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笤帚或掃帚除去塵土、垃圾等。
2.
動詞
除去;消滅。
3.
動詞
很快地左右移動。
4.
動詞
全部聚集;歸攏在一起。
5.
動詞
涂;畫。
1.
亦作“?!薄?/p>
2.
清除;平定。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于軹涂。
2.出自《與魏東荊州刺史李志書》今皇師外掃,天鉞四臨,海蕩電飛,云蒸雨合。
3.出自《秋懷》萬古中華還此地,我皇親為掃神州。
4.出自《兒女們》廉大爺剛才那副愁眉苦臉,一下子給掃得干干凈,全身都來了勁兒。
3.
指摧折之使失去。
1.出自《客座贅語·詮俗》摧折之使興敗而反曰掃。
2.出自《啼笑因緣》我硬要掃人家面子,可是怪不好意思的。
4.
祭掃。
1.出自《孔叢子·抗志》臣而去國,君不掃其宗廟,則不為之服。
2.出自《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謚曰肅侯。
3.出自《天壇峰下贈杜錄事》他日藥成分一粒,與君先去掃天壇。
5.
盡;全部。
1.出自《鳴皋歌送岑征君》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于東洛。
2.出自《楹史·二將失律》平明,帳中水已數尺,軍饑,遂先潰。二軍不能支,皆掃營去。
3.出自《清平山堂話本·老馮唐直諫漢武帝》不及半月,匈奴掃降。
6.
掠過;吹拂。
1.出自《東都賦》羽旄掃霓,旌旗拂天。
2.出自《游報本寺》茶煙裊裊籠禪榻,竹影蕭蕭掃徑苔。
3.出自《好逑傳》手勢來得重,眾人被掃著的都跌跌倒倒。
4.出自《兒女英雄傳》只聽得窗外一陣風兒,掃得窗欞紙簌落落的響。
5.出自《上海的早晨》眼光機靈地向四邊一掃。
7.
畫;寫。
1.出自《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
2.出自《韋偃牧馬圖》人間畫馬唯韋侯,當年為誰掃驊騮。
3.出自《鐵圍山叢談》張端公伯玉,仁廟朝人也,名重當時,號張百杯,又曰張百篇,言一飲酒百杯,一掃詩百篇故也。
4.出自《楊家將》秋水盈盈橫兩盼,春山淡淡掃眉峰。
8.
用掃帚除去污穢。
1.出自《藉田賦》于是乃使甸帥清畿,野廬掃路。
2.出自《竹徑》詩無塵從不掃,有鳥莫令彈。
3.出自《菩薩蠻》詞小庭花落無人掃。
1.接連不斷地出現,沒有窮盡。
1.同"層見迭出"。
系統在結構或功能方面的等級秩序。具有多樣性,可按物質的質量、能量、運動狀態、空間尺度、時間順序、組織化程度等多種標準劃分。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規律,又各有特殊規律。
1.重疊雜沓。
1.層層遞進。
2.逐級遞送。
3.修辭格的一種。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來表達層層遞進的意思。
1.見"層巔"。
1.亦作"層顛"。
2.高聳而重疊的山峰。
1.謂多重而高大的宮殿。
1.重疊。
1.指高樓。
1.重疊。
1.指高樓的屋頂。
1.猶層樓。
1.重疊聯綿。
1.高聳而多重的建筑物。
1.高聳的樓觀。
1.高空。
1.深谷。
1.多級的石階。
2.比喻人所處的社會地位,猶言階級﹑階層。
1.猶層見疊出。
1.見"層見迭出"。
1.高山之顛。
1.指深宮。
1.高峻。
1.高空。
1.指重山疊嶺中的霧氣。
1.亦作"層累"。重疊。
2.謂逐層積累。
1.指宋人詩法十三格。
1.高樓。
1.山峰重疊。
1.高張的羅網。
1.指高樓的屋脊。
1.重疊密集。
1.指承甘露的高盤。
1.重疊并立。
1.高空。
1.高大屈曲。
2.指高大屈曲的建筑物。
1.重泉,黃泉。
1.重疊的山。
1.高而深。
2.層層深入。
1.重臺;高臺。
1.起伏的波浪。
2.形容松竹搖曳貌。
1.高峻險阻。
天空的高遠之處流年隨逝水,高誼薄層霄。
1.高聳秀出。
1.重軒。指多層的帶有長廊的敞廳。
1.見"層巖"。
中國畫。清代髡殘作。紙本立軸。淺設色。畫面景物繁復。上方左角大江浩淼,帆影依稀;右角山峰高峻,瀑流奔壑,山徑左曲,至中幅復右折。近景綠樹掩映,茅屋臨溪。筆法蒼秀醇厚,有雄奇磊落之致。
1.高聳的山巖。
1.重疊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