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蟈蟈兒的別名。俗稱"叫哥哥"。
1.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1.見"三節人從"。
1.宋代(包括夏﹑遼﹑金)出國使節的隨員。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漢代的張良﹑韓信﹑蕭何。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三國蜀的諸葛亮﹑關羽﹑張飛。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唐代的宋瓃﹑張說﹑源干曜。
1.中國共產黨提倡過的一種工作方式。即由三個方面的人員密切結合進行工作。
1.佛教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2.猶三屆,三期。
1.三種金屬。多指金﹑銀﹑銅。
2.佛教語。三密(身密﹑語密﹑意密)金剛的略稱。
1.戰國時趙﹑韓﹑魏三國的合稱。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大夫,戰國初,分晉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晉"又為山西省別稱。
1.古代都市西京﹑東京﹑北京的合稱。唐以雍州為西京,河南為東京,太原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東京﹑北京的合稱。宋以大名為北京,開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
1.謂天時﹑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經書。指《易》﹑《詩》﹑《春秋》。
3.儒家的三部經書。指《詩》﹑《書》﹑《周禮》。王安石曾撰《毛詩義》﹑《尚書義》﹑《周官新義》,合稱《三經新義》。
4.儒家的三部經書。指《孝經》﹑《論語》﹑《孟子》?!端问罚囄闹疽弧酚袆⒃獎偂度浹萘x》,清黃丕烈輯《三經音義》,均指上述三書。
5.指《詩》六義中的賦﹑比﹑興?!吨熳诱Z類》卷八十"三經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一說指《風》﹑《雅》﹑《頌》。
1.一株三枝的荊樹。
2.詩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荊州于穰縣(今河南鄧縣),置南荊州于安昌(今河南確山縣),置東荊州于泚陽(今河南泌陽縣),謂之三荊。參閱《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1.古代用兵,三度耀威示武使敵驚懼,謂之"三驚"。
1.指公﹑侯﹑伯三公。
2.三面旌旗。
1.謂日﹑月﹑星。
1.謂日﹑月﹑星三光。
1.見"三徑"。
1.佛教語。語本《十誦律》卷三七"癡人,我聽啖三種凈肉∥等為三?不見,不聞,不疑。"此謂一般佛教信徒難以立即斷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設變通之法,允許食用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三種肉食◇因稱這三種肉為"三凈"。
2.佛教語。指色界第三禪的少凈天﹑無量凈天和遍凈天。
1.見"三鑒"。
1.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至九九為止。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1.唐鄭畋的綽號。
1.南朝齊庾杲之家貧,食唯韭菹﹑f韭﹑生韭,謂之三韭。見《南齊書.庾杲之傳》◇泛指蔬菜。
1.事酒﹑昔酒和清酒。
1.三成,三套。
2.猶三匝,三重。
3.謂古時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別三處就刑。
1.古代依罪行的輕重分別將犯人流放到遠近不同的三個地方。
1.民國元年頒布的禮制。三度彎身致敬,為最敬之禮節。
1.三次殺牲備膳。舉,殺牲盛饌。
2.謂哭泣三次。
3.三度舉事。
4.指三期科考。
1.說話總離不開本業范圍。
1.謂又勸慰又恐嚇。
1.指圣君治國應該戒懼的三件事。
1.佛教語。即三聚凈戒,指三種清凈的戒規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見《四分律》。
1.宋趙叔問之謔稱。
1.指三國魏《受禪碑》的王朗文﹑梁鵠書﹑鐘繇刻字。
2.三國吳主趙夫人的織錦﹑刺繡﹑絲幔被稱為"機絕"﹑"針絕"﹑"絲絕",人謂"吳有三絶,四海無儔其妙。"見晉王嘉《拾遺記.吳》。
3.指晉顧愷之的才﹑畫﹑癡。
4.指晉袁山松之《行路難》辭﹑羊曇唱樂﹑桓伊挽歌。
5.指晉戴逵所作佛像,顧愷之所作維摩畫圖,義熙年間獅子國所獻玉像。 6.南朝宋謝瞻所作《喜霽》詩,謝靈運寫之,謝琨詠之,王弘稱之為三絕。見《南史.謝瞻傳》。 7.南朝梁元帝畫孔子像,自撰贊辭并自書之,時人謂之三絕。見《南史.梁元帝紀》。 8.隋田僧亮﹑楊契丹﹑鄭法士三人在京師光明寺畫小塔,鄭圖東壁北壁,田圖西壁南壁,楊畫外邊四面,稱為三絕。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楊契丹》。 9.指唐吳道玄﹑韋無忝﹑陳閎三畫家合作之《金橋圖》。唐明皇幸潞州,道由金橋,羽儀甚盛,詔吳道玄﹑韋無忝﹑陳閎,令同制《金橋圖》。"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馬,陳閎主之;橋梁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吳道玄主之;狗馬騾驢牛羊駱駝貓猴豬貀四足之類,韋無忝主之。圖成時為三絶焉。"見唐鄭棨《開天傳信記》。 10.唐張璪常畫古松于齋壁,符載為之作贊,衛象為之配詩,亦一時三絕。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 11.指唐鄭虔之詩﹑書﹑畫。 1
2.指唐李揆之門第﹑人物﹑文學。 1
3.唐宋之問之父令文富文辭﹑工書﹑力絕人,世稱三絕。見《新唐書.宋之問傳》。 1
4.唐韋暠善判﹑李亙工書,彥伯屬辭,時稱"河東三絕"。見《新唐書.徐彥伯傳》。 1
5.唐文宗時,詔以李白之歌詩,裴昮之劍舞,張旭之草書為三絕。見《新唐書.李白傳》。 16.三次斷絕。
1.三杯酒。爵,雀形酒杯。
2.三種酒杯。
3.三只鳥雀。爵,通"雀"。
1.三杯酒的處罰。極言處罰之輕。
1.指春秋時魯國宣公﹑成公﹑襄公三國君。
2.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竇武﹑劉淑﹑陳蕃?!逗鬂h書.黨錮傳序》"竇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3.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諶?!逗鬂h書.陳紀傳》"弟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時號三君。"
4.指明末東林黨的趙南星﹑鄒元標和顧憲成。見《明史.趙南星傳》。
5.指三茅君。
1.古指具備剛﹑柔﹑正直三德的人?!稌⒄?嚴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孔穎達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剛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說謂有常伯﹑常任﹑準人之才者。見蔡沈集傳。
2.亦作"三俊"。三個并稱的俊杰。(1)指漢之張良﹑蕭何﹑韓信?!稌x書.鄭沖傳》"泰始六年,詔曰'昔漢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勛勞,歸美三俊。'"(2)指漢之酈食其﹑田橫﹑韓信。《漢書.蒯通伍被等傳贊》"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顏師古注引應劭曰"亨酈食其,敗田橫,驕韓信也。"(3)指晉之顧榮﹑陸機﹑陸云?!稌x書.顧榮傳》"吳平,﹝顧榮﹞與陸機兄弟同入洛,時人號為'三俊'。"(4)指唐之李紳﹑李德裕﹑元稹?!杜f唐書.李紳傳》"歲余,穆宗召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時稱'三俊',情意相善。"(5)指宋之陳希亮﹑陳庸﹑陳諭?!端问罚愊A羵鳌?﹝希亮﹞業成,乃召兄子庸﹑諭使學,遂俱中天圣八年進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俊'。"
3.(6)指元之曹元用﹑元明善﹑張養浩。《元史.曹元用傳》"﹝元用﹞轉中書省右司掾,與清河元明善﹑濟南張養浩,同時號為'三俊'。"(7)指明之顧璾﹑陳沂﹑王韋?!睹魇罚脑穫鞫櫗u》"初,璾與同里陳沂﹑王韋,號'金陵三俊'。"
1.晉會稽孔愉﹑張茂﹑丁潭三人表字皆有"康"字,合稱"三康"。
1.古代官吏考績之制。指經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
2.指考試官員的三種項目。
3.稱舊時科舉中的"鄉試"﹑"會試"﹑"殿試"為"三考"。
1.具有三考資格的吏員。明代吏員三年一考績,六年再考,九年考滿,再經吏部考試,合格者可以授官。
1.三品;三等。
2.三個科段,三個段落。參見"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1.漢代《公羊》學家謂《春秋》書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種旨意。有何休﹑宋衷二說?!豆騻鳎[公元年》"隱公第一"唐徐彥疏"問曰'《春秋說》云《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搆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內,有此九種之意。故何氏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問曰'案宋氏(宋衷)之注《春秋說》,三科者
2.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內,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按三世指夏﹑殷﹑周,三統指夏為人統,殷為地統,周為天統;時﹑日﹑月,指記述的詳略;王﹑天王﹑天子,指稱謂的遠近親疏譏﹑貶﹑絕,指書法的輕重。
1.契丹語。猶言三帥。
1.古代分一晝夜為百刻,三刻相當于今時四十三分。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說法有二。一說封虞﹑夏﹑商之后于陳﹑杞﹑宋?!蹲髠鳎骞迥辍?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杜預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謂之恪,并二王后為三國。其禮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說封黃帝﹑堯﹑舜之后于薊﹑祝﹑陳?!对姡愶L譜》唐孔穎達疏"案《樂記》云'武王未及下車,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下車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則陳與薊祝共為三恪,杞宋別為二王之后矣。"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
1.指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
1.三個孔穴。
2.三個來源。
3.宋孔文仲及弟武仲﹑平仲并以文名,時號"三孔"。
1.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后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
1.指元代禁中內藏﹑右藏﹑左藏三個庫房。
2.指清代戶部所屬的銀庫﹑緞匹庫﹑顏料庫。
1.漢字偏旁名。形狀為"匚",如"匡"﹑"匠"﹑"匣"﹑"匪"等字的外圍部分。
1.舊時杭州人稱生子第二十一日為三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