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酋長,部落的首領。
2.
名詞
(盜匪、侵略者的)首領。
3.
名詞
(Qiú)姓。
1.
亦作“醔”。
2.
掌酒之官。
1.出自《禮記·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
3.
成功;完成。
1.出自《詩·大雅·卷阿》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
2.出自《漢書·敘傳上》《說難》既酋,其身乃囚。
4.
聚集。
1.出自《太玄·玄圖》陰酋西北,陽尚東南。
5.
通“遒”。近,短。參見“酋矛”。
1.出自《周禮·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
2.出自《蘇氏演義》《世本》及《呂氏春秋》皆云蚩尤作五兵,謂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3.出自《平淮夷雅·方城》長戟酋矛,粲其綏章。
6.
見“酋酋”。指秋物成熟貌。
1.出自《太玄·中》次七,酋酋火魁頤,水包貞。測曰:酋酋之包,任臣則也。
7.
古稱部落的首領。
1.出自《吳都賦》儋耳、黑齒之酋,金鄰、象郡之渠。
2.出自《野獲編·兵部·西南諸捷》又如萬歷癸巳,緬酋多俺又反,陳用賓擒斬之。
3.出自《訄書·原人》若夫華夏而臣胡虜之酋者,寧自處於牧圉,操捶而從之,則謂之臣矣。
8.
古稱少數民族的部落。參見“酋種”。
1.出自《新唐書·傅良弼傳》異時蕃帳亡命來者,必償馬乃與,良弼至,皆執付其部,酋種歡懷。
9.
陳酒,久釀的酒。
1.出自《說文·酋部》酋,繹酒也。
2.出自《周禮·天官·酒正》昔酒
10.
引申指久熟、精熟。參見“酋臘”。
1.出自《國語·鄭語》毒之酋臘者,其殺也滋速。
11.
指掌酒的女奴。
1.出自《墨子·天志下》婦人以為舂、酋。
12.
見“酋酋”。高貌。
1.出自《洛中送冀處士東游》詩壇宇寬帖帖,符彩高酋酋。
2.出自《祭范潁州仲淹文》儒先酋酋,以節相侈。
13.
為魁帥的通稱。參見“酋魁”。
1.出自《三元里》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泥土和沙石一起被大水沖下來。比喻好壞混雜,一起涌現一時蜂擁而起,泥沙俱下,莫辨真偽|西方各種思潮涌入,雖難免泥沙俱下,但卻開創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
1.埋沒,湮滅。
2.指杳無消息。
1.謂死板地看問題。
1.涂飾;粉刷。
1.語出《漢書.循吏傳.黃霸》"霸為潁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賜車蓋,特高一丈,別駕主簿車,緹油屏泥于軾前,以章有德。"后用指通判。
1.拘守。
1.以泥涂首,表示自辱服罪◇指頓首至地。
1.指泥封的書函。
1.帶泥土的水。
2.指建造房屋。
1.泥瓦匠使用的砌墻工具。
1.泥水匠和木匠的活兒。
用泥土塑造或木頭雕刻成的偶像,形容人僵呆不動、面無表情、啞口無言等狀態他僵立一邊,泥塑木雕一般。
1.用泥土塑成的人像。形容人安穩不動的姿態。
1.指含泥之荻芽。因荻之嫩芽似竹之筍,故稱。
2.狀如蚯蚓的小動物。
1.泥塑的偶像。
1.泥塑的偶像。參見"泥胎"。
2.指未經燒制的陶器坯子。
1.水中或水邊由淤泥積成的平地。
也稱泥煤”、草炭”。煤的前身。大多在沼澤環境中,植物死亡后經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轉化為腐殖酸、腐殖酸鹽及瀝青等合成物質,與尚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植物遺體及泥沙等混合而成。質地疏松無光澤,一般為黃褐色或黑褐色。可用作燃料、肥料及化工原料等。
1.爛泥淤積的水塘。亦用于比喻。
1.煙火的一種。
1.指封酒壇口的泥巴。
1.見"泥涂"。
1.見"泥涂"。
1.塵土;土壤。
2.借指草野;民間。
1.指農民。舊時多用于對農民的蔑稱。
1.泥腿。
1.泥孩。
1.泥水聚積的洼地。
1.即瓦匠。從事砌磚﹑蓋瓦等工作的建筑工人。
1.小泥球。
2.道教語。腦神的別名。道教以人體為小天地,各部分皆賦以神名,稱腦神為精根,字泥丸。
1.為塵土污染。比喻流落風塵。
1.曳尾于泥涂。比喻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語出《莊子.秋水》"此j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1.拘泥于文字。
1.爛泥坑。亦用作比喻。
1.亦作"泥污"。
2.污濁的爛泥。
3.指被爛泥弄臟的。
4.比喻卑下的地位。
1.泥塑的婦女像。
1.漢王粲的號。
1.拘泥形跡。
1.指泥塑佛像。
1.古代衙門中差役的裝束。
1.拘泥一面,過分相信。
1.沾泥的柳絮。比喻沉寂之心。
含大量黏土礦物、層理不明顯的一種沉積巖。常呈塊狀。由軟泥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及輕微的礦物轉化而成。除黏土礦物外,還混有石英、長石等碎屑物質和鐵、錳等自生礦物。按混入物狀況,可分為鐵質泥巖、硅質泥巖、鈣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和黑色泥巖等。
1.鲇魚。
1.銜泥的燕子。
1.用銀箔和膠水制成的銀色顏料。用途與"泥金"相同。
1.強留飲酒。唐杜甫有《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
2.猶痛飲。
1.陶俑。古代用以殉葬的陶制偶人。
1.亦作"泥"。
2.淤泥;爛泥漿。
1.即泥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