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差錯;錯誤;錯亂。
2.
動詞
違背。
3.
形容詞
不順遂;不幸。
4.
名詞
(Chuǎn)姓。
1.
亦作“僢”。
2.
差異,不同。
1.出自《漢書·敘傳上》三仁殊而一致兮,夷惠舛而齊聲。
3.
不順。
1.出自《為南郡王舍身疏》霜暑或愆,風露時舛。
2.出自《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3.出自《疇昔篇》判將運命賦窮通,從來奇舛任西東。
4.出自《送楊春皆歸》詩首途雖舛心愈雄,懷寶空奇時難貨。
4.
交互;交錯。
1.出自《廣成頌》騷擾聿皇,往來交舛。
2.出自《山海經圖贊·焦僥》群籟舛吹,氣有萬殊。大人三丈,焦僥尺余。
5.
錯亂;差錯。
1.出自《漢書·賈誼傳》且帝之身自衣皂綈,而富民墻屋被文繡;天子之后以緣其領,庶人孽妾緣其履;此臣所謂舛也。
2.出自《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借人書,篇帙壞舛,必為輯褫刊正。
3.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中·馬懷素》是時,文籍盈漫,皆炱朽蟫斷,簽幐紛舛。
4.出自《宋史·張舉傳》舉閉戶讀書四十年,手校數萬卷,無一字舛。
5.出自《雙槐歲鈔·宋元倫理》然清河王慶薨在安帝即位初,與芮則宋亡后猶在,子為君,父顧為臣,無乃舛與!
6.
相違背。參見“舛馳”。
1.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江出岷山,河出昆侖,濟出王屋,潁出少室,漢出嶓冢,分流舛馳,注於東海。所行則異,所歸則一。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下》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
3.出自《〈大唐西域記〉贊》然尚群言紛糾,異議舛馳,原始要終,罕能正說。
1.深信;忠實地信仰。竺﹐通"篤"。
1.佛學。
1.指天竺。即今印度。
1.厚賜。竺﹐通"篤"。
1.忠厚誠懇。竺﹐通"篤"。
1.《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孔穎達疏"《小爾雅》云'跋,本也。'本,把處也。"燭跋,指豎立火炬或蠟燭的底坐。
2.謂燭將燃盡。
1.明察,洞察。
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無寶乎?"后因以"燭車"比喻珍貴之物。
1.燭車。
1.即燭剪。
1.謂撲燈之蛾。
1.燈燭明亮的廳房。多指行樂之所。
1.燭炬的亮光。亦指光亮。
2.傳說中舜女之名。
3.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
1.指蠟燭亮光。
1.亦作"燭華"。
2.蠟燭的光焰。
3.燭芯燒焦結成的花狀物。
4.即燭夜花。
1.見"燭花"。
1.指眼病。
1.火炬,火把。
2.蠟燭火。
1.剪除燭花的剪刀。
1.猶明鑒,明察。
1.燭已點完。多表示到了深夜。
1.燭燃后的余燼;燭淚。
2.燭化為燼。
1.指火炬或蠟燭。
1.見"燭淚"。
1.英明治理。
2.考察事理。
1.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
1.燃炬照耀。
1.謂由上向下照射。
2.比喻教化廣施。
3.猶明鑒。
1.亦作"爥龍"。古代神話中的神名。傳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
2.借指太陽。
1.即燈籠。
1.照亮。
2.燭光明亮。
1.原為雕刻成人形的燭臺◇泛指燭臺。
1.帶底盤的燭臺。可兼盛燭淚。
1.插蠟燭的簽子。
1.結成穗狀的燭淚。
1.插蠟燭的器具。
2.指燭臺上的蠟燭。
1.照耀天空。
2.猶沖天。比喻氣勢極為高漲。
1.謂觀察入微。
1.指春秋時鄭臣燭之武。秦晉圍鄭,武年老出而說退秦兵,卒解鄭圍。事見《左傳.僖公三十年》◇人用為少不見用﹑老能報國之典。
1.明察事物。
1.燭將盡。亦指燭的馀燼。
1.亦作"燭芯"。
2.蠟燭中心用以點火的燈草﹑紗線等。
1.見"燭心"。
1.星名。
1.謂燈燭的光焰。
1.見"燭耀"。
1.亦作"燭耀"。亦作"燭曜"。
2.照耀。
3.顯耀,顯揚。
1.照亮黑夜。
2.雞的別名。
3.神話中的花名。參見"燭夜花"。
1.傳說中的花名。花能自釀美酒。
1.傳說中的神名。即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