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出生,誕生。
2.
動詞
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發展長大。
3.
動詞
活,跟“死”相對。
4.
名詞
維持生存的手段。
5.
名詞
生命。
6.
名詞
一輩子。
7.
形容詞
具有生命力的;活的。
8.
動詞
發生;產生。
9.
動詞
使柴、煤等燃燒。
10.
名詞
(Shēng)姓。
11.
形容詞
食物沒有做熟;(瓜果等)沒有成熟。
12.
形容詞
沒有進一步加工或煉過的。
13.
形容詞
不熟悉的。
14.
副詞
生硬;勉強。
15.
副詞
很(用在少數表示感情、感覺的詞的前面)。
16.
名詞
某些指人的名詞后綴。
17.
副詞
某些副詞的后綴,如“好生、怎生”等。
18.
名詞
學習的人;學生。
19.
名詞
舊時稱讀書人。
20.
名詞
傳統戲曲中的角色行當,扮演男性人物。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身份的不同分為各種行當,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1.
生育;養育。
1.出自《詩·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
2.出自《周禮·天官·大宰》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3.出自《商君書·徠民》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過秦民之不足以實其土也。
4.出自《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5.出自《駱駝祥子》一位先生,兩位太太,南腔北調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
2.
滋生;產生。
1.出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出自《莊子·盜跖》〔爾〕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3.出自《逃暑崇法寺》詩城南古寺涼生處,草色遙連孝子墓。
4.出自《三國演義》兩邊相并,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之計也。
5.出自《母親》老于對她生了很大的同情。
3.
出生。
1.出自《孟子·離婁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3.出自《唐故秘書少監獨孤府君墓志銘》君生之年,憲公歿世,與其兄朗,畜於伯父氏。
4.
謂轉世。
1.出自《新齊諧·吳髯》我因自經死,到黃泉哭訴,漢陽城隍移查蘇州城隍,回批云:“此人已生湖南。”
5.
生長。
1.出自《禮記·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2.出自《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出自《登池上樓》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4.出自《書影》白櫻桃生京師西山中。
5.出自《野草·題辭》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6.
生存;活(與“死”相對)。
1.出自《詩·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2.出自《漢書·韓信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
3.出自《三國演義》乞哀呂布無人救,罵賊張遼反得生。
4.出自《野草·題辭》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7.
使活;使生存。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2.出自《平淮西碑》汝其往,衣服飲食予士,無寒無饑,以既厥事,遂生蔡人。
3.出自《樂論》藥可以生死,然后人不以苦口為諱。
8.
生命。
1.出自《莊子·讓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2.出自《顏氏家訓·養生》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3.出自《祭十二郎文》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9.
生活。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
2.出自《史記·循吏列傳》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3.出自《漢書·衛青傳》人奴之生,得無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4.出自《漫成》詩只作披衣慣,常從漉酒生。
5.出自《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一》懷,安也。言民安其生也。
10.
一輩子;一生。
1.出自《送李愿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2.出自《馬嵬》詩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3.出自《和蔣夔寄茶》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
11.
天生;生來。
1.出自《文子·上德》石生而堅,芷生而芳。
2.出自《韓非子·初見秦》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
3.出自《明史·文苑傳三·王世貞》生有異稟,書過目,終身不忘。
12.
長。謂相貌呈現出某種樣子。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洪官人﹞教我討個細人,要生得好的。
2.出自《三國演義》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徐達﹞心性奸巧好淫,專一打聽人家女子,那家生得好,那家生得丑。
4.出自《西游記》多官見他生得俊麗,也不敢認他是妖精。
13.
指生日。
1.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又到七月初七日了,正是三巧兒的生日。婆子清早備下兩盒禮,與他做生。
2.出自《死水微瀾》老大說是人不舒服,連老婆、孩子都沒有來,但請二老過了生到郫縣去耍一個月。
14.
生物。
1.出自《國語·楚語下》滯久則不振,生乃不殖。
2.出自《淮南子·主術訓》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蕃殖。
15.
生產;制作。
1.出自《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2.出自《春秋繁露·度制》凡衣裳之生也,為蓋形暖身也。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上》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16.
出現;顯現。
1.出自《臘月觀咸寧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始知縛虎如縛鼠,敗虜降羌生眼前。
2.出自《故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宋紹恭﹞年八十五,憊老不生於色,慢游不設於身。
3.出自《西游記》好大圣,把金箍棒揝一揝,萬道彩云生。
17.
生業。
1.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為生。
2.出自《漢書·嚴助傳》四年不登,五年復蝗,民生未復。
18.
業產;財產。
1.出自《唐語林·補遺三》相國韋公宙善治生。江陵府東有別業,良田美產,最號膏腴。
2.出自《容齋隨筆·治生從宦》治生從宦,自是兩涂,未嘗有兼得者。
19.
生擒。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壄羊。
20.
俘虜。
1.出自《漢書·昭帝紀》今破烏桓,斬虜獲生,有功。
2.出自《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魏騎潰去,崇亦引還,斬首獲生,具言敵中闊狹,眾心稍振。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一》斬馘擒生,殆逾五十。
21.
使柴、炭等燃燒。
1.出自《水滸傳》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臥,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
2.出自《儒林外史》卜老先送了幾斤炭,叫牛浦在房里生起火來。
3.出自《孔雀東南飛》到廚房趕快去把火生好,抽片刻趕織絹不敢辭勞。
22.
想;思索。
1.出自《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為今之計,如何生個計較,送開那冤家,等女兒另招個佳婿,方才稱心。
2.出自《紅樓夢》你知道我這幾年生了多少省儉的法子。
3.出自《第一階段的故事》那怕是沒有辦法了時,他也會生出辦法來。
23.
漲。
1.出自《登白馬潭》詩水生春纜沒,日出野船開。
2.出自《癸辛雜識別集·襄陽始末》昨於五月二十二日探得漢水已生,次日將船只拖拽到團山下稍泊。
3.出自《六朝柏》詩日落未落天風高,潮生不生海水焦。
24.
升起。
1.出自《和周廉彥》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紅輪西墜,玉兔東生。
25.
果實未成熟。
1.出自《晉書·孝友傳·孫晷》時年饑谷貴,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見而避之。
2.出自《同尤延之京仲遠玉壺餞客》詩金杯玉酒沉寒冰,青李來禽尚帶生。
26.
未煮過或未煮熟的。
1.出自《荀子·禮論》飯以生稻,含以槁骨,反生術矣。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
3.出自《說岳全傳》他在水底下可以伏得七日七夜,捉的魚也就是這等生吃了。
4.出自《歡迎會》嚴俊用袖子揩揩額頭,臉紅得像生牛肉。
27.
未加工或未鍛煉過的。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一室人皆養(癢)胮(體),癘鬼居之,燔生桐其室中,則已矣。
2.出自《與陳給事書》《送孟郊序》一首,生紙寫,不加裝飾。
3.出自《水滸傳》那阮小七頭戴一頂遮日黑箬笠,身上穿個棋子布背心,腰系著一條生布裙。
4.出自如:生石膏;生鐵。
28.
新鮮。
1.出自《齊民要術·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荔支﹞生時,大如雞子,其膚光澤……乾則焦小,則肌核不如生時奇。
29.
謂新伐之材濕而未干。
1.出自《周禮·考工記·矢人》凡相桿,欲生而摶。
2.出自《九經古義·周禮古義下》生,謂材生也。古謂初取之材為生。《管子》曰:“棟生橈。”《韓非子》曰:“涂濡而椽生。”皆謂初取之材也。
3.出自《呂氏春秋·別類》高陽應將為室,家匠對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將撓。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敗。”
30.
未開墾種植的(土地)。
1.出自《農書》耕地之法,未耕曰生,已耕曰熟。
2.出自《創業史》新茬稻地要早泡。插秧時泡的不愛長。為啥呢?有的地方是生土嘛!
31.
生疏。
1.出自《村居即事》詩因尋寺里薰辛斷,自別城中禮數生。
2.出自《西游記》我這里邊路生,你帶我帶兒。
3.出自《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我﹞看見過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
32.
指未馴服。
1.出自《戲贈友》詩自夸足膂力,能騎生馬駒。
2.出自《示蔡天啟》詩蔡子勇成癖,能騎生馬駒。
33.
強行;強硬。
1.出自《魏書·禮志二》今臣之所親,生見隔棄,豈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2.出自《集賢賓·怨別》生拆散鴛鴦會,硬分開鸞鳳棲。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我有一個計較,趁著未許定人家時節,生做他一做。
34.
強健;強壯。
1.出自《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食之(鐘乳)使人榮華溫柔,其氣宣流,生胃通腸,壽善康寧。
2.出自《謝田贊善見寄》詩自知酒病衰腸怯,遙怕春殘百鳥凌。年少力生猶不敵,況加憔顇悶騰騰。
35.
“先生”的省稱。指有才學的人。亦為讀書人的通稱。
1.出自《管子·君臣上》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
2.出自《史記·儒林列傳》言《禮》自魯高堂生。
3.出自《寄高三十五書記》詩嘆息高生老,新詩日又多。
4.出自《廿二史札記·先生或只稱一字》古時“先生”二字,或稱“先”,或稱“生”。《史記·晁錯傳》:“錯,初學於張恢先所。”《漢書》則云:“初學於張恢生所。”一稱“先”,一稱“生”。顏注云:“皆先生也。”
5.出自《解褐謝侍郎表》臣孤門賤生,操無炯跡。
6.出自《上門下裴相公書》借如小生之庸且昧也,固不及班行之中輩,又敢自讓於郎吏之末者乎?
36.
生徒;生員。
1.出自《送何堅序》其在太學也,吾為博士,堅為生。
2.出自《寓簡》常州有州學生,夜盜僧寺狗烹之。
3.出自《儒林外史》衙門巡商,從來沒有生、監充當的。
37.
指諸侯之子繼父位。
1.出自《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
38.
稱呼。
1.出自《禮記·曲禮下》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
2.出自《隋書·魏澹傳》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
39.
猶作為。
1.出自《文選·揚雄〈解嘲〉》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紀,不生則已,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
40.
猶加。
1.出自《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蕭穎士﹞到得性發之時,不覺拳腳又輕輕的生在他身上去了。
41.
古代土木建造中對栱頭每一等分的稱呼。
1.出自《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一·栱》凡栱之廣厚并如材,栱頭上留六分,下殺九分,其九分勻分為四大分,又從栱頭順身量為四瓣
42.
傳統戲曲角色行當。扮演男性人物。后根據所扮人物年齡、身分的不同,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
1.出自《張協狀元》[生上白]訛未。[眾喏]。
2.出自《儒林外史》左邊一路板凳上坐著十幾個唱生、旦的戲子。
3.出自《四世同堂》其實傀儡戲也要行頭鮮明,鑼鼓齊備,而且要生末凈旦俱全。
43.
妓女。
1.出自《墨莊漫錄》政和間,汴都平康之盛,而李師師、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時……聲名溢於中國。李生者,門第尤峻。
2.出自《木棉怨序》賈似道南竄,猶攜所謂王生、沈生者以自隨。二生,天下絕色也。
3.出自《宋艷》呼妓為生,未知始於何時。徐虹亭《續本事詩》載袁宏道中郎《傷周生》詩,題下注:“吳人呼妓為生,蓋亦沿宋舊耳。”
44.
方言。呆;停留。
1.出自《慣匪周子山》兄弟,看你不給我說,我還在黑洞里生著呢。
2.出自《慣匪周子山》爾刻天還沒黑定,咱先到前頭那古廟合頭生個一陣,等天黑定了咱再走。
45.
副詞。猶偏。
1.出自《李花》詩東風來吹不解顏,蒼茫夜氣生相遮。
2.出自《斗鵪鶉·憶別》遙岑十二遠煙迷,生隔斷、武陵溪。
46.
語助詞。
1.出自《詩·商頌·殷武》壽考且寧,以保我后生。
2.出自《游仙窟》五嫂曰:“張郎太貪生,一箭射兩垛。”
3.出自《六一詩話》李白《戲杜甫》云:“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為語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類是也。
4.出自《生金閣》天那,怎又紛紛揚揚,下著這大雪,那里是國家祥瑞,偏生是我上路的對頭。
5.出自《卜算子·詠柳》一種可憐生,落日和煙雨。
47.
通“牲”。
1.出自《論語·鄉黨》君賜生,必畜之。
48.
通“甥”。
1.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并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鄭公植﹞常攜兄子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3.出自《送外甥》詩衰年生侄少,惟爾最關心。
49.
通“旌”。參見“生榮”。猶表彰。生,通“旌”。
1.出自《管子·侈靡》章明之毋滅,生榮之毋失。
50.
姓。明有生用知。見《萬姓統譜·平庚》。
1.出自《萬姓統譜·平庚》生,見《姓苑》陰飴生之后,以名為氏。漢生臨,見《印藪》。本朝生用和,蓬萊人,洪武中由國子生任桐鄉知縣。
51.
指活的。
1.出自《禮記·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2.出自《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又多捕生鳥雀魚鱉,可食與不可食相買賣。
3.出自《聊齋志異·木雕美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轉動,艷妝如生。
52.
指出產。
1.出自《天工開物·銀》燕齊諸道,則地氣寒而石骨薄,不產金銀,然合八省所生,不敵云南之半。
2.出自《潛書·為政》武鄉之土雖瘠,亦必生也。
53.
后亦用為謙稱。
1.出自《解褐謝侍郎表》臣孤門賤生,操無炯跡。
2.出自《上門下裴相公書》借如小生之庸且昧也,固不及班行之中輩,又敢自讓於郎吏之末者乎?
54.
副詞。猶甚,最,很。
1.出自《長安古意》詩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2.出自《慶春宮》詞塵埃憔顇,生怕黃昏,離思牽縈。
3.出自《西線軼事》他們手捋著電話線往前跑,手心磨擦得火辣辣的,出了血泡,生疼生疼。
55.
副詞。硬;實在。
1.出自《紅樓夢》秋桐碰見了,便去說舌,告訴鳳姐說:“奶奶名聲,生是平兒弄壞了的。”
2.出自《春大姐》咱玉春的事,生是這些東西們給挑的了。
56.
通“旌”。參見“生榮”。
1.出自《讀書鏡》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
1.見"馬趼"。
1.馬快。
1.同"馬不停蹄"。
1.見"馬愿如羊"。
1.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1.馬神名。
2.騎兵和步兵。
3.馬行進的步子。
4.武術或體操的一種動作。兩腳分開與肩齊,大腿放平和小腿約成90度角。此姿勢使自己牢穩不動,便于迎擊對手。
1.箭術中的騎射和步射。
1.馬的能力。
1.形容忙碌的樣子。
1.管馬的官署。多用以指閑散的官職或卑微的小官。
2.猶言馬頭娘。
1.飼馬之糟。木制或石制。
1.馬食的草料。
1.馬鞭。
1.武器名。叉首左右兩刃歧出。
1.專門騎馬傳送文件的差役。
1.蟲名。一種大知了。
1.牧馬場。
1.牧場;養馬的場所。
2.跑馬場。表演馬術或賽馬的場地。
1.馬拉的車子,或載人,或運貨。先秦還用以作戰。
1.奔馬揚起的塵土。
1.博戲的一種。
1.四匹馬。
1.馬行之程;旱程。
1.合歡的別名。
2.地名。在浙江省余杭縣西。宋代以產花著名。
1.見"馬工枚速"。
1.大湯匙。
馬的牙齒。因馬齒隨年齡而增換,故常借作自己年齡的謙稱馬齒徒增。
1.見"馬芻"。
1.見"馬船"。
1.亦作"馬舡"。
2.大船;官船。
3.運馬的船。
1.防止馬受濕氣侵襲的木墊。
1.見"馬棰"。
1.見"馬棰"。
1.亦作"馬捶"。亦作"馬垂"。
2.馬杖;馬鞕。
1.馬靴后跟上另加的金屬刺。除有裝飾作用外,還可以用來驅趕坐騎,使快跑。
1.戰國時秦人司馬錯的簡稱。
1.見"馬褡子"。
1.即馬褡子。
南非島國。在印度洋西南側,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面積627萬平方千米。人口13126萬(1995年)。首都塔那那利佛。中部為高原,兩側東陡西緩,熱帶氣候。經濟以農業為主。丁香、胡椒、華尼拉果產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出口咖啡和香料。
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向西流動,其中一支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轉向沿島東岸自北向南流,形成馬達加斯加暖流。
1.指粗心大意的人。
2.粗心大意;馬虎隨便。
1.一種大蜻蜓。
1.馬包。
1.方言。馬糞。
1.山名。在江西省彭澤縣東北,北臨長江。山形似馬,故名。相傳唐王勃乘舟遇神風,自此一夜達南昌。
1.騎兵肉搏戰時用的長約一米的彎形刀。
2.貝名。
3.中醫外科病名。
1.形容事情順利,一開始就取得勝利。
1.見"馬到成功"。
1.通車馬的大路。
2.指校場或城墻上跑馬的路。
3.指宮中允許上馬的地方。
墨西哥東馬德雷山脈、南馬德雷山脈和西馬德雷山脈的總稱。從東、南、西三面環繞墨西哥高原。各條山脈均長1200千米左右。最高峰佩尼亞山,海拔4054米。有金、銀、銅、鐵等礦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