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兒子的子女;兒子的兒子。
1.出自《??兒鐘》曾孫??兒,余??斯于之孫,余幾之元子。
2.出自《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孫適人者。
3.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文承閑問其父嬰曰:“子之子為何?”曰:“為孫。”
4.出自《陳情事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5.出自《石壕吏》詩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6.出自《紅樓夢》只眼前現有二子一孫。
2.
與孫子同輩的同姓或異姓親屬。
1.出自《詩·召南·何彼襛矣》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2.出自《示侄孫伯安》詩壯事已無取,老謀欲何施。幸此掌中孫,未染如素絲。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忽看見侄孫卜通來了,自是歡喜,問長問短,十分親熱。
3.
泛指后代子孫。
1.出自《班簋》文王孫亡弗懷刑,亡克競厥烈。
2.出自《詩·魯頌·??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3.出自《國語·周語下》使有晉國,三而畀歡之孫。
4.出自《后漢書·孔融傳》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5.出自《和李司勛過連昌宮》宮前遺老來相問,今是開元幾葉孫?
6.出自《宋史·真宗紀三》丁卯,以唐裴度孫坦為鄭州助教。
4.
植物再生或孳生的。參見“孫竹”。
1.出自《贈神遘上人》詩草履蒲團山意存,坐看庭木長桐孫。
2.出自《野牧園》詩秋晚稻生孫,催科不到門。
3.出自《楊龍友墨蘭竹》詩秣陵春盡倍銷魂,紅藥花殘綠萼存。被惱更尋修竹逕,千叢元是畫時孫。
5.
指脈絡的細小分支。
1.出自《靈樞經·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6.
姓。參閱《通志·氏族三》。
1.出自《集韻?魂韻》孫,姓。
1.亦作"?古"。
2.剛直﹑急躁。
1.亦作"?劣"。
2.剛直固執。
①心里煩悶為了屋后的那塊基地,楊老漢一直憋悶著,可兒子只當不知道。②呼吸困難窗戶緊閉,你不感到憋悶嗎?
1.委屈或煩惱不能發泄;心情不舒暢。
2.悶塞,不通氣。
1.亦作"?強"。
2.倔強。
1.見"憋懯"。
1.氣悶難受。
1.亦作"?性"。
2.鬧別扭,賭氣。
1.亦作"?皂"。
2.見"憋懆"。
1.亦作"?噪"。
2.見"憋懆"。
1.亦作"?支支"。
2.煩躁氣惱貌。
1.亦作"鱉拗"。
2.猶別扭。意見不相投。鱉,用同"別"。
1.蕨菜的別名。
1.亦作"鱉懆"。亦作"鱉燥"。
2.煩躁生氣。鱉,用同"憋"。
1.亦作"鱉封"。
2.傳說中的怪獸名。有兩首,形似豬。
1.鱉低頭俯伏。
1.即鱉甲車。
1.亦作"鱉蓋子"。
2.指盒子槍。
3.指轎車。
1.《國語.晉語九》"雀入于海為蛤,雉入于淮為蜃。黿鼉魚鱉,莫不能化。"后以"鱉化"謂鱉之化生。
1.鱉的背殼。可制中藥。
2.靈車的車蓋。
1.靈車。
1.亦作"鱉殼"。
2.指鱉的背甲。
1.亦作"鱉殼扇"。
2.形如鱉殼的扇子。一般用鵝毛編制。為道士隨身用具。
1.亦作"鱉咳"。
2.比喻言語不清,意思難明。
1.亦作"鱉令"。亦作"鱉令"。亦作"鱉泠"。
2.傳說中古代蜀國帝名。
1.見"鱉靈"。
1.亦作"鱉令"。
2.見"鱉靈"。
1.氣悶在心里。
1.指三角錐體。
1.亦作"鱉鳥"。
2.粗話。猶硬是。
1.亦作"鱉裙"。
2.鱉甲四周的軟肉。是一種佳肴。
1.指用以裝犁頭的犁底。
1.三國魏將領鄧艾所建軍營處。
1.癟縮。指肚子饑餓。
1.鱉肉羹。
1.比喻慎重行事。
1.坎井之蛙對東海之鱉自詡其"擅一壑之水,而跨踤坎井之樂",東海之鱉告之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見《莊子.秋水》◇以"鱉巖"謂見笑于大方之家。
1.一種飲酒游戲。
1.神話中的魚名。
1.亦作"鱉燥"。
2.見"鱉懆"。
1.《呂氏春秋.本味》"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陳奇猷校釋"皮有珠文。"《山海經.東山經》引作"﹝珠蟞魚﹞六足,有珠"◇因謂鱉足有珠。
1.亦作"鱉爪"。
2.舊時稱妓院中的男仆。
1.別扭,違拗。
1.謂拱衛中心城市的城堡。
1.指改嫁。亦指移情他人。
1.副本。
2.同書的另一種版本。
1.謂別苑。粃,禁苑。
1.別扭。
2.處置,打發。
1.變異。
2.辨別。
1.謂改變。
2.象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