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
2.
動詞
〈書〉糾正;約束;制裁。
3.
動詞
〈書〉繼續。
4.
名詞
木工取直用的墨線。
5.
名詞
(Shéng)姓。
6.
名詞
標準;法度。
1.
亦作“縄”。
2.
木工用以測定直線的墨線。
1.出自《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
2.出自《荀子·勸學》木直中繩,??以為輪。
3.出自《漢書·律歷志上》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
3.
直;正。
1.出自《逸周書·武紀》不可以枉繩,失鄰家之交。
2.出自《呂氏春秋·離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4.
準則;法度。
1.出自《商君書·開塞》王道有繩。
2.出自《韓非子·孤憤》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3.出自《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執繩而制四方。
4.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司空典致物圖,考度以繩。
5.
衡量。
1.出自《禮記·樂記》以繩德厚。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
3.出自《仁學》何不觀于歐美諸洲,而一繩其得失也。
6.
糾正;彈劾。
1.出自《書·冋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2.出自《管子·七臣七主》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
3.出自《漢書·匡衡張禹等傳贊》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
7.
約束。
1.出自《申鑒·政體》若乃肆情於身,而繩欲於眾;行詐於官,而矜實於民。
2.出自《夜坐》詩人生本不勞,苦被外物繩。
3.出自《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既不能以紀律自繩,自亦不能以紀律繩人。
8.
捆縛。
1.出自《爾雅·釋器》繩之,謂之縮之也。
2.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又寸斷五色絲,橫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物,即名為莙。
3.出自《珍珠船》因取筋數百條繩而駕之,曰:“我梯取此月娥?!?/p>
9.
稱譽。
1.出自《左傳·莊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
2.出自《逸周書·皇門》乃維有奉狂夫,是陽是繩,是以為上,是授司事于正長。
3.出自《呂氏春秋·古樂》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文王之德。
4.出自《淞濱瑣話·畫船紀艷》﹝二仰山人﹞平章花月,眼界頗高,獨屢繩觀鳳之美於倚玉生。
10.
繼承。
1.出自《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2.出自《答陳節推書》恭惟老師,功存社稷,澤洽黎元。誕發祥于文孫,早克繩乎祖武。
3.出自《墳·文化偏至論》蓋今所成就,無一不繩前時之遺跡,則文明必日有其遷流。
11.
古代稱深衣后幅居中的衣縫。
1.出自《禮記·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
12.
水名。即今金沙江。參閱《漢書·地理志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若水》。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遂久,繩水出徼外,東至僰道入江。
13.
清代旗田的計量單位。
1.出自《癸巳類稿·記田名數》本朝旗田,初以六畝為一晌,四十二畝為一繩,園地百八十畝為一所。
14.
繩子。
1.出自《易·系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
2.出自《文心雕龍·原道》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
3.出自《〈張中丞傳〉后敘》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4.出自《竹枝詞》亂繩千結絆人深,越羅萬丈表長尋。
15.
引申為制裁。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
2.出自《魏書·張普惠傳》涼州刺史石士基、行臺元洪超并贓貨被繩。
3.出自《元典章·禮部三·葬禮》若有不孝不悌亂常敗俗皆糾而繩之。
4.出自《盛世危言·公法》強者可執其法以繩人,弱者必不免隱忍受屈也。
1.物外,世俗之外。
1.物品財帛。
1.色采。
2.景物的光彩。
1.天然出產和人工制造的物品。
2.指資產。
1.猶世道。
1.東西,物品。
1.模范。
2.事物的范圍。
1.事物變化的道理。
1.物先腐爛而后蟲生。比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語本《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1.物產豐盛。
1.見"物阜民康"。
1.物產豐富,人民安康。
1.謂事理得到窮究。
1.《周禮》所稱九貢之一,指雜物魚鹽橘柚等。
1.物價。
①事故即有物故,鼓。②死亡戚族友朋,盡已物故。
1.怪異事物,怪物。
1.客觀。
1.量才授官。
2.謂百官之事業。
1.把東西歸還原來的主人。
1.眾人的榜樣。
1.人鬼。猶言生死。
1.猶人和。
動物和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氣候的反應。如植物的萌芽、開花、結實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遷徙等。在自然界中,還有季節性變化規律的非生物現象,如初霜、初雪、結冰、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筛鶕锖虬才呸r事,指導農業生產。
1.借指糧食。斛,古代量器。
物的精華,天的珍寶。比喻極為珍奇寶貴之物物華天寶無古今,鳳閣鸞臺孰后先。
1.事物的變化。
2.死亡。語出《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3.猶造化。
景物改換,星辰移位。形容時序和世事的變化早十年物換星移,幸時來得成功業。
1.物類。匯,種類。
1.貨物。
1.外物的誘惑。
1.人跡。
1.見"物極必反"。
1.見"物極則反"。
1.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1.眾人忌憚或忌妒。
1.事物的界限。
1.貨物的價格。
也稱商品價格指數”。反映各個時期商品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指數。有個體物價指數和物價總指數。前者用來說明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情況;后者用來說明全部商品價格的平均變動情況。在統計中,物價指數通常即指物價總指數。計算公式為物價指數= 苮p1q1 苮p0q1式中 苮N總計的符號,p1為報告期商品價格,p0為基期商品價格,q1為報告期的商品銷售量。
1.東西,物品。
2.貶稱人。
1.充分發揮各種東西的功用。
1.景物。
1.互相競爭。
2.眾人爭向。
1.達爾文進化論。謂萬物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的發展過程。
光學儀器(如顯微鏡、望遠鏡等)中靠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或透鏡組。物體發出的光先經過物鏡形成實像,再經目鏡放大以便觀察。
1.愿各物安樂。
1.萬物,各類的物。
2.物的同類,同類。
3.物的種類。
4.物的類別。
5.特指人或動物。
1.外物給予人的拖累。
1.物品離開產地越遠越珍貴。
1.事理。
2.事物的道理﹑規律。
3.景物與情理。
4.物理學的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