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侵犯,奪取別人的權利。
2.
動詞
〈書〉接近(天明)。
3.
名詞
(Qīn)姓。
1.
越境進犯。參見“侵略”。
1.出自《詩·小雅·六月》獫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
2.出自《三國志·吳志·鐘離牧傳》牧問朝吏曰:“西蜀傾覆,邊境見侵,何以御之?”
3.出自《資治通鑒·周赧王元年》秦入侵義渠,得二十五城。
2.
侵占;奪取。
1.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哀侯侵陘庭之田。
2.出自《王德信殘曲》再不把利名侵,且須將是非躲。
3.出自《三國志平話》周瑜自思:吾施妙計,使曹兵片甲不回;諸葛侵了我功!
4.出自《寧都營參將博羅里公墓志銘》奉入之外不侵將士一錢,亦不令他人得侵之。
3.
欺凌;逼迫。
1.出自《莊子·漁父》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
2.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而死。
4.
指行事超出特定的范圍、職權或限度。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夫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
5.
冒犯。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
2.出自《陳秀伯墓志銘》君既不以求和為是,而書語侵中書,執政固不喜。
3.出自《聊齋志異·申氏》申怒,與妻語相侵。妻含憤而眠。
6.
背棄。
1.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
2.出自《贈路光祿太平》詩不侵貞士諾,逾篤故人情。
3.出自《今世說·德行》與人交不侵然諾。人有婚喪之請,未嘗以無為解。有古俠烈丈夫之風。
7.
指荒年。
1.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謂之大侵。
2.出自《墨子·七患》五谷不熟謂之大侵。
8.
侵襲,謂一物進入他物中或他物上。
1.出自《縣齋讀書》詩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懼侵。
2.出自《冬夜贈別友人》詩侵階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3.出自《巴丘書事》詩四年風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4.出自《玉芙蓉·公子宴歸》曲怕寒侵,擁嬌娃,屏護錦芙蓉。
5.出自《天地會詩歌選·松柏桃李歌》心堅不怕雪霜侵,萬古流傳到如今。
9.
侵蝕。逐漸地損壞。
1.出自《魏書·李崇傳》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
10.
漸進。
1.出自《寄贊上人》詩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2.出自《賦得老鶴萬里心用心字》詩乍識人民異,還悲歲月侵。
11.
接近;臨近。
1.出自《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2.出自《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詩農事未休侵小雪,佛燈初上報黃昏。
3.出自《元典章·刑部四·戲殺》萬奴用拳于歪頭左耳近下侵咽嗓打訖一拳,倒地身死。
12.
副詞。漸漸,逐漸。
1.出自《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
2.出自《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
13.
姓。漢有侵恭。見《三輔決錄》。
1.出自《古今姓氏書辯證?侵韻》侵,《三輔決錄》有扶風太守侵恭,因官居焉。
14.
指荒歉。
1.出自《沈元誠墓志銘》復石崗斗門,浚九鄉河渠,年以不侵。
15.
特指不設鐘鼓的進犯。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夏,鄭人侵許。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1.煎藥用具。亦指道家煉丹藥所用的丹鼎。
1.藥物。
1.醫生治病所開的方劑。
1.炮制藥物或貯存藥材的房舍。亦指煉丹房。
2.出售西藥的商店,有的兼營中成藥。
3.醫院或診療所里供應藥物的部門。
4.花藥之房。
1.粉末狀的藥。
1.舊時裝有醫生酬金的封袋。
1.膏狀的外敷藥。
1.熬中藥用的罐子。
2.比喻經常生病吃藥的人。
1.藥包;藥囊。
1.亦作"藥齊"。
2.根據藥典或處方配制成的藥。
1.防治作物病毒的一種方法,用殺菌藥劑攪拌種子。例如用賽力散拌小麥種子,可以防治黑穗病。
1.鏃上敷有毒藥的箭。
1.用藥物煉制成的假金。
1.芍藥之欄。泛指花欄。南朝梁庾肩吾《和竹齋》"向嶺分花徑,隨階轉藥欄。"唐杜甫《賓至》詩"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明王錂《春蕪記.感嘆》"出香閨數重,藥欄花擁,盈盈蓮步香塵動。"《儒林外史》第八回"先人敝廬可蔽風雨;就是琴﹑樽﹑壚﹑幾,藥欄,花榭,都也還有幾處,可以消遣。"一說,藥﹑欄同義,指一物。
1.藥物在有機體內所起的變化﹑對有機體的影響及其防治疾病的原理。
1.藥物的效力。
1.盛藥的器具。比喻儲備人才之所。
1.喻備用的人才。
1.錄存方劑的典籍。亦泛指現存的藥方。
1.醫療上用的脫脂棉。
1.用來點燃火藥﹑爆竹的引線。
2.帶藥的紙捻或紗布條,外科治療時用來放入傷口或瘡口內。
1.中醫碾藥用的工具,由鐵制的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
1.以種植或采集藥用植物為主的農民。
1.藥物和化學試劑的總稱。
1.出售中藥的商店。主要按中醫藥方配藥,現在有時兼售西藥。
1.見"藥劑"。
1.配有中藥做的菜肴或食品,如參芪雞﹑蟲草鴨﹑銀耳羹等。
1.傳說能采藥治病之獸。
1.液態的藥。
1.處方單。
1.藥物之俗稱。
2.指火藥。
1.舊時民間奉神農﹑扁鵲等為"藥王"。
2.佛教菩薩名。梵語為"穰麌梨"。
1.中醫所用藥物的總稱。
2.指藥物的氣味或滋味。
1.能防治疾病﹑病蟲害等的物品。
指藥物引起的嚴重功能紊亂和器質損害的嚴重不良反應。除個別過敏體質外,藥物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久是重要因素。如過量過久用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對第八對顱神經有明顯毒性,可致耳鳴、眩暈、耳聾。氯霉素、合霉素和多數抗癌藥物對造血系統有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出現白細胞、血繡減少等。
1.指藥物的性質與功能。
1.見"藥煙"。
忠告的話,謂對人有益,有如藥可治病進此藥言|就該把藥言規諫他才是,怎么反助紂為虐起來?
1.中藥方劑中附加的藥味,能調節藥性,增強藥效。
1.指農歷立冬后小雪前所下的雨。
1.用藥玉制成的酒杯。石料經藥物煮煉后,色澤光潤,稱藥玉,猶今之料玉。
1.由藥物引起的皮疹。長期大量地使用某種藥物,或患者對某種藥品過敏,都會引起藥疹。
1.亦作"要末"。
2.連詞﹐表示兩種意愿的選擇關系。
險而扼要的關口在古代,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隘。
1.要旨;根本。
1.大體總是;總歸。
1.見"一坐盡驚"。
1.謂滿座皆驚服。
1.猶言一舉一動。
1.猶一疊。柞,約為拇指和食指伸開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