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沾濕;沾上。
2.
動詞
容忍。
3.
動詞
停留。
1.
“渪”的今字。
2.
浸漬;沾濕。
1.出自《易·決》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2.出自《禮記·少儀》羞濡魚者進尾;冬右腴,夏右鰭;祭膴。
3.出自《論衡·道虛》夫文摯,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燋,故在鼎三日三夜,顏色不變。
4.出自《和農具·苔笠》耕有春雨濡,耘有秋陽暴。
5.出自《攻魃篇》夏杪劇旱乾,涷雨僅濡瓦。
3.
滋潤。
1.出自《詩·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駒,六轡如濡。
4.
停留,遲緩。參見“濡滯”。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后出晝,是何濡滯也!
2.出自《次韻李器之編修靈石山萬歲藤歌》山腰澗底莫濡滯,早晚天風吹蛻蟬。
3.出自《田凝只索畫久不得報歌以代柬》不嗔濡滯嗜我真,相遲霜前看云嶠。
4.出自《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造型美術的步調雖然頗感濡滯,但木刻確是特出一頭地的。
5.
尿。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痹”也。
6.
古水名。即今河北省易縣西北之北易水。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涿郡……故安,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也。
7.
古水名。在今廣西荔浦西北。
1.出自《水經注·漓水》瀨水出縣西北魯山之東,逕其縣西,與濡水合。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東南逕其縣西,又東南流,入荔浦縣,注於瀨溪。
8.
常喻施受恩澤。
1.出自《四子講德論》令百姓遍曉圣德,莫不沾濡。
2.出自《仁宗御飛白記》仁宗之德澤涵濡于萬物者,四十余年。
9.
喻恩澤。
1.出自《沛國漢原廟銘》區宇懷濡,黔黎輯柔。
10.
古水名。北濡水源出今河北省順平縣西北之祁河,東流與滱水、易水等會合入海。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二月戊午,盟于濡上。
1.《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謂祭祀神靈﹑祖先時,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稱祭祀誠敬為"如在"。
1.怎么;為什么。
2.怎么樣;怎么辦。
1.怎么辦。
1.《論語·八佾》"或問褅之說。子曰'子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諸掌"比喻對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1.隨順意愿;實現志愿。
1.見"如癡似醉"。
1.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四"朱公掞見明道于汝州,逾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后用以喻與品德高尚而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其熏陶。
1.比喻暗昧無知,不能辨析。
1.《晉書·杜錫傳》"性亮直忠烈,屢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后以"如坐針氈"比喻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1.指淫亂。
1.指制筆。筆工超毫舔筆,使鋒圓毫順,故稱。
1.蔬菜。
2.吃蔬菜。
1.猶言博古通今。
1.飲恨,含恨。
1.古良犬名。亦泛指良犬。
1.本指吃蔥韭等辛辣的蔬菜◇指吃魚肉等。
1.受盡辛苦。
1.即茜草。其根可作絳紅色染料。
2.指茹藘所染之絳紅色。
1.謂原始人類不知用火,連毛帶血生食禽獸。
2.指古代盟誓的一種儀式。
1.容納。
1.欺軟怕硬;凌弱避強。語出《詩.大雅.焌民》"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1.吃素食,不吃魚肉等葷腥。
1.忍受痛苦。
1.比喻受盡苦難。荼,苦菜。
1.采食野菜。《史記.伯夷列傳》"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因用"茹薇"為隱居不仕之典。
1.腐臭的魚。
1.吃素食。
1.水流急速貌。
1.方言。洗澡。
1.謂學問淵博。
2.指博學之士。
1.儒家著作的總匯。與道家之道藏﹑佛教的藏經相應。
1.漢稱博士官為儒臣。
2.泛指讀書人出身的或有學問的大臣。
1.指儒生之輩,讀書人。
1.儒家的道德原則。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學說。
3.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學說。
1.儒家經典。
1.委任學官的公文。
1.強顏歡笑的樣子。《楚辭.卜居》"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唜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王逸注"喔咿﹑儒兒,強笑噱也。"一本作"嚅唲"。一說,即"囁嚅"。參閱游國恩《楚辭講錄》。
1.儒家的傳統﹑風尚。
1.古代儒者的服飾。
2.泛指讀書人的服裝。
3.謂作為儒生。
1.哺乳動物。體色灰褐,體長1.5至
2.7米,棲于熱帶海中。無毛,圓頭小眼。前肢作鰭形,后肢退化。牝者哺乳時,常以前肢擁幼仔,頭﹑胸露出水面,遠望如抱兒之婦,故俗稱人魚。
1.古代官立學校。
1.猶言儒學之門。
1.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
2.借指儒生。
1.泛指古代的學術﹑文化機構。如太學﹑昭文館﹑集賢院之類。
1.讀書人家的閨閣。
1.為世所重的名儒。
1.杰出的儒家學者。
1.溫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