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快心,滿足。
1.出自《戰國策·燕策二》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
2.出自《論衡·藝增》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
3.出自《春蕪記·宸游》寡人聞大夫之言,不覺情愜於中。
4.出自《桃花扇·選優》別樣腳色都還將就得過,只有生、旦、小丑不愜朕意。
5.出自《文選?陸機〈文賦〉》故夫夸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
6.出自《和夢游春詩一百韻》恍若有所遇,似愜平生欲。
2.
恰當;合適。
1.出自《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臣知不愜,物誰謂宜。
2.出自《晉書·李重傳論》李重言因革之利,駁田產之制,詞愜事當。
3.出自《請御注道德經及疏施行狀》詞約而理豐,文省而事愜。
4.出自《史記辨惑七》不惟文勢重迭,意亦不愜也。
3.
心服。參見“愜服”。
1.出自《廣韻·入帖》愜,心伏也。
4.
通“陿”。參見“愜愜”。
1.出自《文選·潘岳〈馬汧督誄〉》愜愜窮城,氣若無假。
2.出自《奉政大夫元和金君墓志銘》南八當筵空斷指,愜愜窮城翳翳壘。
1.形容浪濤洶涌沖擊,氣勢浩大。
1.方言。謂相戀男女相挽或相隨而行。
1.乘人之危,施以要脅。
1.輕拍愛憐。
1.謂負責,擔保。
1.唐代《霓裳舞曲》中段始有拍,稱拍序。
1.方言。演出。
1.物理學名詞。指人耳所感覺到的由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聲波所合成的強弱相間的聲音。
1.伸展肢體拍打。
2.古代武術雜技的一種。
1.鼓掌,拍手。
2.兩人各出一手相拍。表示謹守諾言。
1.攝影,照相。
1.紙的一邊抹膠粘住,便于一頁一頁撕下來的本子。拍,借用英語pad的音。
1.極言憤怒或發怒。
1.音樂中劃分小節時值的單位。用以表現樂曲的節奏和強弱。
2.用以拍物的器具。
1.實足。
1.方言。扯淡。
1.俳優的頭目。
1.俳優倡伎。
2.雜戲樂舞。
1.戲謔調笑。
1.俳優。亦指俳優之子。
1.駢體賦,為六朝時通行的一種賦體,講究駢偶聲律,字句工巧,實際上是押韻的駢體文,如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等。
1.古代散樂的一種,又名侏儒導,由舞人邊舞邊歌。古辭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僅存《南齊書.樂志》所錄的部分摘句。參閱《樂府詩集.舞曲歌辭.散樂》。
1.詼諧;戲謔。
1.徘徊。
1.徘徊。
1.對偶駢儷。
1.對偶駢儷。
1.指詩文浮薄纖巧。
1.戲笑嘲謔的言辭。
1.駢體文。
2.即俳諧體。
1.即俳諧文。
1.雜戲歌舞。
1.謔笑嬉戲。
1.戲笑。
1.舊時詩文中內容詼諧的游戲之作稱俳諧體。
1.內容詼諧﹑用以諷喻嘲謔的文字。《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誹諧文》多種。
1.詼諧戲謔。
古代演雜耍滑稽戲的藝人相聲的歷史,要從古時候的俳優講起。
1.戲笑嘲謔的言辭。
2.講究對偶的駢體文字。
來回地走他一個人在小路上徘徊了很久。
1.玫瑰花的別稱。
1.菊花的一種。淡白,瓣黃,心色帶微綠。初開時,先于一邊吐瓣三﹑四片,開至旬日,方及周遍,花頭乃團圓,故名。參閱《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一》。
1.裝有機關可以轉動的車。
1.回旋往返。
1.盤旋飛翔。
1.猶排妔。
1.依等第班次等排列。
2.排隊,排成隊列。
亦稱排字”。將原稿的文字、線條、表格等排組成印刷版面的工藝過程。原為手工操作,后逐步發展用機械鑄排、照相排版、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全自動照相排版系統等。
1.準備;安排。
1.安排;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