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連詞
連詞,雖然,用在上半句,表示“即使”“縱然”的意思,下半句多有“可是”“但是”相應。
2.
連詞
即使。
1.
蟲名。一種有花紋的大蜥蜴。
1.出自《說文·蟲部》雖,似蜥蜴而大,從蟲,唯聲。
2.出自《札仆·鄉里舊聞·雖》曩者濟南苦旱,禱雨師求水蜥易,得之藕塘中,其蟲身有花斑。案:即雖也。
2.
連詞。表示讓步關系。猶雖然。
1.出自《書·召誥》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
2.出自《漢書·平當傳》文雅雖不能及蕭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
3.出自《題木居士》詩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4.出自《桃花扇·鬧榭》我老眼雖昏,早已看真了。
5.出自《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
3.
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縱然”、“即使”。
1.出自《禮記·少儀》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2.出自《老學庵筆記》謁丞相,雖三公亦入客次。
4.
通“唯”。副詞。唯有,只有。
1.出自《詩·大雅·抑》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2.出自《史記·張儀列傳》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3.出自《朋黨論上》同為國家之人,同受國家之事,茍其謀之而必公,行之而必忠,雖日弘吐握之風,夜前賓客之席。《虞書》之所稱協恭,箕子之所論大同也。
5.
通“唯”。語首助詞。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2.出自《墨子·尚賢中》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
3.出自《史記·孝文本紀》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
6.
通“須”。副詞。本,本來。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2.出自《感懷》詩掩耳惡聞宮妾語,低顏須向路人羞。雖教小事相催逼,未到青云擬白頭。
3.出自《全元散曲·水仙子·冬》自從當日分開鸞鏡,好教我乍孤眠夢不成。想起來忽地心疼。雖不是我先薄幸,又不是我不志誠,空說下海誓山盟。
4.出自《警世通言·喬彥杰一妾破家》將尸放在棺內,縣尉帶了一干人回話:“董小二尸雖是斧頭打碎頂門,麻索絞痕見在。”
感激或用言語行動表示感激再三~ㄧ我很~他的熱情幫助。
1.感動心意。
1.感物寄興。
指屬于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跟‘理性 ’相對)~認識 。
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片面的、現象的和外部聯系的認識。感覺、知覺、表象等是感性認識的形式。感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低級階段。要認識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系,必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參看〖理性認識 〗。
植物受環境因素強度變化的刺激而引起的運動。是植物適應環境的表現,與刺激的方向無關。通常有感光、感溫和感震等運動。如郁金香在20~25°c開花;含羞草受到接觸、震動刺激時,小葉閉合。
1.由感性認識所獲得的知識,與理性知識相對,是知識發展的初級階段。參見"感性"﹑"感性認識"。
1.亦作"感噎"。
2.感動得泣不成聲。
表達感想的話建廠三十五周年~。
1.感戴敬仰。
1.見"感咽"。
1.謂動搖之使其改變。感,通"撼"。
1.感激喜悅。
1.患病。
1.聞音樂而興感。
1.印象。
①某些物體或電磁裝置受到電場或磁場的作用而發生電磁狀態的變化,叫做感應。也叫誘導。②因受外界影響而引起相應的感情或動作凡是動物都有對外界的刺激發生比較靈敏的~的特性。
電磁感應現象中產生的電動勢。常用符號e表示。當穿過某一不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線圈中雖無感應電流,但感應電動勢依舊存在。當一段導體在勻強磁場中做勻速切割磁感線運動時,不論電路是否閉合,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只與磁感應強度b、導體長度l、切割速度v及v和b方向間夾角θ的正弦值成正比,即e=blvsinθ。
由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如日常使用的市電。也叫感生電流、應電流。
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將低壓直流電變成高電壓的裝置。由繞在鐵芯上的線徑粗、匝數少的原線圈和線徑細、匝數多(約為原線圈的數百倍)的副線圈以及斷續器等組成。工作原理是當接通連接原線圈的低壓電池組時,通過斷續器使原線圈中形成脈動電流,由于自感和互感,使副線圈產生數萬伏高電壓。實驗室中常用于激發低壓氣體放電。
1.感激詠頌。
1.感化誘導。
1.感傷抑郁。
1.寄托感慨。
1.對所遇事物抒發感慨的詩。唐陳子昂有《感遇詩三十八首》。
1.亦作"感說"。
2.感動喜悅。
1.感激雀躍。
1.感應招致。
感化和召喚~力。
1.三國魏曹植求甄逸女不遂,廢寢與食。甄女后歸曹丕,被讒死。黃初中植入朝,丕示以甄后遺物玉鏤金帶枕。植還,將息洛水上,思甄后,遂作《感甄賦》。丕子明帝諱其事,改為《洛神賦》。見《文選.曹植》李善題注◇用為追思戀人之典。
1.猶心腸。
指一段腸管套入其鄰近的另一段腸腔內造成的腸梗阻。多發生于嬰幼兒(原發性),也可發生于成人(繼發性)。因飲食失調、腹瀉等使腸蠕動紊亂,腸管環狀肌持續痙攣等引起。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嘔吐,可排出暗紅色黏凍狀血便。有時腹部可摸到臘腸形腫塊。若空氣灌腸復位無效,須及時采用手術治療。
1.腸與胃。
2.借喻中樞要地﹐猶腹心。
1.外科手術所用的縫線。舊用羊腸壁組織制成﹐故名。縫合后可被機體組織溶化吸收。
1.猶情緒。
1.脫去脂肪晾干的豬腸或羊腸。可用以制香腸﹐或做羽毛球拍的弦。舊時亦用以做縫合傷口的線。
1.亦作"腸癿"。
2.中醫指闌尾炎。
1.即羊桃。野生,開紫紅花,實如小桃,可食。
1.亦作"萇宏"。人名。字叔,又稱萇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為婚姻,在晉卿內訌中,由于幫助了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萇弘被周人殺死。傳說死后三年,其血化為碧玉。事見《左傳.哀公三年》。《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2.兵書名。
1.即萇弘。
1.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1.見"嘗膽臥薪"。
1.春秋時,越王勾踐自吳釋歸后,以柴草為床褥,經常嘗苦膽,立志滅吳,報仇雪恥。事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因以"嘗膽臥薪"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1.亦作"噇敵"。
2.試探敵人實力的強弱。
1.春秋時,吳滅越,越王勾踐入臣于吳。吳王病,勾踐用范蠡計,入宮問疾,嘗吳王糞以診病情,吳王喜,勾踐遂得赦歸越。事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2.謂孝親之行。
3.謂佞人賤行以媚上。
1.古代祭祀后嘗食新收獲的谷物。
1.謂以新谷供祭。
1.謂舊時的孝親之行。
1.宋時社日前一天的宴集。
2.指舊時宴會,張筵前先備小酌。
1.謂漢代天子郊祀以馬駒為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