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像糨糊或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
1.
亦作“粘”。
2.
膠附,黏合。
1.出自《僮約》黏雀張鳥,結網捕魚。
2.出自《初夏書感》詩游蜂黏落蕊,輕燕接飛蟲。
3.出自《阿毛姑娘》她和大嫂在那陽光處黏鞋底。
3.
引申為接近,貼近。
1.出自《朱子語類》自家此心都不曾與他相黏,所以眊燥,無汁漿。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兩崖相黏,中止通一線。
3.出自《臨川夢·遣跛》看黏天浪擺,盤渦雉堞排,只剩危墻三版遮住蒿萊。
4.
具有黏性的。
1.出自《書·禹貢》厥土赤埴墳
2.出自《苦寒》詩雪霜頓銷釋,土脈膏且黏。
5.
特指駢儷文字或近體詩上聯對句與下聯出句之間平仄協調。
1.出自《耆舊續聞》凡表、啟之類,近代聲律尤嚴,或乖平仄,則謂之失黏。
2.出自《漢語詩律學》〔近體詩〕上一聯的對句如系仄頭,下一聯的出句必須也是仄頭。這叫做“黏”。(“黏”有廣義,有狹義。廣義的“黏”就是一切的平仄都合式,不合叫做“失黏”。狹義的“黏”,如這里所述,違者也叫做“失黏”。)
6.
圍棋術語。連。
1.出自《圍棋義例·詮釋》黏,連也。彼欲以子斷之,我即以子連之,故曰黏。
1.同"滈瀑"。
2.水沸涌貌。
1.動蕩;蕩漾。
1.功臣。
1.亦作"勛德"。
2.功勛與德行。
3.指有功勛德行的人。
1.亦作"勛伐"。
2.《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因以"勛伐"通稱功績。
1.亦作"勛閥"。
2.猶勛門。
3.勛伐。
1.指貴戚近臣。
1.功勛的品級。
2.唐人對孔志約等人修訂的《姓氏錄》的一種譏稱。《舊唐書.李義府傳》載,貞觀中,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時稱允當。及高宗時,李義府恥其家無名,乃上奏朝廷,改修此書,專委孔志約等重修。志約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軍功達五品者,盡入書限,更名為《姓氏錄》。當時縉紳士大夫多恥被甄敘,譏之為"勛格"。
1.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沒有實職。北周時本以獎勵有功的戰士,后漸及朝官。隋置上柱國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別稱為勛官。定用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云騎尉﹑武騎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從七品。明又分為文勛十一階﹑武勛十二階,至清而廢。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一》﹑《續文獻通考.職官十二》。
1.亦作"勛貴"。
2.功臣權貴。
3.功名富貴。
1.勛官的名號。
1.亦作"勛華"。
2.堯舜的并稱。勛,放勛,堯名;華,重華,舜名。
3.功勛與榮華。
1.見"勛績"。
1.亦作"勛跡"。
2.功勛;功績。
1.功勛的等級。
1.記載功勛的簿籍。相當于后代的功勞簿。
1.勛官的等級。
1.亦作"勛舊"。
2.有功勛的舊臣。
①功勛;勞績勛勞卓著。②建立功勛勛勞天下。
1.猶功勛,功勞。
1.叫作"勛烈"。
2.功業,功勛。
1.建立過功勛的家族。
1.功名。
1.勛官的品級。泛指各級勛官。
1.有功勛的皇親國戚。
1.功勛與名望。
1.侍衛官名。古時多以功臣子弟擔任。
1.有功勛有才能的人。
1.猶功勛。
1.功業。
1.功勛,勛勞。
1.亦作"勛蔭"。
2.子孫憑借先輩功業而得到的官爵。
1.亦作"勛庸"。
2.功勛。
1.授給有功者的榮譽證章。
1.亦作"塤箎"。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
2.塤﹑篪皆古代樂器,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和。因常以"塤篪"比喻兄弟親密和睦。
3.比喻互相呼應和配合。
4.借指兄弟。
1.見"塤篪"。
1.祭祀時祭品所發出的氣味◇亦用指祭祀。
1.指腥臊的食品。
1.喻威逼。
1.香草名。即蕙草,俗名佩蘭,又名零陵香。
1.謂修習禪業。
1.傳說中的神名。
1.猶威逼。
2.熾熱。
1.食品名。舊時于農歷二月初二所制的一種油煎餅。
1.亦作"熏耳"。
2.用火灼耳。古代酷刑之一。
和暖的南風或東南風熏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1.香熏的衣服。指樂妓。
1.謂以煙﹑氣等祛除邪穢。
1.腐刑。古代酷刑之一。腐刑,必熏合之,故稱。
1.點燃燈燭。謂夜以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