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高高地直立。
2.
動詞
引起注意;使人吃驚。
3.
動詞
(肩膀、肌肉等)向上縮動。
1.
耳聾。
1.出自《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荊揚之間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
2.出自《易林·家人之咸》心狂老悖,視聽聳類。
3.出自《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
2.
高起;矗立;生長。
1.出自《和郭主簿》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2.出自《登烽火樓》詩聳樓排樹出,卻堞帶江清。
3.出自《立德新居》詩立德何亭亭,西南聳高隅。
4.出自《登金山》詩雙塔嵯峨聳碧空,爛銀堆里紫金峰。
5.出自《暴風驟雨》房子四角是四座高聳的炮樓。
3.
往上跳;向上動。
1.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長吟悲鳴,不知螳螂超枝緣條,曳腰聳距而稷其形。
2.出自《雉朝飛操》避鷹時聳角,妒垅或斜飛。
3.出自《奉和襲美太湖詩·初入太湖》乍如開雕笯,聳翅忽飛出。
4.出自《西游記》悟空弄本事,將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
5.出自《青春之歌》白莉蘋驚訝地聳起了彎眉毛。
4.
持物上下振動或移動。亦指推動。
1.出自《內典序》瞻毗耶而聳轡,望波斯而回軫。
2.出自《拜南郊頌序》孫叔奉轡,王良聳策。
3.出自《祖父的故事·土餅》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雙手聳了一下褲腰。
5.
表露或振作。
1.出自《送盧汀侍御歸天德幕》詩清溪徒聳誚,白璧自招賢。
2.出自《朱子語類》看文字須大段著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
6.
鼓勵;勸勉。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
2.出自《麥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非夫公不來,則人不蘇;公不遷,則善不聳。
3.出自《國語·楚語》為之聳善而抑惡焉。
7.
慫恿。
1.出自《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途遇俠客》房德原是沒主意的人,被老婆這般話一聳,漸生疑惑,沈吟不語。
2.出自《巢林筆談·馬鞍山之訟》近有修怨于顧者,聳二三人士具呈上憲,謂其占據逋糧,戕賊取利。
3.出自《東村事件》他更恨錢仲實這一伙,他們從來不替他設想,有事就聳他來遭殃。
8.
通“悚”。驚懼;恐懼。參見“聳懼”。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邊鄙不聳,民狎其野。
2.出自《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九域聳其風塵,四海疊其熏灼。
3.出自《賈生論》禮義不張,雖復四夷賓服,疆埸不聳,當如內憂何?
4.出自《宋史·樂志十五》凡王師大獻則令鼓吹具奏,以聳群聽。
5.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吏皆聳懼。
9.
通“竦”。恭敬;肅敬。
1.出自《國語·楚語上》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于神明。
2.出自《呂氏春秋·聽言》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而不聳,則不惕于心。
3.出自《國語·周語下》身聳除潔,外內齊給,敬也。
10.
通“竦”。企立。參見“聳企”、“聳觀”。
1.出自《子聰惠書備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詩今朝羨君游,勝事空聳企。
2.出自《蒲帥燕國太夫人石氏墓志》每屬歲時,競先迎奉,宗姻列侍,士庶聳觀。
3.出自《儒林公議》每殿庭臚傳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
1.照耀;顯耀。
1.宮庭的美稱。
1.本為山名(即昆吾山),因以名其山之美石。
1.皆美石。
2.比喻杰出的人材。
1.即昆夷。古代戎族。
1.美玉。
1.比喻堅貞勁烈的品質。
1.剃發并帶上腳鐐。古代的一種刑罰。
1.亦作"髠笞"。
2.古代刑罰。剃去須發﹐鞭打身體。
1.傳說中的牛妖名。
1.亦作"髠發"。
2.剃發。
1.亦作"髠放"。
2.猶髡流。
1.指僧人。
1.指僧人。
1.修剪和嫁接枝條。
1.亦作"髠截"。
2.猶髡刖。
3.砍去。
1.亦作"髠流"。
2.古代一種刑罰。剃去罪徒須發并流放邊地。
1.亦作"髠顱"。
2.剃去頭發,光頭。
1.亦作"髠裸"。亦作"髠躶"。
2.謂脫去衣帽,剃去頭發,露頂光身。
1.亦作"髠躶"。
2.見"髡裸"。
1.亦作"髠毛"。
2.謂拔去羽毛。
1.幼年。
1.亦作"髠奴"。
2.禿頭奴才。對僧人的蔑稱。
1.對尼姑的蔑稱。
1.亦作"髠藄"。
2.見"髡剔"。
1.亦作"髠鉗"。
2.古代刑罰。謂剃去頭發﹐用鐵圈束頸。
1.禿頭囚徒。對僧人的蔑稱。
1.指僧人。
1.亦作"髠僧"。
2.指僧人。因僧人不蓄發﹐故稱。
1.剃去頭發。
2.光頭。指僧徒。
1.指枝葉光禿的樹木。
1.亦作"髠k"。亦作"髠藄"。
2.謂剃去頭發。
1.亦作"髠頭"。
2.剃去頭發。
1.亦作"髠徒"。
2.禿頭刑徒。對僧人的蔑稱。
1.亦作"髠魋"。
2.去發。
1.丑牛貌。
1.亦作"髠翁"。
2.指老僧。
1.光頭赤足者。
1.謂受髡刑,剃去須發。
1.亦作"髠刑"。
2.古代一種剃去罪人須發的刑罰。
1.亦作"髠聐"。
2.指剃發和去除頰鬢之刑。
1.剃發與斷足之刑。
1.亦作"髠簪"。
2.指和尚和道士。
1.剃發。
1.亦作"髠緇"。
2.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稱。
1.亦作"髠k"。
2.見"髡剔"。
1.一種大的水鳥。
1.《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后稱人升擢高第為鯤化。鯤,后訛為"鹍"。
1.亦作"鹍雞"。
2.鳥名。似鶴。
3.古曲名。
1.指《莊子》寓言中能化為大鵬的鯤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