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耳聾。
1.出自《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荊揚之間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
2.出自《易林·家人之咸》心狂老悖,視聽聳類。
3.出自《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
2.
高起;矗立;生長。
1.出自《和郭主簿》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2.出自《登烽火樓》詩聳樓排樹出,卻堞帶江清。
3.出自《立德新居》詩立德何亭亭,西南聳高隅。
4.出自《登金山》詩雙塔嵯峨聳碧空,爛銀堆里紫金峰。
5.出自《暴風驟雨》房子四角是四座高聳的炮樓。
3.
往上跳;向上動。
1.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長吟悲鳴,不知螳螂超枝緣條,曳腰聳距而稷其形。
2.出自《雉朝飛操》避鷹時聳角,妬垅或斜飛。
3.出自《奉和襲美太湖詩·初入太湖》乍如開雕笯,聳翅忽飛出。
4.出自《西游記》悟空弄本事,將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
5.出自《青春之歌》白莉蘋驚訝地聳起了彎眉毛。
4.
持物上下振動或移動。亦指推動。
1.出自《內典序》瞻毗耶而聳轡,望波斯而回軫。
2.出自《拜南郊頌序》孫叔奉轡,王良聳策。
3.出自《祖父的故事·土餅》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雙手聳了一下褲腰。
5.
表露或振作。
1.出自《送盧汀侍御歸天德幕》詩清溪徒聳誚,白璧自招賢。
2.出自《朱子語類》看文字須大段著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
6.
勸勉,獎勵。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
2.出自《麥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非夫公不來,則人不蘇;公不遷,則善不聳。
7.
慫恿。
1.出自《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途遇俠客》房德原是沒主意的人,被老婆這般話一聳,漸生疑惑,沉吟不語。
2.出自《巢林筆談·馬鞍山之訟》近有修怨于顧者,聳二三人士具呈上憲,謂其占據逋糧,戕賊取利。
3.出自《東村事件》他更恨錢仲實這一伙,他們從來不替他設想,有事就聳他來遭殃。
8.
通“悚”。恐懼;驚動。參見“聳懼”。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邊鄙不聳,民狎其野。
2.出自《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九域聳其風塵,四海疊其熏灼。
3.出自《賈生論》禮義不張,雖復四夷賓服,疆埸不聳,當如內憂何?
4.出自《宋史·樂志十五》凡王師大獻則令鼓吹具奏,以聳群聽。
9.
通“竦”。恭敬;肅敬。
1.出自《國語·楚語上》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于神明。
2.出自《國語·周語下》身聳除潔,外內齊給,敬也。
3.出自《呂氏春秋·聽言》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而不聳,則不惕于心。
10.
通“竦”。企立。參見“聳企”、“聳觀”。
1.出自《子聰惠書備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詩今朝羨君游,勝事空聳企。
2.出自《蒲帥燕國太夫人石氏墓志》每屬歲時,競先迎奉,宗姻列侍,士庶聳觀。
3.出自《儒林公議》每殿庭臚傳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
1.對禮儀謹慎。
1.謹慎思慮。
1.謹慎保密。
1.謹慎保密。
2.認真細致。
1.謹慎沉默。
1.為長治久安而真誠修身。語本《書.皋陶謨》"慎厥身修思永。"孔傳"言慎其身,思為長久之道。"
1.仔細審察。
1.注意季節變化。
1.一開始就慎重。
1.謹慎地保住。
2.指慎于自己的操守。
1.謹慎思考。
1.謹慎嚴肅。
1.對細小的事也小心對待。
1.謹慎對待微小的事情。
1.謂用刑審慎。
1.行為謹慎檢點。
1.亦作"慎修"。
2.謹慎修行。
1.出言謹慎。
1.謹慎處理獄訟之事。語本《書.立政》"庶獄庶慎。"
1.恭謹。
1.春秋魯大夫梓慎和鄭大夫禆灶的并稱。
1.牢記。
①慎重地考慮到事情的后果。也泛指謹慎;慎重慎終于始|慎終如初。②指居喪能盡禮慎終追遠。
1.見"慎終如始"。
1.結束時仍然慎重,就同開始時一樣。指做事從頭至尾小心謹慎。
1.謂結束時想要慎重,在開始時就要小心謹慎。
1.謂居父母喪,祭祀祖先,要依禮晶;要恭敬虔誠。終,指父母喪。遠,指祖先。
1.謂對某一事的態度嚴肅認真。
1.切菜用的木板。
1.砧和斧。古代殺人之具。
1.箭靶。
2.砧。
3.指腰斬人時所用的墊板。
1.亦作"?疴"。
2.寒癥。
1.猶寒戰。
1.使人驚恐。
1.貝殼的一種﹐可作飾物。
1.以蜃灰涂抹的墻壁﹐取其潔白而去濕。
1.載棺的喪車。
1.大蛤殼磨薄后鑲嵌以透明的窗子。
1.猶蜃氣。
1.謂蛟龍掀起的風。
1.即蜃車。
1.即蜃樓。
1.大蛤和蛤蜊。
1.受欺騙。
1.受攻擊。
1.被動。
1.道家謂被度成仙。
1.受到恩惠。
1.遭到處罰。
1.猶伏法。
2.接受道法。
3.指接受為文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