崇洋媚外;古今中外。
9.
外地;異鄉(xiāng)。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2.出自《求自試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3.出自《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吳保安﹞遂撇了妻兒,欲出外為商。
10.
外物。
1.出自《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於內(nèi),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2.出自《鄠郊友人王君墓表》此一書生,既老且貧,每風(fēng)月之夕,則操長笛奏數(shù)曲而罷,凡四十年矣。嗟乎!隱君子之樂也,豈待乎外哉?
11.
指男子。后世婦女稱丈夫為外。見《玉臺新詠》卷六。參見“外子”。亦指男寵,男色。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當(dāng)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2.出自《古今譚概·癖嗜·好外》俞大夫華麓有好外癖,嘗擬作疏奏上帝,欲使童子后庭誕育,可廢婦人。
3.出自《斷袖篇·張幼文》伯起亦好外,聞有美少年,必多方招至,撫摩周憮,無所不至,年八十余猶健。
4.出自南朝梁徐悱妻劉令嫻有《答外詩》。
12.
指吏役人等。
1.出自《后漢書·孔融傳》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dāng)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復(fù)為煩!”
13.
稱母親、妻子、姐妹及女兒方面的親屬為外。參見“外戚”、“外祖”、“外甥”等。
1.出自《史記·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nèi)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2.出自《史通·題目》如馬遷撰皇后傳而以外戚命章,按外戚憑皇后以得名,猶宗室因天子而顯稱也。
3.出自《后溪先生家傳》十六年,世宗即位,與張璁同賜進士出身,知安陸州。時議起興獻王陵為顯陵,達官、外戚、內(nèi)侍以事至無時。
4.出自《文化三書·秦漢歷史數(shù)學(xué)》漢文帝時還不顯眼,漢武帝時就露頭了,外戚王莽出來掌權(quán)篡位,前漢亡之。
5.出自《漢書·楊惲傳》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
6.出自《南史·傅昭傳》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為外祖所養(yǎng)。
7.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夔關(guān)姚卞吊諸葛》我和外祖商議,方可一行。
8.出自《儒林外史》杜少卿又到樓上拜了外祖、外祖母的神主。
9.出自《散簡集存·青龍灣》說這位,出了村,到東北方八里以外的的外祖家,村名楊家場。
10.出自《后漢書·種皓傳》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
11.出自《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dāng)z郴州》詩賢良歸盛族,吾舅盡知名。徐庶高交友,劉牢出外甥。
12.出自《儒林外史》舍妹歿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老伯老伯母在天不安,就是先父母也不安了。
13.出自《蘇東坡與其堂妹》以后是念他外甥“誰撫誰存,逝者已矣,存者何冤。慎勿致毀,以全汝門”。他是非常愛護這外甥的。
14.
指外廷臣僚。
1.出自《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臣契闊屯夷,旋觀終始,金蘭之分,義深情感。是以獻其乃懷,布之朝聽,所啟上,合請付外詳議。
2.出自《奏彈劉整》臣等參議:請以見事免整所除官,輒勒外收付廷尉法獄治罪。
15.
指地方官。亦謂京官調(diào)任地方官。
1.出自《新唐書·源乾曜傳》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職,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師,請出二息補外,以示自近始。”詔可。
2.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三年》乙丑,司馬光因入對,乞外,帝曰:“王安石素與卿善,何自疑?”
16.
以外。
1.出自《詩·魏風(fēng)·十畝之間》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若雷霆之聲,聞乎數(shù)百里外。
3.出自《老學(xué)庵筆記》白(李白)詩樂府外,及婦人者實少;言酒固多,比之陶淵明輩,亦未為過。
4.出自《水滸傳》殷天錫道:“放屁!我只限你三日便要出屋。三日外不搬,先把你這廝枷號起,先吃我一百訊棍。”
5.出自《上元日微陰夕泊惠州合江樓下》詩招邀恐不赴,豈知高陽酒徒酒外無能謀。
6.出自《林家鋪子》然而林先生除有莊款和客賬未清外,還有朱三阿太……三位孤苦人兒的存款共計六百五十元沒有保障。
17.
以前。
1.出自《荀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久故也。
2.出自《荊釵記·執(zhí)柯》外蒙公祖見賜胙肉。
3.出自《荊釵記·團圓》外者多蒙賜柴炭,感感在心。
18.
另外。
1.出自《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國王又遞上一個禮單,說道:“外有不腆之儀,奉充軍餉。”
2.出自《兒女英雄傳》想來是將才串店的這幾個姑娘兒,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兩個。
3.出自《春在堂隨筆》排工每甲六七厘,外加飯錢。
4.出自《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所有金字降表一封,相煩進上天朝朱皇帝駕下,外土産不腆之儀,共成拾扛,聊充進貢。
19.
用在數(shù)量詞之后,表示有零頭。
1.出自《星周紀(jì)事》﹝皂隸﹞即用十外斤大煉條套予頸,牽至陶然廬。
20.
異;不一。參見“外心”。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鄭罕虎如晉,賀夫人,且告曰:“楚人日征敝邑,以不朝立王之故。敝邑之往,則畏執(zhí)事,其謂寡君而固有外心。”
2.出自《呂氏春秋·遇合》姑妐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
3.出自《史記·趙世家》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船家﹞真心相待,看看熟分,并不堤防他有外心了。
5.出自《東方》“他從今年開春起,就跟我要打離婚。”……“他是不是有外心啦?”金絲瞅著她問。
21.
非正式的;非正規(guī)的。
1.出自如:外號、外傳。
22.
特指八卦卦位的上位。
1.出自《易·否》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蠱之貞,風(fēng)也;其悔,山也。
23.
佛教稱其他宗教、思想為外,自稱為內(nèi)。參見“外道”。
1.出自《枳園寺剎下石記》魔眾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
2.出自《陳書·傅繒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龍樹創(chuàng)其源,除內(nèi)學(xué)之偏見;提婆揚其旨,蕩外道之邪執(zhí)。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fēng)闡而無墜。
3.出自《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第十三祖迦毗摩羅者,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后于馬鳴尊者得法。
4.出自《捫虱新話·原道辟佛老》予聞釋氏之論曰:欲破彼宗,先善彼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種外道,每種各以其藝,咸來難佛……于是外道藝窮,乃始歸佛。
5.出自《負暄瑣話·熊十力》“唯識”前加個“新”字,自己取義是精益求精;可是由信士看來卻是修正主義,用佛門的話說是“外道”。
24.
傳統(tǒng)戲曲角色名。元代戲曲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大致是指末、旦、凈等行當(dāng)?shù)拇我_色。明清以來,“外”逐漸成為專演老年男子的腳色。
1.出自《竇娥寃》外扮監(jiān)斬官上。
25.
指外飾。
1.出自《呂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shù)教導(dǎo)於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是何也?仁義之術(shù)外也。
26.
謂見外,當(dāng)外人看待。
1.出自《與祠部陸員外書》念慮所及,輒欲不自疑外,竭其愚而道其志。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夫人道個無休外,想當(dāng)日厚義深恩若山海,怎敢是常人般待。
3.出自《兒女英雄傳》老弟今這回事,不是我外著你說,我究竟要算是在我們姑娘這頭兒站著。
27.
謂視為外物。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2.出自《揖翠軒賦》若夫披風(fēng)篩月,含煙臥雨,千態(tài)萬狀,皆公之所外也。
28.
指婦女私通的男子。
1.出自《太平廣記》褒妻乃異志于褒,褒莫知之。經(jīng)歲時,后褒妻與外密契,欲殺褒。褒是夕醉歸,妻仍伺其外來殺褒。
1.匆促。
1.撮合。
1.肆意暴虐。
1.放手書寫。宋蘇軾有《縱筆》詩。
1.發(fā)兵;出兵。
2.放縱兵士。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如在氣體和液體中傳播的聲波。
1.盡情賭博。
1.漫步。
2.猶箭步。一下子躥得很遠的腳步。
1.亦作"縱?"。
2.放縱恣肆。
3.松懈;放松。
1.放任奢侈。
1.枉法釋放罪犯。
2.放出。
1.恣肆放誕。
1.放縱恣肆。
1.恣縱放蕩。
1.縱令,即使。
1.縱放敵人。
1.謂肆意殘害。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一級組織。由若干個師(旅)和戰(zhàn)斗、勤務(wù)保障部(分)隊編成。隸屬于野戰(zhàn)軍或軍區(qū)。
1.謂寬容作惡者。
2.肆意作惡。
1.猶枉法。
1.放縱;不檢點。
2.放任;不加制止。
3.釋放;開脫。
4.雄健奔放。
1.用鼓風(fēng)的方法滅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卻反而助長其聲勢。
1.襪子的別名。
副詞。表示夠得上考試成績足以說明同學(xué)們的水平|這篇小文章不足以證明他的學(xué)術(shù)成就。
1.滿意。
1.腳步聲。
1.成色十足的銀子。
1.腳的印痕。
1.謂胎兒在母體中成長的月份已足。
1.足以證明。
1.腳底板。
1.猶滿足。
1.足趾。腳指頭。
1.謂使意愿圓滿地表達出來。
1.富于智謀。
1.動物的趾甲。
1.傳說中的野獸。
1.相傳為雌鳳鳴聲。
2.確實,實在。
3.十足。
1.急促;緊迫。
1.士兵。
1.古代軍隊百人為卒,其長官稱卒長。
2.太平天國軍隊中的一級長官。
3.清政府海軍軍官的名稱。
1.士兵與戰(zhàn)車◇多泛指軍隊。
1.盡讀;讀完。
1.突然。
1.忽然;突然。
1.輔佐,謂副職。卒,通"倅"。
1.急風(fēng)暴雨。
1.漢徭役名稱。謂踐更﹑居更﹑過更三種徭役。《史記.吳王濞列傳》"卒踐更"司馬貞索隱引《漢律》"卒更有三﹐踐更﹑居更﹑過更也。"一說卒更為更三品之一。《史記.游俠列傳》"每至踐更"裴髎集解引三國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有正卒無常人﹐皆當(dāng)?shù)鼮橹o一月一更﹐是為卒更也。"
1.匆促,急迫。
1.倉促急遽。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