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鏡名。古人謂用之可以辟邪。
2.喻月亮。
1.峰勢平緩。亦指平緩之山。
2.《爾雅.釋山》"山如堂者,密。"郭璞注"形如堂室者。"邢昺疏"言山如堂室者名密。"后因以"堂密"指堂與室。比喻距離極近。
1.樂班。舊時樂班習慣起堂名,如"四箴堂"﹑"景龢堂"﹑"福壽堂"等,故稱。
2.堂號。參見"堂號"。
1.正房前面。
2.正廳。
3.代指母親。
1.殿堂上;正廳上。
2.指父母。
3.指官署長官。
4.神名。
1.見"堂上"。
1.謂學校學生。
1.唐時政事堂的公膳。據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載,每朝會罷,宰相百僚會食都堂,故名。
2.泛指公署膳食。
1.廳堂與臺階。戺﹐階旁斜石。指堂前。
1.謂于正廳祭祀祖先之事。
2.審理案件之事。因在公堂上舉行,故名。
1.科舉制稱府(州)學考試。
1.廳堂和內室。
2.指母與妻。
1.明清時中央各行政官署的泛稱。亦指各署的長官。
2.佛寺中知事僧及其居所之稱。因知事司僧堂庶務,故稱。
1.猶殿堂。
①形容強大有氣勢勿擊堂堂之陣。②形容人容貌出眾堂堂儀表。
1.形容身材魁偉,相貌出眾。
1.形容強大嚴整。語出《孫子.軍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杜佑注"正正者,整齊也;堂堂者,盛大之貌也。"
2.光明正大。
1.亦稱"堂帖子"。
2.唐時宰相簽押下達的文書。
1.見"堂帖"。
1.見"堂頭和尚"。
1.僧寺住持。
1.禪頭。位僅次住持,而居諸首座之最上,故名。又稱"前堂首座"。
1.亦作"堂涂"。亦作"堂途"。
2.堂下至門的磚路。
1.見"堂涂"。
1.顯示公堂威風的呼喊之聲。
1.明清時縣里的屬員對知縣的尊稱。
1.正屋。
1.亦作"堂?"。
2.堂及四周的廊屋。亦泛指屋宇。
3.比喻作品的意境和規模。
1.堂兄弟的兒子,即堂侄。
1.復姓。春秋時吳夫?奔楚,楚昭王封于堂溪,為堂溪氏。見《左傳.定公五年》。《漢書.儒林傳.顏安樂》有堂溪惠。
2.劍名。參閱《廣雅.釋器》。
1.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北巴東﹑五峰等地,多為群眾業余演出。演皮黃戲劇目,也演部分民間小戲。
1.宮殿﹑廳堂階下。
2.殿堂下的人。借指侍從。
3.神名。
1.同祖的兄弟。晉人稱同堂兄弟。唐時稱堂兄弟。
1.謂優裕﹐充足。
2.封建時代我國婦女有纏足陋習﹐清末始禁纏足﹐因謂未纏裹之天然足為天足。
1.皇族。
1.高遠﹐如天之阻隔。
2.猶天險。
3.高山。
1.《文選.張衡》"昔者大帝說秦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李善注引虞喜《志林》曰"喭曰'天帝醉秦暴﹐金誤隕石墜。'"后因以"天醉"比喻世事混亂。
2.謂不飲酒卻兀然無知。
1.道教對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等。
2.佛教稱佛為"天尊"。
1.猶天造﹐天生。謂自然形成。
1.亦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2.強調自作的罪孽﹐無法逃避懲罰。
1.上天賜福。
2.皇位﹐國統。
3.指天子。
1.帝座。指天子。
1.傳說中的楚國女神。
1.周官龜人所掌六龜之一。
2.星名。
1.謂增添下酒菜肴。
1.修補;增添。
1.我國北方農村節日。于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吃黍米糕,過添倉節。
1.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計給祿俸的虛銜,實不任事。內外政務則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稱"差遣"。凡于差遣員額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
1.指鐵路列車運行中,規定值勤人員之外的職工,隨車參加乘務組的工作。其目的是學習﹑協助﹑研究或指導乘務工作。
1.增加傳訊與案件有關的人到場提供情況。
1.見"添油加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