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朝廷,封建時代君主受朝問政的地方。
2.
名詞
姓。
1.
朝廷。君主受朝施政的地方。
1.出自《莊子·漁父》廷無忠臣,國家昏亂。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3.出自《請上尊號表》不謀於廷,不戰於野,坐收冀部,旋定幽都。
2.
官舍。舊時地方官理事的公堂。
1.出自《墨子·號令》諸城門若亭,謹候視往來行者符,符傳疑若無符,皆詣縣廷言請。
2.出自《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從少年之廷,欲謁殺奴。
3.出自《為裴相公讓官表》旋以論事過切,為宰臣所非,移官府廷,因佐戎幕。
3.
位置。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稱》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恒不不同廷。
4.
堂前空地。后作“庭”。
1.出自《詩·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內,弗灑弗埽。
2.出自《呂氏春秋·過理》〔沮麛〕乃觸廷槐而死。
3.出自《論衡·論死》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廷,填塞巷路。
山野之人。多借指隱逸者溪僧時問字,野客或知琴。
1.指荒野的墓穴。
1.荒野空闊。
1.野外四通八達的路。
1.送給在田間耕作的人吃的飯。
2.村野的食物。
1.村野老人。
1.同"野老公"。
1.指姘夫。
1.指鄉村。
1.猶鄙俗。
1.于野外縱火燒草。
1.指野外的樹林。
1.粗野鄙陋。
1.指野廬氏。
2.田野間房舍。
1.周代官名,掌管交通﹑廬舍﹑道禁等。
1.野生的鹿。喻不慕榮華﹑超然物外的神態。
1.與傳統的詩旨詩法相背的詩。明代對公安派詩的貶稱。
1.謂私人所撰的史籍。宋賈同撰《山東野録》。
1.哺乳動物,體形似騾,毛深棕色,背中央有一條褐色細線,腹部毛白色。群棲于沙漠﹑草原地帶。
1.質樸直率。
1.謂在郊外掠奪。
1.多年生草本植物。表皮棕紅色,葉子互生,卵圓形,背面有白色茸毛,莖皮可抽纖維。亦指這種植物的莖皮纖維。
2.某些野生麻類的統稱。
3.我國新疆一帶對"羅布麻"的俗稱。
1.獸名。一種野生的馬。
2.獸名⊙的俗稱。
3.指野性不馴的馬。
4.指野外蒸騰的水氣。《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郭象注"野馬者,游氣也。"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時,陽氣發動,遙望藪澤之中,猶如奔馬,故謂之野馬也。"元麻革《送杜仲梁東游》詩"野馬何決驟,飛云何悠揚。"章炳麟《訄書.原教下》"今精氣被于水土卉木以成物矣,某游魂則散乎無形埒之宇,歸乎野馬。"一說,野馬即塵埃。
1.田間的麥。
2.野生雀麥的俗名。
1.野生的蔓草。
1.野草。
1.見"野貓"。
1.鄙陋龍鐘貌。
1.見"野無遺賢"。
1.亦作"野甿"。
2.農民;平民。
1.見"野氓"。
1.獐。
1.野外廟宇。
1.古代居于"六遂"之民。六遂,周代王城百里外至二百里內的行政區劃。
1.野生的樹木。
1.野外的帳篷。
1.指山野中的僧徒。
1.猶污泥。
1.山野人家釀的酒。
1.野生哺乳動物。形狀與家牛相似。因產地不同而有多種,屬珍奇動物。
1.舊指鄉村婦女。
2.即野婆。
1.俗稱姘頭。不正當的配偶。
1.指村野庖廚。
1.謂甘于淡泊疏野生活的癖好。
1.指猿類動物。
1.落葉藤本植物,莖細長,葉子心臟形,掌狀分裂,圓錐花序,花小,淡黃綠色。漿果卵圓形,紫黑色,味酸,可以吃,也可以釀酒。
1.粗野無文。
1.野外的園圃。
2.指菜農。
1.猶野路。
1.指野外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