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衡量輕重。
2.
動詞
〈書〉舊時稱量才授官,選拔官吏。
1.
亦作“硂”。
2.
衡量;鑒別。參見“銓衡”、“銓度”。
1.出自《論衡·自紀》圣賢銓材之所宜,故文能為深淺之差。
2.出自《抱樸子·君道》訓咨以校同異,平衡以銓群言。
3.出自《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金箆空刮眼,鏡象未離銓。
3.
選授官職。參見“銓選”、“銓敍”、“銓簡”。
1.出自《魏書·世宗紀》而中正所銓,但存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
2.出自《朝野僉載》是以選人冗冗,甚於羊群,吏部喧喧,多於蟻聚。若銓實用,百無一人。
3.出自《客窗閑話初集·白安人》旋散館,俊銓得南都宰。
4.
指吏部。
1.出自《封氏聞見記·銓曹》姜晦自兵部侍郎拜吏部。從前銓中廊宇,布棘以防內外,猶不免交通。晦至,盡去之,大開門,示無所禁。
2.出自《嘯亭雜錄·朱文正》公掌銓日,力為超雪。
5.
指古代史書中說解、評議一類的文字。
1.出自《〈通志〉總序》后之史家,或謂之論,或謂之序,或謂之銓,或謂之評。
6.
通“跧”。卑屈。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下二四》君子之大義……莊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銓。
7.
衡量輕重的器具。即秤。
1.出自《說文·金部》銓,稱也。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中》白煒象平,考量以銓。
8.
指銓選官員之職。
1.出自《文選·王儉〈禇淵碑文〉序》出為司徒右長史,轉尚書吏部郎。執銓以平。
1.指隋唐時洛陽之內苑。因在宮城之西,故稱西苑。又名芳華苑﹑禁苑。周圍一百二十六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宮﹑積翠池等。
1.洛陽耆英。
1.見"洛陽苑"。
1.冰凍貌。
1.指傳說中大禹治水時,自洛水而出﹑背負洛書的神龜。
1.繅絲車。
又稱配位化合物”。通常指含有絡離子的化合物。也包括由絡合分子所組成的化合物。絡離子由中心離子同一定數量的配位體(分子或負離子)通過配位鍵結合而成。如硫酸銅氨〔cu(nh3)4〕so4等。廣泛應用于生產、科研和醫藥等方面。
1.絡繹不絕貌。
1.中醫指人體由經脈分出的大小分支。
2.脈絡,比喻頭緒或條理。
1.見"絡幕"。
1.見"絡幕"。
1.亦作"絡縸"。亦作"絡漠"。
2.張羅覆蓋貌。
1.馬絡頭。
1.連著鬢角的胡子。
1.植物名。又稱白花藤﹑石龍藤﹑石鯪。常綠攀援木質藤本。可供觀賞,莖葉可入藥。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絡石》。
1.一綹絲。
2.纏絲。
1.即絡緯。
1.繅絲女子。
2.即絡緯。
1.尋常百姓家。
2.白族的別稱。
1.指住民戶籍。甲﹐舊時地方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指民間各行業的勞動者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的既適應生活需要又具有審美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反映不同的時代地區、民族特色。主要品種有竹編草編、剪紙燈彩、泥塑木雕等。
民間文學的一種。大致可分為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五類。內容多贊美勤勞勇敢、忠貞誠實、助人為樂的品質,嘲諷自私自利、阿諛奉承、仗勢欺人的行為。往往富于幻想色彩。語言生動、幽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1.民眾的艱難困苦。
1.謂以民情為鑒戒。
1.見"民監"。
1.人民的規范。
1.人民警察的簡稱。
1.百姓居住之所。
2.民家﹐民房。
1.古代君王賜給民間有功者的爵位。
1.辛亥革命時期反抗清政府的起義軍隊的通稱。
1.見"民安物阜"。
1.謂民眾的議論。
2.指丁口。
1.舊時官府專管緝捕的差役。
1.舊時反動統治者對人民暴動的誣稱。
1.民眾的困苦。
2.民眾困厄。
1.人民困苦﹐國家貧窮。
1.民族器樂。
1.民眾的勞苦。
1.黎民。
1.庶人之禮。
1.民眾的人力﹑物力﹑財力。
2.人的體力。
1.民用歷書。
1.民眾的利益﹑財利。
1.指平民。
1.謂民心不齊。《書.召誥》"王不敢后﹐用顧畏于民磏。"孔穎達疏"磏﹐即巖也﹐參差不齊之意﹐故為僭也。"一說謂民情險惡。陳澔集說"磏﹐險也。"
1.舊指民眾所繳納的田賦糧。
1.俘獲的敵國民眾。
1.民眾的表率﹑榜樣。
1.民眾﹐百姓。
1.同"民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