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谷類作物,籽實碾成米叫黃米,性黏,可以吃,也可釀酒。
1.
植物名。古代專指一種子實稱黍子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喜溫暖,不耐霜,抗旱力極強。葉子線形。子實淡黃色者,去皮后北方通稱黃米,性黏,可釀酒。其不黏者,別名穄,亦稱稷,可作飯。
1.出自《羌村》詩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2.出自《本草綱目?谷二?稷》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
3.出自《中國史稿》西周時期的農副產品,有稻、粱、黍、麥、菽(豆)、稷、粟和桑麻、瓜、果之類。
2.
指黍的子實。即黍子。
1.出自《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2.出自《遣意》詩衰年催釀黍,細雨更移橙。
3.出自《曉睡》詩廚中黍熟呼未起,妻子嗔嘲竟誰恤?
3.
糯米。
1.出自《古今注·草木》稻之黏者為黍。
4.
古時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據。長度即取黍的中等子粒,以一個縱黍為一分,百黍即一尺;容量千有二百黍為一合,十合為一升;重量千有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參閱《漢書·律歷志上》。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同律度量衡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3.出自《孫子算經》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銖。
5.
通“觚”。一說,指容量為三升的酒器。參見“黍酒”。
1.出自《呂氏春秋·權勛》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谷操黍酒而進之。
1.亦作"宜喜宜嗔"。
2.謂生氣時高興時都很美麗。
1.適當(的狀態);合適;相宜。
1.即宜城酒。
1.古代襄州宜城(今湖北宜城縣)所產美酒。據《方輿勝覽》載﹐宜城縣東一里有金沙泉,造酒極美,世謂宜城春,又名竹葉酒。
1.胸下有旋毛的駿馬。
1.適宜于春天;適應春天。
2.指宜春宮。
3.舊時立春及春節所剪或書寫的字樣。民間與宮中將其貼于窗戶﹑器物﹑彩勝等之上,以示迎春。
4.指宜春院。
1.秦離宮名。
1.舊時春日婦女所梳的髻。因將"宜春"字樣貼在彩勝上,故名。
1.唐代中和節用以祭神的酒。
1.地名。晉左思故居。
1.梳有宜春髻的臉容。常以借指少女的青春容貌。
1.即宜春苑。
1.古代苑囿名。秦時在宜春宮之東,漢稱宜春下苑。即后所稱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開封城東。
1.唐長安宮內官妓居住的院名。開元二年置,在京城東面東宮內﹐東京(洛陽)也有宜春院,寶應元年毀于兵火。
1.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猶應當。
1.即宜僚。
1.春秋時楚之勇士,姓熊,居于市南,因號曰市南子。楚白公勝謀作亂,將殺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為利諂,又不為威惕,卒不從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兩家之難解。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因以宜僚為除難解紛的代表人物。
1.本為古代一仆人名,后亦以泛指宰相的仆人。
1.黎檬的別稱。
1.謂使民眾安輯。
1.檸檬的一種。即黎檬。
1.舊時祝頌婦人多子之辭。
2.謂多子。
3.指宜男草。
1.萱草的別名。古代迷信,認為孕婦佩之則生男。
1.萱草的別名。
1.見"萿莮"。
1.指豐收之年。
1.應該這樣。
1.表擬測或推斷之詞。猶言似乎;好象。
1.適時。
1.謂恰當﹑適中;符合標準。
1.指豐收年。
1.見"宜嗔宜喜"。
1.適宜于笑。指笑時很美。
1.江蘇宜興所產的陶制茶壺。相傳始于明萬歷年間,以制作精美著稱,其中紫砂陶最為名貴。據傳,紫砂陶壺盛茶,盛暑不變味。
1.修飾合宜。謂形貌美好。
1.猶愿望,心愿。
1.謂女子富有生育能力。
1.人名。傳說其人善于夢神。
1.歡暢。
1.怡悅放蕩。
1.謂風日和美。指春天。
2.和悅。
1.使精神愉快。
1.安樂;歡樂。
1.猶悅目。
1.愉悅和睦。
1.猶安寧。
1.怡悅心情。
1.陶冶性情。
1.怡養性情。
1.使心情怡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