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殸”的今字。
2.
聲音;聲響。
1.出自《詩·齊風·雞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2.出自《盆池》詩從今有雨君須記,來聽蕭蕭打葉聲。
3.出自《帝京歲時紀勝·元旦》除夕之次,夜子初交……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更聞有下廟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4.出自《吶喊·阿Q正傳》他不知道誰和誰為什么打起架來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他才爬起來。
3.
指音樂、詩歌。
1.出自《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3.出自《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選色遍齊代,征聲匝邛越。
4.出自《梅圣俞墓志銘》養其和平,以發厥聲。
4.
指言語。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2.出自《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3.出自《東塾讀書記·小學》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5.
善聲;名聲。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2.出自《史記·孝武本紀》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3.出自《文正范公神道碑銘》開封素號難治,公治有聲。
4.出自《顏真卿論》天下有其實未固,而助之以聲;其威尚隱,而系之以望。
6.
聲勢。參見“聲教”。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
7.
口信;消息;傳說。
1.出自《漢書·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2.出自《宋書·晉熙王昶傳》民間喧然,常云昶當有異志,永光、景和中,此聲轉甚。
3.出自《送張拱征出都》詩寄聲冶城人,為我問一丘。
8.
吟詠;樂歌。
1.出自《魏受命述》德盛功茂,傳序不忘,是故竹帛以載之,金石以聲之,垂諸來世,萬載彌光。
2.出自《杜陽雜編》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3.出自《祭鄭景元文》且吊公墓,且哭公堂。且聲此詞,以紀我傷。
4.出自《林泉隨筆》屈遭讒放逐之際,不忍宗國淪喪,披歷忠悃,聲之歌賦,冀其君之感悟。
9.
猶聲稱;宣布。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從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秦〕聲德與國,實伐鄭韓。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今華夏以平,荊漢知亡矣,可聲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3.出自《北齊書·皮景和傳》時陳人聲將渡淮,令景和停軍西兗州,為拒守節度。
10.
聲揚;聲張。
1.出自《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2.出自《金史·逆臣傳論》熙宗之弒,惟大興國一人,世宗聲其罪而磔之思陵之側。
3.出自《與張承恩書》唯海上群雄,聲大義於天下,十有七載矣。
4.出自《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本總統提倡人道,注重民生,奔走國難,二十余載,對於亡清虐政,曾聲其罪狀,布告中外人士。
11.
做聲;出聲。
1.出自《儀禮·士虞禮》祝升,止哭,聲三,啟戶。
2.出自《文子·道原》風興云蒸,雷聲雨降。
3.出自《和永叔內翰思白兔答憶鶴雜言》嫦娥對面幾萬里,不聲漸漸西南去。
4.出自《春蠶》她原是鎮上人家的婢女,嫁給那不聲不響整天苦著臉的半老頭子李根生還不滿半年。
12.
使發出聲音。
1.出自《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廣川王劉去〕令昭信聲鼓為節,以教諸姬歌之。
2.出自《魯港》詩可惜使船如使馬,不聞聲鼓但聲金。
3.出自《西游記》你只往九天應元府下,借點雷神,徑自聲雷掣電,還他就有雨下也。
4.出自《圣武記》我兵聲炮揚塵,詭為援兵,誘之出城,敗還。
13.
指漢字的聲母。
1.出自《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答曰:“玄護為雙聲,確磝為疊韻。”
14.
指漢字的聲調。
1.出自《南齊書·陸厥傳》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
2.出自《唐故相權公墓碑》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
3.出自《語文常談·聲韻調》古音的四聲是平、上、去、入,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15.
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
1.出自《海內十洲記·鳳麟洲》使者乃指獸命喚一聲,獸舐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霹靂。
2.出自《水經注·江水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出自《琵琶引》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4.出自《彷徨·祝福》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
16.
通“馨”。參見“聲香”。馨香。比喻美好的名聲。按,朱起鳳《辭通》卷九:“馨、聲古互通。《詩·唐風·椒聊》章:‘椒聊且,遠條且。’傳:‘言聲之遠聞也。’此聲字當作‘馨’……是兩字古本通用也。”
1.出自《隸釋·漢衛尉衡方碑》維明維允,燿此聲香。
2.出自《隸篇》《衡方碑》:燿此聲香。
1.眼色;目光。
1.指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
1.中醫眼病名。
1.眼光高。比喻藐視,看不起或要求高。
1.眼界高但能力低。
1.見"眼高手低"。
1.猶眼界。
1.佛教語。六根之一。指眼睛因接觸客觀事物而產生的視覺和認識。
1.瞪眼直視貌。
1.形容眼睛睜大的樣子。
1.眼力好。
1.因害羞﹑慚愧等而低頭的樣子。
2.謂精神集中,心不旁騖。
1.見"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1.形容熟悉周圍環境,反應靈敏。
1.視線。
2.觀察事物的能力;觀點。
3.指眼睛。
4.視力。
1.指人死。
1.同"目光如豆"。
①見別人有好條件或好東西非常羨慕和忌妒別眼紅人家的摩托車。②激怒的樣子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1.形容因羨慕﹑妒忌而尋釁爭吵。
1.擲骰子游戲時,擲得一點,叫"眼侯"。
1.一傅眾咻。
1.茶名。
1.一旦發生;一旦興起。
2.謂一旦崛起。
3.副詞。一齊;一同。
4.表示同一個處所。常用于"到"﹑"在"之后。
5.表數量。一件;一次。 6.一群,一伙。 7.一共。 8.猶一陣。
1.一開始。
①形容文章氣勢流暢,首尾貫通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②比喻不間斷地把事情迅速做好這項工作很重要,應當抓緊時間,一氣呵成。
1.形容詩文首尾貫通,完滿自然,不見雕鑿。
短篇小說。吳組緗作。1939年發表。宋氏義莊的管事宋柏堂在顆粒無收的荒年,榨取了佃戶一千八百擔稻谷。宋氏族人為分掉這些谷子爭得不可開交。這時一群衣衫襤褸的農民前來搶糧,宋氏族人亂作一團。作品通過活潑流暢的對話,刻畫了地主豪紳的丑態。
1.猶一串。
1.一文錢。亦指極少的錢。
2.表數量。一兩的十分之一。
3.清時吳俗以銅錢七十文為"一錢"。
1.謂身無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為貧窮。
1.謂毫無價值。值,本作"直"。語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
1.南北朝時北朝鮮卑人對漢人的蔑稱。
1.形容極端吝嗇。
1.漢劉寵由會稽太守內遷將作大匠,山陰縣五六老人相率共送,人贈百錢。寵謝之,為人選受一大錢,故會稽號為一錢太守。見《后漢書·劉寵傳》◇遂用作廉吏之稱。
1.見"一鎗一旗"。
1.滿腹;滿胸。
2.表數量。用于宰殺的牲體,如羊﹑豬等。
1.指幼嫩的茶葉。鎗,亦作"槍"。
相傳商紂王荒淫無道,皇叔比干強諫,紂王發怒說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乃殺比干而視其心。孔子聽后說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見《呂氏春秋·過理》、《史記·殷本紀》。按古謂圣人心有七竅,而孔子以紂王為一竅不通之人◇以一竅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1.權宜;臨時。
2.副詞。一概;一律。
3.全部,所有。
4.泛指全部事物。
5.一般的;普通的。
1.佛教稱萬有為一切法。亦稱一切諸法。
1.佛教經書的總稱,又叫大藏經,簡稱藏經﹑佛藏﹑釋藏。
1.宇宙間所有的事物。
1.佛教指一切眾生。有情,梵語sattva的意譯,舊譯為眾生。
1.佛教關于智慧的名詞之一,梵語sarvajna的意譯。(1)就廣義言,指無所不知的佛智,與"一切種智"同。《四十二章經》"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法華經·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論》卷二七"問曰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對于"一切種智"而言。一切智指對總相(即現象的共性,亦稱空性﹑真如)的認識,是聲聞﹑緣覺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1.佛教關于智慧的名詞之一。(1)就廣義言,與"一切智"同,指無所不知的佛智。隋吉藏《法華義疏》卷六"若是一切種智但在于佛,故以佛名標一切種智也。"(2)三智之一,相對于"一切智"而言,指對總相﹑別相的全面認識。《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又"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參見"一切智"。
1.佛教謂人類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
1.佛教對三世十方諸佛的總稱。
1.猶純青。
1.非常清楚。
1.喻廉潔。
2.喻空蕩蕩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