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武器。
2.
名詞
軍事;軍隊。
3.
名詞
我國古代稱西方的民族。
4.
名詞
姓。
1.
古代兵器的總稱。
1.出自《詩·大雅·常武》整我六師,以修我戎。
2.出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
2.
兵車。
1.出自《詩·秦風·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2.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3.出自《嶺南節度饗軍堂記》其大小之戎,號令之用,則聽于節度使焉。
3.
軍隊,士兵。
1.出自《易·同人》伏戎于莽。
2.出自《孔子家語·弟子行》材任治戎。
3.出自《后漢書·董卓傳》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
4.出自《楊荊州誄》烈烈楊侯,實統禁戎。
5.出自《再乞酌議大閱典禮以明治體疏》臣竊以為國之大事在戎,今人心懈惰如此,若非假借天威,親臨閱視,不足以振積弱之氣。
4.
戰爭;征伐。
1.出自《書·說命中》惟甲胄起戎。
2.出自《泰誓中》襲於休祥,戎商必克。
3.出自《逸周書·世俘》戎殷于牧野。
4.出自《秦州見敕目薛璩畢曜遷官》詩師老資殘寇,戎生及近坰。
5.出自《憐香伴·議遷》曹翁為女故興戎,他掛帆西去,貽禍江東。
5.
寇敵。
1.出自《易·解》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2.出自《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獫狁考》其字從戈從甲,本為兵器之總稱,引申之則凡持兵器以侵盜者,亦謂之戎。
6.
相助。
1.出自《詩·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無戎。
7.
大。
1.出自《書·盤庚上》乃不畏戎毒于遠邇。
2.出自《詩·周頌·烈文》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
8.
你,你們。
1.出自《詩·大雅·民勞》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2.出自《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誕育洪胄,纂戎于魯。
3.出自《新方言·釋言》今江南浙江濱海之地謂汝為戎,音如農。
9.
見“蒙戎”。蓬松;雜亂。
1.出自《詩·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2.出自《齋中有獸皮茵偶成詠》山澤生異姿,蒙戎蔚佳色。
3.出自《玉鏡臺記·拘溫家屬》媳婦,只今天氣將寒,邊城久役,狐裘蒙戎,如何是好。
4.出自《赤穗四十七義士歌》同官臭味殊薰蕕,一國蒙戎如狐裘。
10.
見“戎戎”。茂盛貌;濃密貌。
1.出自何彼襛矣
2.出自《古文苑·張衡〈冢賦〉》乃樹靈木,靈木戎戎。
3.出自《放船》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
4.出自《天都瀑布歌》亭午雨止云戎戎,千條白練回沖融。
11.
古族名。支系眾多。殷周有鬼戎西戎余無之戎等。春秋時有己氏之戎北戎允戎伊洛之戎犬戎驪戎蠻戎七種。秦國西北有狄?邽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戰國時,晉國及其以北有大戎條戎茅戎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山戎;今豫陜交界一帶有揚拒陸渾之戎等。多從事游牧,部分從事農耕。一說,其見于商周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則曰玁狁。入春秋后則始謂之戎。隨世異名,因地殊號。參閱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
1.出自《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12.
古代典籍泛指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
1.出自《禮記·王制》西方曰戎。
2.出自《大戴禮記·千乘》西辟之民曰戎。
3.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13.
古國名。春秋時屬曹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
1.出自《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于潛。
14.
姓。漢有柳丘齊侯戎賜。見《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戎氏,“隱公會戎于潛”之戎也。
1.即井欄。語本《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后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1.見"井底蛙"。
1.猶井蛙。
1.見"井底蛙"。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小的人。
1.見"井底引銀瓶"。
1.即井田。
1.古代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因用以泛指村落。
1.指以金銀珠玉貝等鑲嵌的井上圍欄。唐聚斂之臣王鉷奢侈無度,第宅不計其數,且"以寶鈿為井干,引泉激溜,號'自雨亭'。"事見《新唐書.王鉷傳》。
1.古代行井田而納貢賦,因用以稱田賦。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貢賦"。
1.生活在井中的鮒魚。喻見識淺陋。語本《易.井》"井谷射鮒。"
2.喻身處困境。
1.亦作"井干"。
2.井上圍欄。
3.指構木所成的高架。
4.見"井干樓"。
5.泛指樓臺。
1.樓臺名。在建章宮北,漢武帝時建。亦名"井干臺"。
在江西省西部,鄰接湖南省,跨井岡山市和寧岡、永新、遂川、酃縣等地。拔1000米左右。外環高山,中多盆地。風景秀麗,有小井龍潭、茨坪南山、黎坪飛龍洞、五指峰和黃洋界等五大哨口。以茨坪為中心,有大、小、上、下、中五井。1927年毛澤東在此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在寧岡礱市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同年5月成立了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和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井岡山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會剿”。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后,留下的紅五軍和紅四軍三十二團在井岡山堅持斗爭。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在寧岡礱市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兼紅四軍軍委書記,陳毅任政治部主任。
1.傳說中的古代隱士。
1.井中;井底。
2.比喻低下之處。
1.即井宿。因其位于朱雀七宿之首,故稱。
1.比喻淺陋﹑片面的見識。
用井水灌溉農田。
1.即槨。因其形方中空似井,故稱。
1.清顧亭林《井中心史歌序》"崇禎十一年冬,蘇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鐵函經'。錮之再重,內有書一卷,名為《心史》,稱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后因以"井函"謂封函投井,以期日后應驗。
1.里門,鄉里。
1.即井欄。
1.制井鹽的民戶。
1.見"井花水"。
1.亦作"井華水"。
2.清晨初汲的水。
1.見"井花水"。
1.見"井花水"。
礦井、油井等井口豎立的金屬架,用來裝置天車、支撐鉆具等。
1.即井欄。
1.井邑的疆界。
1.北漢的代稱。山西簡稱晉。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南有中條山,北有長城,形如井字,五代時屬北漢疆域。故稱。
1.潔凈不變貌。
2.形容整齊,有條理。
3.象聲詞。
1.猶井然。
1.有條理﹑有法度。
1.形容有條理有辦法。
形容條理分明。
1.亦作"井井有緒"。
2.有條理,有秩序。
1.見"井井有序"。
1.田間小路。
1.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務。
2.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
1.即坎井。淺井,廢井。語本《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
1.即井坎。
1.水井的圍欄。
1.古代登高攻城的器具。
2.同"井欄"。
1.鄉里。古代同井而成里,故稱。
2.里巷。
1.即井田制。
1.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
2.泛指鄰里;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