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鞭子或棍子打。
1.出自《書·益稷》侯以明之,撻以記之。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3.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4.出自《蕭蕭》生了氣,就撻那弟弟幾下,弟弟自然嗗的哭出聲來。
2.
引申為攻打。
1.出自《質疑·諸史》況武丁又中興令主,朝諸侯,撻荊楚,豈有任狄橫行而不一討之理?
3.
拍打;拂擦。
1.出自《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便脫下鞋底,將字跡撻沒了。
4.
迅速。
1.出自《詩·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
5.
箭溜。嵌于弓把之側,用作箭桿定位。
1.出自《儀禮·既夕禮》弓矢之新沽功,有弭飾焉,亦張可也。有柲,設依撻焉。
6.
用來壓種蓋土的農具。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
7.
一種水利工程建筑。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九年》本司近已興修塘岸,建置斗門、石撻各一所於東、西湫口二處。
1.官吏的員額。
1.官府的法令。
1.為政的方略。
1.唐宋時中書省﹑門下省均設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賞罰及差官文書等事。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一》﹑《宋史.職官志一》。
1.官吏的俸祿。
1.亦作"吏干"。
2.為政的才干。
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廟的官員。
1.官吏之家。
1.官吏的節操。
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職。
1.官署名。明清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屬通政司,清屬都察院。
1.對官吏政績的考核。
1.指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1.指胥吏和仆役。
1.官吏的俸祿。
2.指吏祿制度。
3.官吏的祿位。
1.仕宦門第。
1.官吏與庶民。
1.古官名。元于儒學提舉司及各州設吏目為參佐官。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醫院,留守﹑安撫﹑招討﹑市舶﹑鹽課諸司及都指揮司﹑各長官司﹑各千戶所﹑各州均有設置。清唯太醫院﹑五城兵馬司及各州置之。其職除太醫院吏目與醫士類似外,其余或掌文書,或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
1.為政的才能。
1.官吏的氣勢。
1.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2.泛指當官的人。
3.官吏與庶民。
1.官吏和將士。
1.官吏居住或辦公的房子。
1.猶言官兵。
2.泛指官府屬吏。
1.政事,官務。
2.指刑獄之事。
1.官吏的勢力。
1.官府的文書。
2.指吏部尚書。
3.指秘書之類人員。
1.為政的方法。
1.指官吏的貪欲。
2.指貪官。
1.官吏的風范。
1.指官府文牘。
1.謂官吏感到習慣。
2.官場習俗。
1.謂官吏議事。
2.指司法官吏關于處分定罪的擬議。
1.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1.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
2.山名。一名洼尊山。在浙江省縉云縣。
1.猶吏才。
1.泛指大小官員。
2.指地方官府中的小官。
1.指吏科。垣,官署的代稱。
1.胥吏和差役。
1.官吏的政績。
2.猶政事。
1.官吏的職責。
2.指官職。
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政績澄清~ㄧ~嚴明。
1.官吏的俸祿。
1.所管屬的官吏;下屬官吏。
1.官兵。
2.指胥吏與衙役。
1.謂吏績考核優異。
1.泛指將帥府中的幕僚人員。
1.華麗的璧玉。
1.謂將武器施加于人。
1.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