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覰”。
1.出自《正字通?見部》覰,俗作覷。
2.出自《水滸傳》恩主時常覷老漢,又蒙與終身壽具,老子今世不能報答,后世做驢做馬,報答押司!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張生覷了,失聲的道:“果然好!”
4.出自《意中緣·卷簾》試覷他神氣逍遙,須鬢飄飖。
5.出自《心印》詩過來呵,吾愛!你試把你底眼,覷著我的胸!
6.出自《漢書·張良傳》秦皇帝東游,至博浪沙中,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
7.出自《金甌缺》所謂約和,只因彼此利之所在,各有所覷,權為一時的茍合而已。
8.出自《陳州糶米》你在門外覷者,看有那一位老爺下馬,便來報咱知道。
9.出自《水滸傳》花榮搭上箭,曳滿弓,覷得親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
10.出自《儒林外史》那少年覷的較近,彈子過處,一下下都打了一個準。
11.出自《紅樓夢》﹝寶玉﹞向黛玉臉上照了一照,覷著瞧了一瞧,笑道:“今兒氣色好了些。”
12.出自《兒女英雄傳》他對著門兒,覷著眼睛,紉了半日也沒紉上。
13.出自《水滸傳》此間管營、差撥,十分害人,只是要詐人錢物。若有人情錢物送與他時,便覷的你好;若是無錢,將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1.牽掛,記掛。
1.牽纏誘惑。
1.古代的一種博戲。
1.猶牽引。拉,拉住。
1.牽扯混雜。
1.牽強穿鑿。
1.攀摘。
1.猶牽絆。
制約;控制部刺史得自為治,無所牽制|從右翼牽制敵人。
1.猶俘獲。
1.羈留。
2.拘泥。
1.拉扯設置。
1.牽制困擾。
1.謂從旁牽制。
1.見"牽曳"。
1.猶牽制。謂綴其后使不得自由行動。
2.連接。
3.牽強湊合。
1.草率庸拙。
1.比喻拘泥成法﹐不知變通。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后漢書.張衡傳》"世易俗異﹐事執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后多作"刻舟求劍"。
1.古錢名『王莽于居攝二年(公元7年)所造。
1.結義的弟弟。
1.交誼﹐情分。
2.猶緣分。
1.義父﹐養父。
1.古族名。突厥的一部。
1.交好;友愛。
1.投合﹐意氣相投。
2.符合。
3.謂結盟﹐結拜。
4.泛指結好。
1.謂交往密切﹐感情深厚。
1.約會;盟會。
2.符合;相通。
3.謂關系融洽。
4.領悟﹐領會。
重要環節;機會尋找契機|這可是接近他們的最佳契機。
1.猶知己。
1.通好之家。
1.作符契用的箭。
1.交好﹐交往密切。
2.指交往密切的朋友。
1.梵語sūtra的意譯。佛教三藏之一﹐亦單稱經。對律﹑論而言。
1.宋元公文書用語﹐猶言查﹐按查。
2.考核;查考。
3.猶對質﹐當面對證。
1.勤苦﹐勞苦。
2.久別。
3.懷念。
4.相交;相約。
1.斷頸。
1.古代管理刻印書籍的官員。
2.猶法令。
1.密切;親密。
1.照契約原定數目按一定成數付出的回贖或悔約的補償費用。
1.對友人謙稱自己。
1.義母。
1.猶愛慕。
1.愁苦貌。
1.融洽。
1.猶投契﹐謂意氣相投。
1.契據﹐證券。
1.古代用帛制的符信。
1.契據﹐契約。
1.猶借據。
1.謂摯友間的囑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