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生活貧困,缺少錢財(跟“富”相對)。
2.
形容詞
到盡頭,沒有出路。
3.
動詞
用盡;費盡。
4.
動詞
窮究;追究到底。
5.
形容詞
極端;極。
6.
副詞
表示在財力、能力方面不夠條件卻還勉強去做或本來不應該這樣做卻還要這樣做。
7.
形容詞
阻塞;閉塞。
1.
亦作“竆”。
2.
終端;終極。
1.出自《楚辭·九歌·云中君》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
2.出自《呂氏春秋·下賢》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
3.出自《文賦》同橐龠之罔窮,與天地乎并育。
3.
理屈;辭屈。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遁辭,知其所窮。
2.出自《戰國策·秦策二》秦王謂甘茂曰:“楚客來使者多健,與寡人爭辭,寡人數窮焉,為之奈何?”
3.出自《漢書·燕靈王劉建傳》紀太后怒曰:“王有后,后宮備具,且甲,齊貧人,及為宦者入事漢,初無補益,乃欲亂吾王家!且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后宮!”甲大窮。
4.出自《創造十年》他這句話實在是把我問窮了。
4.
空。
1.出自《莊子·知北游》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5.
貧苦。
1.出自《詩·邶風·谷風》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2.出自《管子·五輔》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
3.出自《贈崔復州序》縣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民就窮而斂愈急,吾見刺史之難為也。
4.出自《馬小翠的故事》過去有的農民窮得一家人只能穿一條棉褲。
6.
困窘;窘急。
1.出自《墨子·非儒下》孔某窮于蔡陳之間。
2.出自《韓非子·說難》﹝彼﹞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
3.出自《戰國策·秦策二》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
4.出自《韓詩外傳》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窮則詐。
7.
特指不得志。與“達”相對。
1.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三》窮而不收,達而報之,恐不為王用。
3.出自《與蕭維斗書》道行於天下,謂之達;道不行於天下,謂之窮。
4.出自《雪蓑閔君墓志銘》夫所謂窮者,失祿不仕,憔悴江湖之上耳。
8.
指鰥、寡、孤、獨四種無依靠的人。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振窮。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天子命有司發囷倉,助貧窮。
9.
不肖的人;惡人。
1.出自《逸周書·常訓》上賢而不窮。
2.出自《天對》扈仇厥正,常授柄以撻兇窮。
10.
徹底推求;深入鉆研。參見“窮理盡性”。
1.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大抵服其為書,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誰言今古事難窮,大抵榮枯總是空。
11.
查究。
1.出自《文子·上仁》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
2.出自《漢書·張湯傳》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
3.出自《北史·魏汝陰王天賜傳》隋文帝遣窮之,使者簿責褒何故利金而舍盜。
12.
揭穿;識破。
1.出自《夢溪筆談·故事二》﹝刁約﹞歸而思之,恐事窮且得罪,乃再詣相府。
2.出自《智囊補·狡黠·譎僧》僧歸殺牛,丸其肉置空竹杖中,又以坐關不食欺人焉。后有孟知縣者,詢僧便溺,始窮其詐。
13.
止息;杜絕。
1.出自《商君書·算地》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窮詐。
2.出自《理獄聽諫疏》不服其心,但窮其口,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3.出自《清史稿·河渠志一》有清首重治河,探河源以窮水患。
14.
不足;缺陷。
1.出自《酌古論·曹公》運奇謀,出奇兵,決機於兩陣之間,世之所謂術也。此其為術,猶有所窮。
2.出自《吳農備荒議上》其稍高地,亦種七月早獲之稻,以免秋汛開堰之患,頗能以人事補天時地利之窮。
15.
荒僻;邊遠。參見“窮邊”“窮域”。
1.出自《己卯冬大寒有感》詩窮邊苦寒地,兵氣相纏結。
2.出自《沁園春》詞窮邊自足愁懷,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3.出自《吉長道中》詩客來遠道奔馳苦,地入窮邊感慨多。
4.出自《送李學士公達北使》詩萬里使窮域,山川入馬蹄。
16.
小;淺。參見“窮徑”“窮流”。
1.出自《次韻子瞻南溪避世堂》柱杖行窮徑,圍堂尚有林。
2.出自《豪士賦》河海之跡,堙為窮流。
3.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兀若枯木,泊若窮流。
17.
大。參見“窮怒”“窮衂”。
1.出自《后漢書·酷吏傳序》至于重文橫入,為窮怒之所遷及者,亦何可勝言。
2.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狡寇窮衄,喪旗宵遁。
18.
高。參見“窮陸”“窮墉”。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窮陸飲木,極沉水居。
2.出自《兜率院記》宮廬累百十,大抵窮墉奧屋。
19.
破舊;破爛。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你爹娘來時,盤纏無一文,一頭挑著孩兒,一頭是些窮家私。
20.
副詞。最,非常。
1.出自《墨子·天志上》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
2.出自《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九年》訓注小人,窮奸究險,力取將相。
21.
通“穹”。參見“窮廬”。古代游牧民族住的氈帳。亦指北方邊區少數民族。
1.出自《淮南子·齊俗》譬若舟車、楯肆、窮廬,故有所宜也。
2.出自《精忠記·驕虜》日落窮廬暗,打辣酥滿斟,醉酣。
3.出自《隋唐演義》到家鄉只夢中,見君王只夢中,明日里挨到窮廬。料道今生怎得歸往,情黯黯撥亂宮商……但愿和親保太平,永享!
22.
古國名。
1.出自《書·五子之歌》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23.
盡,完。
1.出自《書·微子之命》作賓于王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
2.出自《列子·湯問》飛衛之矢先窮,紀昌遺一矢,既發,飛衛以棘刺之矢捍之,而無差焉。
3.出自《西征賦》燕圖窮而荊發,紛絕袖而自引。
4.出自《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出自《南冠草》是呀,現在什么路都窮了,真是氣數已盡,天命難回。
24.
通“穹”。參見“窮廬”。貧賤者居住的屋。
1.出自《誡子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嘆窮廬,將復何及!
2.出自《寄周韶州》詩十年學道困窮廬,空有長才重老儒。
3.出自《學舍記》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1.堂前的廊柱。
2.借指廊間。
1.使臣所乘之車。
2.輕車。
1.窗戶。
1.亦作"軒芋"。
2.蕕草。
1.傳說中的古代帝王軒轅和虞舜的并稱。
1.亦作"軒?"。
2.軒敞的屋宇。
1.即軒車。
1.見"軒于"。
1.傳說中的古代帝王黃帝的名字。傳說姓公孫,居于軒轅之丘,故名曰軒轅。曾戰勝炎帝于阪泉,戰勝蚩尤于涿鹿,諸侯尊為天子◇人以之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借指中華民族。
3.指車辀。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龍,故稱。其第十四星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為女主象◇多借指皇后。
5.運行。 6.傳說中的國名。 7.復姓。唐有軒轅集。見《全唐文》卷九二八。
1.古代傳說中黃帝制造的鼎。事見《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宋王禹偁《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襖天使》"移典維揚日望還,軒轅鼎成飛上天。"后因稱道教煉丹爐。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1.謂軒轅星座中的司民星。
1.鏡名。古人謂用之可以辟邪。
2.喻月亮。
1.唐時錢幣名。
1.古代傳說中的土山名。
1.即黃帝。
1.古代傳說中的土臺名。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喬山上。
2.亭臺名。
1.星名。
1.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1.高昂激越。
1.高高屹立。
1.謂車輛的高低輕重。摯,同"輊"。
1.指兒童玩蹺蹺板的游戲。比喻幾方勢力爭奪形成一上一下的局面。
1.《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后以"軒中鶴"比喻無功無能而有祿位的人。
1.有窗格的小車。
1.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輖。引申為高低﹑優劣。
1.顯貴者所乘的車。一說,古代帝王軒轅﹑朱襄的并稱。
1.即軒轅氏。
1.高瞻遠矚。
1.飛舉。
1.屋室。
1.高高聳立。
1.亦作"軒?"。
2.巨大的聲響『王充《論衡.雷虛》"人聞犬聲于外,莫不驚駭……況聞天變異常之聲,軒h迅疾之音乎?"又《感類》"見類驗于寂漠,猶感動而長懼,況雷雨揚軒?之聲,成王庶幾能不怵乎!"一說,軒作"輏"。
1.謂聲音的高下抑揚。
1.講說;告白。
1.通告;向群眾報告。
1.盡備;完備。古人書信末尾常用"不宣備",猶云不一一細說。
1.清楚地分辨。
1.廣泛傳播或宣揚。
1.謂公之于眾。
2.宣揚,廣為宣傳。
3.流布;泄漏。
1.謂皇帝召見大臣時賜茶。
1.帝王派遣的使者。
2.供傳喚役使的差人。
1.亦作"宣敕"。亦作"宣勅"。
2.發布命令。
3.宣與敕。為國家任命或調遣官員的正式文書。
1.宣揚;傳布。
2.舒散;抒發。
3.流暢。
1.宣暢。鬯,通"暢"。
1.同"宣暢"。
1.宣講陳說。
1.公開表示。
1.謂承奉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