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進去或進來。
2.
動詞
參加到某種組織中,成為它的成員。
3.
動詞
合乎。
4.
名詞
入聲,古漢語四聲之一。普通話沒有入聲。有的方言有入聲,發音一般比較短促。
5.
動詞
收入;進項。
6.
動詞
達到(某種程度或境界)。
1.
進入,由外至內。
1.出自《書·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3.出自《駑驥》詩牽驅入市門,行者不為留。
4.出自《醒世姻緣傳》晁住掀起軟簾,入到晁大舍榻前。
5.出自《我的家庭》那時正是庚子聯軍入京的第三年。
2.
特指入門;在家。參見“入臨”。
1.出自《詩·小雅·蓼莪》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2.出自《墨子·非樂上》農夫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3.
特指入朝。
1.出自《漢書·敘傳上》回生況,舉孝廉為郎,積功勞,至上河農都尉,大司農奏課連最,入為左曹越騎校尉。
2.出自《褚淵碑文》泰始之初,入為侍中。
3.出自《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二年,李公入為戶部尚書。
4.出自《老學庵筆記》然魏公隆興中再入,亦止於右相領都督。
4.
沒入,沉落。
1.出自《上林賦》日出東沼,入乎西陂。
2.出自《代白纻舞歌詞》三星差池露沾濕,弦悲管清月將入。
3.出自《從軍行》軍氣橫大荒,戰酣日將入。
5.
侵入,滲入。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中》凡五星入月,歲,其野有逐相。
2.出自《好時光》詞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3.出自《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6.
參與。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一》今吾為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胡如?
7.
列入。
1.出自《漢書·賈捐之傳》臣聞堯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優。
2.出自《文心雕龍·議對》及后漢魯丕,辭氣質素,以儒雅中策,獨入高第。
8.
達到(某種境界);趨于(某種狀況)。
1.出自《文心雕龍·誄碑》潘岳構意,專師孝山,巧于序悲,易入新切。
2.出自《答呂毉山人書》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壞,恐不復振起。
3.出自《晚步張鞏田間》詩地入荒蕪過客稀,村深門巷暮山圍。
4.出自《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國民黨以“清黨”之名,大戮共產黨及革命群眾,而死剩的青年們再入于被壓迫的境遇。
5.出自《真話集·十年一夢》我自己后來分析說,我入了迷,中了催眠術。
9.
因受力而陷進。
1.出自《后漢書·東夷傳·挹婁》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
2.出自《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
3.出自又如:穿了這身鎧甲,可以刀槍不入了。
10.
加入。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賓載手仇,室人入又。
2.出自《老張的哲學》我想只要有個團體,大家齊心作好事,我就愿意入,管他洋教不洋教。
3.出自《實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風》工作隊見他和他的幾個窮朋友們大有舍己為人的精神,就吸收他們入了黨。
4.出自《水滸全傳》我多時要投奔大寨入伙,卻沒條門路。
11.
引進,接納。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六》梁丘據扃入歌人虞,變齊音。
2.出自《列女傳·楚考李后》頌曰:李園女弟,發跡春申。考烈無子,果得納身。知重而入,遂得為嗣。
3.出自《史記·魏世家》秦孝公卒,商君亡秦歸魏,魏怒,不入。
12.
繳納;獻納。
1.出自《墨子·貴義》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愿公先定河北,然后修復舊京,南臨楚郢,責王貢之不入。
3.出自《水經注·渭水》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余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傅后冢。
4.出自《唐語林·政事下》鄭光,宣宗之舅,別墅吏頗恣橫,為里中患,積歲征租不入。
13.
接受,采納。
1.出自《國語·吳語》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3.出自《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而孝景帝入晁錯數術之語,則以智馭物,馴致七國之禍。
4.出自《明史·余子俊傳》帝入蜚語,命改左都御史,巡撫大同。
14.
收入;收益。
1.出自《禮記·王制》用地大小,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歲余不入,貨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
3.出自《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銘》某年拜越州刺史……至則悉除去煩弊,儉出薄入,以致和富。
4.出自《表忠觀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
15.
沒收。
1.出自《后漢書·種暢傳》暢追恨之,更為設法,諸受臧二千萬以上不自首實者,盡入財物;若其隱伏,使吏發屋伐樹,堙井夷灶,豪右大震。
2.出自《官莊》詩江南富民,悉以犯酒沒家產,因以此詩諷之。浙帥遂改酒法,不入財產。
16.
歸順,降服。參見“入降”。
1.出自《衢州徐偃王廟碑》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沈其宗。
17.
謂定以罪名,使受刑罰。
1.出自《后漢書·劉瑜傳》促以嚴刑,威以正法。民無罪而覆入之,民有田而覆奪之。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廣州司理參軍陳仲約,誤入人罪死,有司當仲約公罪,應贖。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君子可欺以其方,不能橫加鍛煉,入一童子遠戍也。
18.
符合。參見“入時”、“入格”。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譬猶方員之不相蓋,而曲直之不相入。
19.
嫁。
1.出自《列女傳·魯莊哀姜》哀姜者,齊侯之女,莊公之夫人也。初,哀姜未入時,公數如齊,與哀姜淫。
2.出自《列女傳·晉羊叔姬》及叔魚長為國贊理,邢侯與雍子爭田,雍子入其女於叔友以求直。
20.
詈詞。
1.出自《虎頭牌》我來勾你,你倒打我,我入你老婆的心。
2.出自《水滸傳》魯智深提著鐵禪杖,高聲叫罵:“入娘撮鳥,忒殺是欺負人!”
3.出自《蜃中樓·望洋》我叫劉舵工,要你來答應,難道耳朵是入聾的。
21.
四聲之一。詳“入聲”。
1.出自《震澤長語·音韻》凡宮為上平,商為下平,角為入,征為上,羽為去。
22.
佛教用語。謂悟得真理。
1.出自《大乘義章》證會名之為入。
23.
佛教用語。謂感官、意識及其所辨別的各自對象。
1.出自《壇經·付囑品》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24.
泛指至,往。
1.出自《高思誠詠白堂記》蓋樂天之為人,沖和靜退,達理而任命,不為榮喜,不為窮憂,所謂無入而不自得者。
25.
引伸為聯系,轉化。
1.出自《越絕書·請糴內傳》美惡相入,或甚美以亡,或甚惡以昌,故在前世矣。
26.
指觸犯。
1.出自《何子·嚴治》故法立而民不犯,刑設而人不入者,嚴之為也。
1.謂太平盛世。
1.狂亂放縱貌。昌,通"猖"。
1.人名。相傳為昌意之妃,顓頊之母。
1.即菖蒲。昌,通"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呈劍形,夏天開花,淡黃色,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中醫用做健胃劑,外用可以治牙痛﹑齒齦出血等。
1.亦作"昌蒲葅"。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
1.見"昌蒲菹"。
1.見"昌仆"。
1.興隆昌盛時期。
1.大道。衢,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天下。
1.仙人名。
1.興盛的瑞應。
1.盛多﹑繁集貌。
2.興隆;興盛。
1.太平盛世。
1.太平盛世。
1.猶言發揚光大。
1.鯧魚的別名。
1.吟誦。昌,通"唱"。
1.昌盛安泰。
1.謂寄食南昌亭長處。借指寄人籬下。
1.下鄉(屬江蘇省淮陰市)南昌亭長的食客。原指漢淮陰侯韓信。《漢書.韓信傳》"韓信﹐淮陰人。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從下鄉南昌亭長食。"后以借指懷才未遇而暫寄人籬下者。
1.大庭,廣庭。
1.預示永昌帝業的圖讖。古天子登祚,假托受命于天,故有膺箓受圖之說。
2.猶宏圖。
1.興亡。
1.興盛。
1.猶永遠興旺。
1.徘徊觀望貌。
1.昌盛發達。
1.宏大雄偉。
1.興旺不衰。
①善言;正當的言論屢奏昌言。②直言無諱未敢昌言|昌言無忌。
1.興旺繁衍。
1.菖蒲。昌,通"菖"。
1.菖蒲別名。昌,通"菖"。
1.繁盛貌。
1.首先起義。昌,通"倡"。
1.昌盛逸樂。
1.傳說中人名。為黃帝之子。相傳黃帝娶西陵國之女為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見《史記.五帝本紀》。
1.昌盛的后嗣。
1.祥云,瑞云。
1.興隆的國運。
1.猶壯志。
1.亦作"昌葅"。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周天子使周公閱聘魯,魯君饗之昌菹等物,示旌表其功德◇以為主國盛禮款待他國使者之典實。
3.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據傳周文王嗜昌菹,仲尼食之以取味◇以為傾慕前賢而嗜其所嗜之典實。
1.見"昌菹"。
1.使家族昌盛。
1.猶興起。
1.春秋時邑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周時為薛國。
1.元明時謂男性優伶。
1.妓女。
2.用做辱罵婦女的詈詞。
1.詈詞。猶言娼妓胚子。
2.指妓女。
1.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