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硬而直。
2.
動詞
伸直或凸出(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
3.
動詞
勉強支撐。
4.
形容詞
特出;杰出。
5.
副詞
〈口〉副詞,很。
6.
量詞
量詞,用于機槍。
7.
動詞
支持。
1.
拔出;舉起。
1.出自《國語·吳語》被甲帶劍,挺鈹搢鐸。
2.出自《孔子家語·致思》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
3.出自《新唐書·顧少連傳》酒酣,少連挺笏曰:“段秀實笏擊賊臣,今吾笏將擊奸臣。”
4.出自《西游記》挺著釘鈀,雄糾糾,徑入深山。
5.出自《東方》他們有的人挺著明晃晃的刺刀,有的端著黑烏烏的機槍。
2.
直;伸直;直立。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於挺臂中有柎焉,故剽。
2.出自《荀子·勸學》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3.出自《〈篋中集〉序》獨挺於流俗之中,強攘於已溺之后。
4.出自《兒女英雄傳》挺著個腰板兒走。
5.出自《劉胡蘭傳·第一個職務》越是遇到困難,越要挺起腰桿來。
3.
生長;長出。
1.出自《后漢書·楊賜傳》華岳所挺,九德純備。
2.出自《蜀都賦》旁挺龍目,側生荔枝。
3.出自《草木頌·楊梅》懷蕊挺實,涵黃糅丹。
4.出自《廣異記·汝陰人》樹高百余尺,大數十圍,高柯旁挺,垂陰連數畝。
4.
挺拔。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天臺山日記》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
2.出自《冬夜雜詠·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5.
突出;杰出。參見“挺特”、“挺出”。
1.出自《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2.出自《晉書·宣帝紀論》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
3.出自《文心雕龍·物色》若夫圭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
4.出自《慰義陽公主薨表》稟教皇宮,已挺柔嘉之德。
6.
支撐。
1.出自《三國志·魏志·傅嘏傳》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
2.出自《兒女英雄傳》靠我一個人兒挺著這把老骨頭也送你到淮安了。
3.出自《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四》但寫字究竟是寫字,不能像繪畫那樣精工,到底還是硬挺不下去。
7.
頂撞。
1.出自《東堂老》這個是我的父親,他不曾說一句話,我直挺的他腳稍天。
2.出自《琵琶記·激怒當朝》他元來要奏丹墀,敢和我廝挺相持。
8.
僵硬;強硬。
1.出自《漢書·蓋寬饒傳》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詘。
2.出自《大刀記》你這小子,裝得好挺啊!
9.
引身直上;向前。
1.出自《說苑·談叢》騰蛇游霧而升,騰龍乘云而舉,猿得木而挺,魚得水而騖,處地宜也。
2.出自《宋書·宗越傳》單身挺戰,眾莫能當。
3.出自《秋色賦·爆炸遠征隊》當他們剛挺到膠濟路邊的盤馬埠時,就遇上頑八軍拖著美式大炮來了。
10.
跳;躍。
1.出自《太平廣記》狐挺入古壙中,鷹相隨之。
11.
動搖。
1.出自《呂氏春秋·忠廉》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
12.
寬待;使寬松。
1.出自《呂氏春秋·仲夏》挺重囚。
2.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俊臣乃挺系。
3.出自《夷堅乙志·袁州獄》悉挺其縛。
13.
副詞。很。
1.出自《兒女英雄傳》是個挺大的大貍花貓!
2.出自《龍須溝》挺好!挺合身兒!
14.
量詞。多用于條狀物或長形物。
1.出自《儀禮·鄉飲酒禮》薦脯五挺,橫祭于其上。
2.出自《詠昆侖奴》指如十挺墨,耳似兩張匙。
3.出自《歸田錄》淮南人藏鹽酒蟹,凡一器數十蟹,以皂莢半挺置其中,則可藏經歲不沙。
4.出自《東方》郭祥立刻調過兩挺輕機槍,對著紅火舌射擊。
15.
通“莛”。草莖。
1.出自《說苑·善說》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挺,豈能發其聲乎哉?
2.出自《吳都賦》結根比景之陰,列挺衡山之陽。
16.
通“筳”。小竹枝。參見“挺專”。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序》其流又有風角、遁甲……挺專、須臾、孤虛之術。
17.
通“梃”。棍杖。
1.出自《舊唐書·蕭遘孔緯等傳論》奮挺揭竿之類,唯效敦玄。
2.出自《表忠觀碑》奮挺大呼,從者如云。
3.出自《五雜組·人部一》獨持一巨挺,入深林中伺之。
18.
用同“脡”。干肉條。
1.出自《大唐新語·極諫》隴右諸州,人戶寡少,供侍車駕,備挺稍難。
19.
指平直地躺著。
1.出自《水滸傳》只見鄭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動彈不得。
2.出自《紅樓夢》怎么也不揀地方兒,亂挺下了?
20.
指抵擋。參見“挺敵”。
1.出自《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滿船人都嚇得魂飛魄散,那個再敢挺敵。
21.
通“梃”。杖擊。
1.出自《讀史·唐貴梅傳》手持桑杖,將入室挺之。
2.出自《醒世姻緣傳》你敢把他當著那老婆著實挺給他一頓。
1.一種中間開口,兩旁可以裝塞錢物的長布袋。可以橫置馬﹑驢等背上。
1.佛教語。七種王寶之一。謂神奇超凡之馬。
2.中藥名。為病馬胃腸道中所生結石。性涼﹑味甘咸微苦。功用鎮驚﹑化痰,主治驚癵癲狂等癥。
1.指在旅途中。
1.指牧區教師騎著馬到各放牧點巡回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
1.漢武帝時鑄造的一種幣面鑄有馬形圖案的錢幣。見《漢書.食貨志下》。
2.馬匹和錢財。
1.策馬的鞭子。泛指趕牲口的鞭子。
2.指竹鞭。竹的根狀莖。
1."騙"之拆字。"騙"可以拆成"馬扁",故用以指"騙"字。
1.見"馬勺"。
1.見"馬勺子"。
1.體育運動比賽用的表。通常只有分針和秒針,按動轉鈕可以隨時使它走或停,能測出五分之一秒或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多在徑賽中計時用。最初用于賽馬計時,因而得名。也叫停表或跑表。
1.水蛭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水蛭》。
1.果實名。色紫味甘,可食用,亦供藥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馬檳榔》"馬檳榔生滇南金齒﹑沅江諸夷地﹐蔓生。結實大如葡萄﹐紫色味甘﹐內有核﹐頗似大楓子而殼稍薄﹐團長斜扁不等∷內有仁﹐亦甜。"明吳寬《記園中草木.馬檳榔》詩"有樹吾不識﹐人云馬檳榔。"《廣群芳譜.藥譜七.馬檳榔》"馬檳榔雖干﹐嚼之軟美﹐嚼完以新汲水送下﹐其清甜香美﹐凡果無與為此……治產難﹐傷寒熱病﹐惡瘡腫毒﹐俱以冷水嚼服數枚。"一說﹐即何首烏。
1.亦作"馬泊六"。亦作"馬八六"。亦作"馬百六"。
2.指撮合男女搞不正當關系的人。
1.見"馬伯六"。
1.亦作"馬?"。亦作"馬渤"。
2.菌類。其子實體球形。產于我國河北﹑江蘇﹑內蒙古等地。中醫學上用干燥子實體入藥。性平味辛,功用清肺﹑利咽﹑止血。
1.馬勃,菌類;牛溲,車前草。比喻至賤之物。
1.見"馬勃牛溲"。
1.見"馬勃"。
1.見"馬趼"。
1.馬快。
1.同"馬不停蹄"。
1.見"馬愿如羊"。
1.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1.馬神名。
2.騎兵和步兵。
3.馬行進的步子。
4.武術或體操的一種動作。兩腳分開與肩齊,大腿放平和小腿約成90度角。此姿勢使自己牢穩不動,便于迎擊對手。
1.箭術中的騎射和步射。
1.馬的能力。
1.形容忙碌的樣子。
1.管馬的官署。多用以指閑散的官職或卑微的小官。
2.猶言馬頭娘。
1.飼馬之糟。木制或石制。
1.馬食的草料。
1.馬鞭。
1.武器名。叉首左右兩刃歧出。
1.專門騎馬傳送文件的差役。
1.蟲名。一種大知了。
1.牧馬場。
1.牧場;養馬的場所。
2.跑馬場。表演馬術或賽馬的場地。
1.馬拉的車子,或載人,或運貨。先秦還用以作戰。
1.奔馬揚起的塵土。
1.博戲的一種。
1.四匹馬。
1.馬行之程;旱程。
1.合歡的別名。
2.地名。在浙江省余杭縣西。宋代以產花著名。
1.見"馬工枚速"。
1.大湯匙。
馬的牙齒。因馬齒隨年齡而增換,故常借作自己年齡的謙稱馬齒徒增。
1.見"馬芻"。
1.見"馬船"。
1.亦作"馬舡"。
2.大船;官船。
3.運馬的船。
1.防止馬受濕氣侵襲的木墊。
1.見"馬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