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梳子,用來整理頭發(fā)、胡子的器具,由竹木或塑料等制成。也叫攏子。
2.
動詞
用梳子整理頭發(fā)、胡須。
1.
梳子。整理須發(fā)的用具。
1.出自《北堂書鈔》無賞罰,是無君,茍欲治之,是猶不畜梳而欲發(fā)之理也。
2.出自《新唐書·吳兢傳》朝有諷諫,猶發(fā)之有梳。
3.出自《南鄉(xiāng)子》詞攏云髻,背犀梳。
4.出自《四世同堂》老人用小胡梳輕輕的梳著白須,半天沒有出聲。
2.
以梳理發(fā)。
1.出自《長楊賦》當(dāng)此之勤,頭蓬不暇梳,饑不及餐。
2.出自《曉》詩朝梳一把白,夜淚千滴雨。
3.出自《快心編初集》魏義久不梳頭,梳了好一回方得通利。
4.出自《彷徨·高老夫子》他現(xiàn)在雖然格外留長頭發(fā),左右分開,又斜梳下來。
3.
整理;疏導(dǎo)。
1.出自《送鄭尚書序》蜂屯蟻雜,不可爬梳。
2.出自《路史·后紀(jì)十二·夏后氏》南至於華陰,東至底柱,鑿孟津,梳三門,以奠西河。
4.
分割開。
1.出自《春渚紀(jì)聞·趙安定提研制》《硯譜》稱唐人最重端溪石,每得一佳石,必梳而為數(shù)板,用精鐵為周郭。
5.
梳攏。參見“梳攏”。
1.出自《續(xù)板橋雜記·麗品》〔張玉秀〕少時,楚省吳公子見而傾倒,出數(shù)百金梳之,為歡匝月。
6.
指梳狀的工具。
1.出自《齊民要術(shù)·筆墨》先次以鐵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
1.謂將已死男女配成夫婦。
1.猶隱居。
1.迷信謂神鬼給世人所定的生命期限。
1.默契;暗相投合。
2.指天機,天意。
3.指意氣相投的知音好友。
4.指內(nèi)心的至誠。
5.在陰間締結(jié)的婚約。
1.為亡人焚化的紙錢。
1.指燒給死人用的紙錢。
1.猶勉強。
1.謂神靈降賜的祥瑞。
1.猶隱退。
1.潛心探索。
1.猶冤屈。
1.謂神靈暗中促成。
1.謂無形的拘束。
2.指道中的微妙之處。
1.恍惚不可捉摸貌。
2.玄默貌。
3.昏迷貌。
4.愚昧無知貌。
5.猶盲然。
1.淺黑色。
2.暮色,夜色。
1.北海山名。《莊子.天運》"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極﹐而南行以觀之……故郢雖見﹐而愈遠冥。"后以喻預(yù)期的目標(biāo)。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陽縣。
1.謂使精神超脫于生死。
1.亦稱"牟尼珠"。
2.即數(shù)珠。佛教徒念佛﹑持咒﹑誦經(jīng)時用來計數(shù)的成串珠子。多用木槵子等制成,每串以二十七顆﹑一百零八顆為常見。
1.亦作"牟呼婆羯洛婆"。
2.梵語musaragalva的譯音。佛教徒所說的七寶之一。即車渠。
謀取牟取暴利。
1.用牛毛捻線織成的衣服。
1.不勞而食,多吃多占。
2.指不勞而食的人。
1.大壽,高壽。
1.古代兵器。長矛。在長柄一端安有金屬槍頭。牟,用同"矛"。
1.奪取。
1.即蟊賊,吃禾稼的害蟲。牟,通"蛑(蟊)"。語本《詩.大雅.大田》"及其蟊賊"毛傳"食根曰蟊﹐食節(jié)曰賊。"后用以喻剽竊名譽﹐掠奪民財?shù)膲娜恕?/p>
1.多智。知,通"智"。
1.古冠名。形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銳。也寫作毋追。
1.即眸子。瞳人。牟,通"眸"。
1.謂功德相等。
1.謂與他人的行為﹑業(yè)跡相等。
1.謀取利益。
1.齊名;名望相等。
1.黽勉,勤勉。
1.類似,相同。擬,比。
1.形容描摹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
1.描摹物狀,指摹寫景物。
1.謂資財相等。
1.猶言同等尊貴。
1.貪愛貌。
1.目光。
1.見"眸?"。
1.定睛注視。
1.瞳人。亦泛指眼睛。
1.圖謀變亂。
1.謀略之才。
1.謀求人材。
1.圖謀奪取他人財物。
1.為謀取財物而害人生命。
1.計策。
2.謀劃。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