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子的子女;泛指與孫子同輩的親屬。
2.
名詞
泛指孫子以下的后代。
3.
名詞
植物再生或滋生的。
4.
〈古〉又同“遜”。
5.
名詞
(Sūn)姓。
1.
兒子的子女;兒子的兒子。
1.出自《??兒鐘》曾孫??兒,余??斯于之孫,余幾之元子。
2.出自《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孫適人者。
3.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文承閑問其父嬰曰:“子之子為何?”曰:“為孫。”
4.出自《陳情事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5.出自《石壕吏》詩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6.出自《紅樓夢》只眼前現有二子一孫。
2.
與孫子同輩的同姓或異姓親屬。
1.出自《詩·召南·何彼襛矣》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2.出自《示侄孫伯安》詩壯事已無取,老謀欲何施。幸此掌中孫,未染如素絲。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忽看見侄孫卜通來了,自是歡喜,問長問短,十分親熱。
3.
泛指后代子孫。
1.出自《班??》文王孫亡弗懷刑,亡克競厥烈。
2.出自《詩·魯頌·??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3.出自《國語·周語下》使有晉國,三而畀??之孫。
4.出自《后漢書·孔融傳》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5.出自《和李司勛過連昌宮》宮前遺老來相問,今是開元幾葉孫?
6.出自《宋史·真宗紀三》丁卯,以唐裴度孫坦為鄭州助教。
4.
植物再生或孳生的。參見“孫竹”。
1.出自《贈神遘上人》詩草履蒲團山意存,坐看庭木長桐孫。
2.出自《野牧園》詩秋晚稻生孫,催科不到門。
3.出自《楊龍友墨蘭竹》詩秣陵春盡倍銷魂,紅藥花殘綠萼存。被惱更尋修竹逕,千叢元是畫時孫。
5.
指脈絡的細小分支。
1.出自《靈樞經·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6.
姓。參閱《通志·氏族三》。
1.出自《集韻?魂韻》孫,姓。
1.受驚駭。
1.亦作"吃局"。
2.方言。指宴席。
1.亦作"吃具"。
2.方言。指宴席。詳"吃局"。
1.亦作"吃蹶"。
2.傾跌。
3.崎嶇難行。
1.受歡迎,被重視。
1.亦作"吃勘"。
2.勘問。
1.指減員后空額不上報,私自吞沒多領的錢糧。
1.亦作"吃口"。
2.猶吃的。
3.(吃飯的)人口。
1.一種語言游戲。匯集聲母﹑韻母相同或相近的詞,組成反復﹑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使人急速念出;如果發音錯誤,形同口吃,就要受罰,以此為笑樂。
1.亦作"吃苦"。
2.遭受痛苦;經受艱苦。
1.亦作"吃苦不甘"。
2.謂甘愿吃苦。
1.亦作"吃虧"。
2.遭受損失。
3.在某方面條件不利。
1.象聲詞。形容車輪滾動的聲音。
1.亦作"吃辣麫"。
2.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陸暢》"﹝暢﹞初娶董溪女,每旦,婢進澡豆,暢輒沃水服之。或曰'君為貴門女婿,幾多樂事?'陸曰'貴門苦禮法,俾予食辣面,殆不可過。'"后以戲捉小兒女之鼻謂"吃辣面"。參閱清梁同書《直語補證》。
1.用臟碗。指吃食不潔。
1.靠做長工為生。
1.比喻依賴原有的知識﹑本領或功勞過日子。
1.亦作"吃累"。
2.受牽累。
3.指家庭負擔重。
4.泛指負擔。
1.見"吃里爬外"。
1.亦作"吃里扒外"。
2.比喻受這一方好處,卻暗為另一方效勞。
1.亦作"吃力"。
2.辛苦;勞累。
3.費力。
4.謂經得起壓力。
1.亦作"吃力不討好"。
2.費力而得不到好效果。
1.術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術》。
1.亦作"吃利"。
2.獲利。
1.梵語krita的譯音。意謂賤人。
1.舊時指靠當兵過日子。
2.指口糧。
1.猶飯量。
1.亦作"吃了老娘洗腳水"。
2.比喻中了圈套,受了騙。
1.比喻因對敵斗爭方法笨拙,敵方未受損害,自己卻先遭殃。
1.謂和平時期當兵。
1.方言。被別人屈著中指指節骨鑿頭額。
1.喜歡別人對己諂媚奉承。
1.方言。猶吞沒。
1.忍受苦悶。
1.謂要明做不要暗做。
1.猶言吃奶氣力。
1.形容一個人所能有的最大力氣。
1.幼兒腔調。形容聲音稚嫩。
1.生氣,惱火。
1.說話遲鈍且結結巴巴。
2.謂不善言辭。
3.指文字佶屈聱牙。
1.猶遭殃,受罪。
1.方言。受斥責;挨批評。
1.猶言碰釘子。
1.亦作"吃屁"。
2.比喻隨聲附和。
1.亦作"吃洴"。
2.謂凝滯不散。
1.亦作"吃敲才"。
2.詈詞。猶言該打死的家伙。敲,打死。
1.亦作"吃敲材"。同"吃敲才"。
1.亦作"吃敲賊"。
2.吃敲才。
1.吃交,跌交。
1.亦作"吃巧"。
2.舊時浙人風俗,每逢七夕,聚飲于門首,謂之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