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刺;扎(多見于傳統小說、戲曲)。
1.
涂抹。
1.出自《集韻·入覺》搠,《博雅》:涂也。
2.出自《東堂老》只揀那賣不出去的菜葉兒,將來煨熟了,又不要蘸鹽搠醬,只吃一碗淡粥。
2.
刺;戳。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連搠一兩刀,血流在地,眼見得老王養不大了。
2.出自《水滸傳》有那走得遲的,盡被搠死了七八個。
3.出自《西游記》他的嘴長耳大,腦后鬃硬,搠得我慌。
4.出自《動搖》豈不是就搠破土豪劣紳的詭計么?
3.
豎;插。
1.出自《魯齋郎》這廝強賴人錢財,莽奪人妻室,高筑座營和寨,斜搠面杏黃旗。
2.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故此臥房里面,鴇兒的腳也不搠進去。
3.出自《花城》他把一盤耙搠到老柿樹上當梯子。
4.
執;持。參見“搠筆巡街”。
1.出自《水滸傳》小將軍搠戟在手,勒馬陣前,高聲大叫。
5.
摔;用力推。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嘆,自敦搠。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那婦人將盤一搠,且不收拾,怒目道:“適間老死魅曾對貴人說些甚話么?”
6.
掉換。參見“搠包兒”。
1.出自《漁樵記》由你寫,或是跳墻驀圈,剪柳搠包兒,做上馬強盜,白晝強奪,或是認道士,認和尚。
2.出自《小桃紅》常則是搠包兒為帥手,背板凳慣曾經。
7.
同“槊”。古代兵器中的長矛。
1.出自《水滸傳》人人都帶雁翎刀,個個盡提鴉嘴搠。
1.賢能的官吏。
①有才能,有德行賢良之士。②有才德的人薦舉賢良。
1.漢代鹽統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漢文帝。被舉者對政治得失應直言極諫。如表現特別優秀,則授予官職。武帝時復詔舉賢良或賢良文學。名稱時有不同,性質無異。歷代往往視作非常設之制科。
1.漢代鹽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時,簡稱賢良或文學。
1.方言。慈善。
1.賢明的同僚。
1.對死者靈魂的尊稱。
1.賢明的縣令。
2.山名。在廣東省陽山縣北二里,唐韓愈為陽山令,嘗讀書于此,有讀書巖。又名牧民山。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東二.廣州府》。
1.才德兼備的名流。
1.指賢者仕進的機會。
1.猶賢每。
1.賢能杰出的人。
1."你們"的敬稱。
1.妹的美稱。
2.對人妹的敬稱。
1.賢良門第。
2.猶賢每。
1.才德美好的人。
1.良民。
1.好名聲。
有才能有見識領導賢明|賢明的經理。
1.才略;智略。
1.見"賢妻良母"。
1.賢明的州郡長官。
1.見"賢內助"。
1.賢惠能干的妻子。亦用以敬稱他人妻室。
1.有德行有才能。
2.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1.見"賢俊"。
1.有才德的女子。
2.敬稱他人之女。
1.賢惠的配偶。
1.賢慧的妻子。
2.尊稱人妻。
1.賢德的朋友。
1.賢惠的配偶。
1.對丈夫是賢惠的妻子,對子女是慈善的母親。
1.長輩對子侄輩或先生對門生弟子的愛稱。
1.有德行有勇力。
1.賢人巧匠。
1.對親戚的尊稱。
1.古代夫婦間的愛稱。
2.古代君對臣的愛稱。
1.有才德的人。
2.濁酒的別名。
1.指濁酒。
1.賢明的人。
2.賢良仁愛。
1.指魏晉間"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咸叔侄二人。
1.賢明善良。
2.指賢明善良的人。
1.謂身分高貴。
1.賢明的名聲。
1.指賢達名流。
1.敬稱人之外甥。
1.道德才智極高。
2.道德才智極高的人。
3.佛;菩薩。
4.賢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稱。
1.志行高潔﹑才能杰出的人。
1.對人妻室的尊稱。
1.賢明的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