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媇”。亦作“寴”。
2.
愛;親愛。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
2.出自《后漢書·寇恂傳》耿府君在上谷,久為吏人所親,今易之,得賢則造次未安,不賢則祇更生亂。
3.出自《早春雪中聞鶯》詩風霜徒自保,桃李詎相親。
4.出自《三月雪》周浩拉住小娟的手說:“你媽太親你了,小娟!”
3.
指親愛的心。
1.出自《〈孝經〉序》親譽益著。
4.
和睦。
1.出自《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5.
親近;親密。
1.出自《易·干》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2.出自《韓非子·愛臣》愛臣太親,必危其身。
3.出自《淮南子·覽冥訓》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
4.出自《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交情老更親,天涯喜相見。
5.出自《送別燈和尚還鄉序》今之人,同里巷以居而有不相接者,及其遇于他方,不啻如見骨肉。所適愈遠,則其情愈親。
6.
指親近的人。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
2.出自《蜀道難》詩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7.
接近;接觸。
1.出自《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下》三光高而不可得親。
3.出自《和河南羅主簿送校書兄歸江南》上虞親渤澥,東楚隔瀟湘。
4.出自《閑情偶寄·種植·蘭》此花性類神仙,怕親煙火,非忌香也,忌煙火耳。
8.
信任,相信。
1.出自《史記·樂毅列傳》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
9.
結交。
1.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論》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10.
親自,躬親。
1.出自《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
2.出自《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辭曷為與親弒者同?
3.出自《寄郁上人》詩自悲年已長,漸覺事難親。
4.出自《巖桂》詩越城芳徑手親栽,紅淺黃深次第開。
11.
父母。亦偏指父或母。
1.出自《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2.出自《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3.出自《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
4.出自《送友人歸江南》詩親安誠可喜,道在亦何嗟。
5.出自《贈吳錦雯兼示同社諸子》詩我因老親守窮巷,買山未得囊無錢。
12.
親人,親戚。
1.出自《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殺王之親者辜之。
2.出自《左傳·襄公四年》咨親為詢。
3.出自《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詩與子姻婭間,既親亦有故。
4.出自《掃迷帚》前日我家來一遠親,是浙江紹興人。
5.出自《金甌缺》內舉不避親,固然為《春秋》所美,把兒子推上死路去,卻也是大乖人情的。
13.
親生;嫡親。
1.出自《東坡志林·趙高李斯》扶蘇親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心里也覺快活,隨去見那親叔叔滿貴。
14.
引申為嫡傳。參見“親子”。
1.出自《處州孔子廟碑》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15.
結親;婚配。
1.出自《玉泉子》〔鄧敞〕既登第,就牛氏親。不日挈牛氏而歸。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不才小子,過蒙腆餉。然昨者兇賊叩門,夫人以親見許。
3.出自《孽海花》過了兩日,說也奇怪,果然斐氏領著夏姑娘,自赴禮拜堂,與加克結了親,簽了結婚簿。
16.
指新婦。
1.出自《兒女英雄傳》話說送親的張姑娘合褚大娘子扶著何玉鳳姑娘上了轎。
2.出自《王嬌》詩這負心漢已經另娶了親。
17.
特指用嘴唇接觸人或東西,表示喜愛、親熱。
1.出自《追求》仲昭把這信讀了兩遍,又拿到嘴唇上親著。
2.出自《老木匠》詩他抱了我親了一個嘴。
3.出自《暴風驟雨》蕭隊長摟住鎖柱,親親他臉蛋。
18.
準,真切。
1.出自《宋史·兵志九》教射唯事體容及彊弓,不習射親不可以臨陣。
2.出自《對玉梳》你那眼又親,手又準,似餓鷂撲鵪鶉。
3.出自《水滸傳》宋江道:“為軍的人,學射弓箭,是本等的事。射的親是你能處。”
4.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衙內忍不得,拏起手中彈弓,拽得滿,覷得較親,一彈子打去。
19.
通“新”。
1.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出自《韓非子·亡征》親臣進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賢良伏。
20.
姓。戰國齊有親弗。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1.出自《正字通?見部》親,姓。周有親弗,漢有親肥、親宋。
1.浙江杭州天竺山有上﹑中﹑下天竺寺,合稱三天竺。
1.古時天子﹑諸侯每年三次田獵,稱為三田。
2.道家謂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下為下丹田,合稱三丹田或三田。
1.見"三條路"。
2.指北條山﹑中條山﹑南條山。
1.佛寺禪堂中每人坐禪地位廣三尺許,與三條屋椽的寬度大致相等,因以"三條椽下"指稱禪床。禪家亦用為話頭,有切近處之意。
1.唐代考進士科,試日可延長至夜間,許燒燭三條,故唐人詩文中常言"三條燭"。
1.三個亭障。
2.亭名。《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王稽知范雎賢,謂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與私約而去。"司馬貞索隱"三亭,亭名,在魏境之邊,道亭也,今無其處。一云魏之郊境,總有三亭,皆祖餞之處。"一說在汴州尉氏縣西南。見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
3.同"三停"。
1.道教語。人體的三個部位,上黃庭宮﹑中黃庭宮和下黃庭宮的合稱。
1.三成;三部分。
2.書法理論把某些字的結構分成上﹑中﹑下三段,稱三停。見明李淳《大字結構法》。
3.相法術語。相面者以人體及面部各分三部,稱上中下三停。三停齊等為福相。
1.鋒刃部分約占全長三分之一的一種長柄刀。
1.猶三枚。
1.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合稱。
1.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為館職。
2.指干部和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1.指干部﹑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成一片。
1.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為人統,商正建丑為地統,周正建子為天統。亦謂之三正。
2.指三統歷。
1.我國史書上第一部記載完整的歷法。系西漢末劉歆據《太初歷》等前人的歷法修訂而成的﹑我國史志上第一部記載完備的歷法。
1.謂九尺。筩,箭干,長三尺。
1.科舉考試三試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試為解頭,進士試為狀頭,博學宏詞及制科試為勅頭。
1.見"三頭六臂"。
1.形容糊涂人不明事理。
1.喻奉承拍馬,玩弄兩面手法。
1.三二天。形容時間相隔很近。
1.謂頭緒多端,繁雜不一。
1.亦作"三頭八臂"。
2.神道的形狀。《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把日擎云。"《景德傳燈錄.善昭禪師》"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撲帝鐘。"后以喻神通廣大﹐本領出眾。
1.謂當著眾人或有關各方之面。
1.眾多的人證。
古代羅馬共和國末期,三位有勢力的人物結成的政治同盟。共兩次。前一次由愷撒、龐培、克拉蘇三人于公元前60年秘密結成,共同對抗元老院◇克拉蘇死,愷撒與龐培發生內戰,前三頭政治”結束◇一次由屋大維、安東尼和李必達三人于前43年公開結成,共同對付反對派。獲勝后,三人劃分了勢力范圍◇李必達被屋大維剝奪軍權,屋大維與安東尼發生內戰,前30年安東尼自殺,后三頭政治”結束。屋大維遂成為羅馬最高統治者,建立羅馬帝國。
1."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藝創作塑造人物的原則,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1.同"三途"。
1.亦作"三涂"。佛教語。即火途(地獄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餓鬼道)。
2.指封建時代取得官職的三條途徑舉薦﹑征辟﹑科甲。
1.《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為求賢殷切之典。
1.三窟。喻多種避禍方法。
1.古代帝王親耕之禮。天子于每年正月親臨藉田,扶耒耜往還三度,以示勸農,稱三推◇歷代皆有親耕三推儀式,成為例行公事。
1.謂反復審訊。
1.宋代對妓院﹑茶樓﹑酒肆及其它游樂場所的總稱。
1.見"三瓦兩舍"。
1.見"三萬六千日"。
1.一百年,謂人的一生。
1.導致滅亡的三種禍端。
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湯﹑周武王。《谷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范寧注"三王,謂夏﹑殷﹑周也。夏后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會。"(2)夏禹﹑商湯﹑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3)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湯復于湯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羈于王門;越王棲于會稽,秦穆公敗于崤塞,齊桓公遇賊,晉文公出走,故三王資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稱。(1)漢之王奉光﹑王商﹑王鳳。《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顏師古注"三王,謂邛成侯及商﹑鳳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漢之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后有三王。'"晉潘岳《西征賦》"趙張三王之尹京,定國釋之之聽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書.王珣傳》"﹝王方翼﹞子珣,字伯玉,與兄玙﹑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4.(4)唐之王勃﹑王緒﹑王仲舒。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清錢謙益《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采風詞翰繼三王。"清趙翼《陔馀叢考.四三王》"唐滕王閣有三王﹑則王勃作序,王緒作賦,王仲舒作修閣記也。"
1.在今湖北京山東北。為西漢末王匡﹑王鳳﹑王常屯兵之處,故謂三王城。
1.相傳楚干將莫邪為楚王鑄劍,劍成,楚王殺莫邪。莫邪子為報父仇計,自刎死,以頭付客獻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爛;客請王往觀之。至,客劍斬王,頭墮鍋中;客自殺,頭亦墮鍋中,"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1.謂將士出征當忘卻三事忘家﹑忘親﹑忘身。
1.祭祀名。望,謂不能親詣所在,遙望而祭。所祭之事有三,故稱"三望"。
2.車名。詳"三望車"。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邊疆山名。《書.禹貢》"三危既宅。"孔傳"三危為西裔之山也。"《孟子.萬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按關于三危的位置,說法不一。一說今甘肅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說在甘肅岷山之西南。一說在云南。參見"三危山"。
1.三正。三正之始,萬物皆微,故又稱三微。
2.謂十五日。
3.古代箭靶上的三條豎線。
1.謂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
2.謂三度未見。
1.指《詩》六義中的《風》﹑《雅》﹑《頌》。《朱子語類》卷八十"三經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如《風》﹑《雅》﹑《頌》,卻是里面橫串底,都有賦﹑比﹑興,故謂之三緯。"一說,指賦﹑比﹑興。
1.唐禁衛軍,有親衛﹑勛衛﹑翊衛,合稱"三衛"。
2.宋代亦稱三衙為"三衛"。
3.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設朵顏﹑泰寧﹑福余三衛于兀良哈部落,通稱兀良哈三衛,簡稱三衛◇又置建州﹑海西﹑野人三衛。
1.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明魏允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負時名,人稱南樂三魏。
2.清魏禧與兄際瑞﹑弟禮皆有文名,時稱寧都三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