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吃。
2.
動詞
專指吃飯。
3.
名詞
人吃的東西;糧食。
4.
名詞
動物吃的東西。
5.
形容詞
供食用或調味用的。
6.
名詞
月球運行到地球太陽之間遮蔽了太陽,或地球運行到太陽月球之間遮蔽了月球時,人所看到的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
1.
吃飯,進餐。
1.出自《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2.出自《文心雕龍·神思》阮瑀據案而制書,禰衡當食而草奏。
3.出自《送石處士序》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
4.出自《笑笑錄·來日吃蒸餅》黃魯直、劉莘老同在館中,庖人請食。
2.
飯菜,肴饌。
1.出自《易·需》需于酒食。
2.出自《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
3.出自《論語·雍也》一簟食,一瓢飲。
4.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以惡食食項王使者。
3.
糧食。
1.出自《論語·顏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出自《戰國策·西周策》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借兵乞食於西周。
4.
俸祿。
1.出自《周禮·天官·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
2.出自《禮記·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3.出自《游南序夜還敘志七十韻》名竊久自欺,食浮固云叨。
5.
靠著吃飯;賴以為生。
1.出自《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
2.出自《兩橋·東新橋》詩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奸民食此險,出沒如鳧鹥。
6.
耕種。
1.出自《周禮·地官·遂師》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
2.出自《禮記·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3.出自《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若使此四國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
7.
調制飲食。
1.出自《楚辭·招魂》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8.
供食用的。參見“食品”、“食犬”。
1.出自《旸谷漫錄》廚娘請食品、菜品資次,守書以示之,食品第一為羊頭僉,菜品第一為蔥齏。
2.出自《清異錄·虛饤玲瓏石鎮羊》游士藻為晉王記室,予過其居,知昨夜命客。問食品,曰:“第一虛裝玲瓏石鎮羊?!?/p>
3.出自《陳奐生轉業》〔陳奐生〕索性不再回去,去那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細細看了一遍。
4.出自《新民晚報》夫子廟與上海豫園一樣、各類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吸引著游客品嘗。
5.出自《周禮·秋官·犬人》凡相犬、牽犬者屬焉注
6.出自《三才圖會·鳥獸三·犬》食犬,若今菜牛也。
9.
享受,受用。
1.出自《易·訟》食舊德。
2.出自《宋史·范成大傳》疊石筑防,置堤閘四十九所,立水則,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3.出自《盛世危言·治河》臣幼齡時即聞從前三十余載,黃河不為大患者,實賴原任河臣靳輔之力,迄今小民猶食其福。
10.
特指鬼神享受祭獻。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年》若不能,猶有鬼神,吾有餒而已,不來食矣。
2.出自《讒書·三閭大夫意》朝無禮樂,則證諸野;野無禮樂,則楚之政不歸,楚之靈不食。
11.
接受。
1.出自《鹽鐵論·相刺》扁鵲不能治不受針藥之疾,賢圣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
2.出自《奉贈蕭十二使君》詩食恩慚鹵莽,鏤骨抱辛酸。
12.
謂言已出而反吞之,不實行。
1.出自《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2.出自《四游記·玉帝設宴會群臣》眾臣奏曰:“陛下圣言一出,安可食之?無信不立,陛下宜速發旨?!?/p>
13.
作為;有為。
1.出自《書·舜典》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敦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2.出自《左傳·哀公元年》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
14.
虛偽,作假。
1.出自《逸周書·皇門》媚夫有邇無遠,乃食蓋善夫。
2.出自《爾雅義疏·釋詁》《書》意蓋言佞媚之人,以飾詐作偽,掩蓋善士。
15.
用,使用。
1.出自《戰國策·衛策》始君之所行於世者,食高麗也;所用者,紲錯、拿薄也。群臣盡以為君輕國而好高麗,必無與君言國事者。
16.
龜卜術語。食墨的省稱。
1.出自《書·洛誥》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7.
古代一種博戲的術語。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三》王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邪?欲食則食,欲握則握。
18.
通“蝕”。虧缺。
1.出自《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2.出自《逸周書·周?!?/span>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
3.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
4.出自《治歷疏稿二·日食用儀器測驗疏》今食在河南、山東、陜西等處。
5.出自《韓非子·八經》奸之食上也,取資乎眾,籍信乎辯,而以類飾其私。
19.
姓。漢有食子公。見《漢書·儒林傳》。
1.出自《廣韻?職韻》食,姓。風俗通云:“漢有博士食于公。”
20.
泛指(人或其他動物)吃食物,吃東西。
1.出自《楚辭·九辯》驥不驟進而求服兮,鳳亦不貪??而妄食。
2.出自《馴犀》詩玉盆金棧非不珍,虎啖狴牢魚食網。
21.
指吸;飲;吞;喝。
1.出自《莊子·德充符》適見豚子食于其死母者。
2.出自《茶經·煮》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涌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食酒》有阛阓子作日記冊云:“某日買燒酒四兩食之。”人遂傳為笑柄,而不知亦未可非也。《于定國傳》曰:“定國食酒數石不亂?!绷雍瘛缎蝻嫛芬嘣疲骸拔岵∑?,不能食酒。”則酒之言食,其來有自。
22.
引申為主食。
1.出自《漢書·翟方進傳》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
2.出自《漢書·西域傳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23.
泛指食物。
1.出自《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2.出自《義鶻行》雄飛遠求食,雌者鳴辛酸。
3.出自《四世同堂》孫七的肚子有了食,忘了悲哀與寒冷。
24.
特指米,谷物的子實。
1.出自《周禮·地官·廩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
25.
特指稍食。參見“稍食”。
1.出自《周禮·夏官·司士》以德詔爵,以功詔祿,以能詔事,以久奠食。
26.
引申為依賴、依靠。
1.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精食氣,形食味。
27.
專指享受俸祿,租稅。
1.出自《詩·大雅·桑柔》好是稼穡,力民代食。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失官不食。
3.出自《墨子·天志下》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28.
謂祭祀時配享。
1.出自《左傳·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嚅。
29.
通“蝕”。消耗,虧耗。
1.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食氣。
2.出自《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30.
通“蝕”。消亡。
1.出自《惜馀鬢賦》惟茲心之為碩兮,永不食於終古。
1.羈留。
2.拘禁,關押。
1.淵博周密。
1.盤桓;逗留。
1.留宿,過夜。
1.謂消磨時日。
1.遲怠。
1.心滿意足。
1.見"淹恤"。
1.滿旬,經過十天。
1.寬宏儒雅。
2.猶高雅。
3.猶淵博。
1.氣息微弱,瀕于死亡。
2.引申為將盡之意。
3.昏昏沉沉;委靡不振。
4.昏暗貌。
5.水流貌。 6.水果或植物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干癟。
1.沒精打采貌。
1.郁郁不振貌。
1.在水中忽隱忽現的樣子。
1.形容呼吸微弱,瀕于死亡。
1.長久。
2.拖延。
3.指疾病纏綿。
1.猶伊優。阿諛逢迎貌。
1.拖延;久延。
1.埋沒壓抑。
1.遷延,延誤。
1.謂長期游歷在外。
1.蓄積。
1.久拖不辦的案件。
1.深遠。
1.滿月;延及一月。
1.雅正允當。
1.猶積蓄。
1.腌舎,骯臟。
1.猶流連。
1.深厚方正。
1.謂受挫折,不順利。
1.春秋魯國里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古文《禮經》所出之處。
2.借指儒家學術中心。
3.深廣中正。
1.居留;停留。
1.浸泡,淹浸。
2.引申為濡染。
1.因受阻遏而停留。
1.亦作"焉耳"。
2.于是,而已。
1.見"焉爾"。
1.十干紀年法,太歲在甲之名。
1.亦作"焉乃"。
2.連詞。于是。
1.古西域國名。又作烏耆﹑烏纏﹑阿耆尼。國都在員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務農﹑捕魚﹑畜牧。有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屬漢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內屬。唐初附西突厥。
1.古代寺院遺址。位于新疆庫爾勒與焉耆之間,地名七格星。"明屋"是維吾爾語"千佛"之意。遺址規能大,分南北兩個大寺,在北大寺西北還有十個石窟。寺院創建于兩晉,現存遺址是唐至元代的建筑物。出土的壁畫﹑塑像殘塊和建筑裝飾等,都是研究當時佛教美術的重要資料。
1.草名。
1.即閼氏。匈奴對王后的稱呼。
1."焉""烏"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漢字。
1.山名。一稱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省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勢險要,歷代駐兵防守『將霍去病曾越此山大破匈奴。
2.一種紅色的顏料,多用以涂臉頰或嘴唇。也寫作"胭脂"。
1.宦官。
明代閹宦及依附閹宦的官僚結成的集團。英宗時宦官王振、憲宗時宦官汪直都有黨羽。武宗時宦官劉瑾、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權勢更大,左右朝政,為非作歹。思宗即位,殺魏忠賢,清除黨羽,定為逆案。
1.對太監的蔑稱。
1.割掉睪丸或卵巢。
2.比喻抽掉文章或理論的某方面的內容,使其改變實質或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