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蹻”。
2.
舉足;抬腿。
1.出自《廣韻·平宵》蹺,揭足。
2.出自《溫公續(xù)詩話》丁相謂善為詩……少時好蹴踘,長韻其二聯(lián)云:“鷹鶻騰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shù)步,蹺后立多時。”
3.出自《村里迓古·仕女圓社氣毬雙關》套曲那姐姐見球來忙把腳兒蹻。
4.出自《韋護》吃完了晚餐,韋護把腳伸起,蹺到鄰座的一張凳上去。
3.
邁步;跨步。
1.出自《銅墻鐵壁》把信揣到兜里,蹺開長腿就走了。
2.出自《見面》說著,緊蹺幾步,踏上車子。
4.
踮起腳后跟。
1.出自《銅墻鐵壁》后邊的蹺起腳尖,伸長脖子往里頭瞅。
2.出自《三里灣·有沒有面》他先不向桌邊擠,蹺起腳來,把一個一個臉面都看遍,哪個也不是菊英。
5.
跛。
1.出自《奈何天·形變》一發(fā)奇怪,連腳也不蹺,背也不駝了。
2.出自《脫險雜記》這是韜奮,他一蹺一拐地努力走著。
6.
指腳。
1.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一·潮汐》日止於一潮,或半月東流,半月西流者,亦猶兩??之與兩手,遲速大小,所見之不同也。
7.
傳統(tǒng)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一種木制道具。高者三四尺,低者尺馀。
1.出自《冷眼觀》一只鼓不能敲兩家戲,未免左支右絀,鬧得連腳上假蹺都弄松下來。
2.出自《家》張碧秀滿頭珠翠,踩著蹺,穿一身繡花的粉紅緞子衫褲在臺上扭來扭去。
8.
指舉足高飛。相傳為道教所傳飛行之術。
1.出自《升天行》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
2.出自《抱樸子·雜應》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
3.出自《天臺山歌送沈歸愚夫子》氣蹻隱隱乘風行,仙源一別三千齡。
9.
扣除。參見“蹺減”。
1.出自《江城子·憶別》詞一貫一文蹺十貫,千不足,萬不足。
10.
用同“翹”。向上昂起。
1.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制臺〕說完,胡子一根根蹺了起來,坐著不言語。
2.出自《庚子風云》茶館里擺著七、八張方桌,桌面上的漆皮早掉了,就跟白楂木的一樣。桌子旁邊,橫七豎八地放了些瘸了腿、蹺了背的條凳。
11.
不踏實。參見“蹺然”。
1.出自《呂氏春秋·情欲》意氣易動,??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
12.
指死。
1.出自《牡丹亭·鬧殤》較不似老倉公多女好,撞不著賽盧醫(yī)他一病蹻。
13.
用同“橇”。參見“蹺車”。一種用于泥澤中乘馳的橇。
1.出自《海內十洲記·昆侖》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蹻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
14.
見“蹺怪”。奇怪,可疑。
1.出自《城南柳》好是蹺怪!俺這渾家見了這先生,就會說話了,又似認得他一般。
2.出自《桃花女》這命不死,有些蹺怪。必是有人破了我的法,要搶我的買賣。
15.
見“蹺蹊”。奇怪;可疑。
1.出自《朱子語類》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娘子與那后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
3.出自《邯鄲記·外補》稟老爺,蹻蹊了,原來老爺朦朧取旨,馳驛而回,被宇文老爺看破了奏上,圣旨寬恩免究。
4.出自《歧路燈》孝移見話頭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5.出自《山谷風煙》如今,沒有地主迫租追債,自盡了,定有蹺蹊。
16.
見“蹺蹊”。詭譎。
1.出自《朱子語類》如齊桓尚自白直,恁地假將去。至晉文公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論。
17.
見“蹺蹊”。離奇。
1.出自《甲辰秋答朱元晦書》曹孟德本領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敗相尋,更無著手處。
18.
中醫(yī)名詞。指捷舉手足。
1.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19.
中醫(yī)名詞。指蹺脈。中醫(yī)奇經八脈名。包括陽蹺,陰蹺。參見“蹺脈”。
1.出自《靈樞經·脈度》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效驗多狀
1.見"頃筐"。
1.亦作"頃匡"。
2.斜口的竹筐。
1.近來。
2.向來。
3.剛才。
1.百畝。形容面積大。
2.頃和畝。泛指土地面積。
3.丈量;用頃或畝計算。
1.頃畝。
1.近年。
2.往年。
1.不久以前;剛才。
1.頃刻;片刻。
1.片刻,一會兒。
1.近日。
2.昔日,往昔。
1.一段時間;一會兒。
2.昔時,以前。
1.猶近代。
1.泛指田畝數(shù)。
1.近年。
2.昔年。
1.真誠而盡情地交談。
1.側耳而聽。
1.傾斜而危險。
1.喘息的時間。形容時間短暫。
1.指戰(zhàn)國楚頃襄王。
1.一向;向來。
1.盡心;誠心誠意。
1.近月。
1.頃刻;短暫。
1.近來。
2.往昔。
3.不久,一會兒。
1.不久。
2.片刻,一會兒。
1.請客人安坐。
2.自請安息。
3.清代的問安禮節(jié)之一。男子打千﹐即右膝半跪﹐較隆重時雙膝跪下﹔女子雙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口稱"請某人安"。
4.問安。
1.請對方自便。
1.看望﹑問候病人。
2.謂替病人禱告以求病愈。
1.《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顏路父也。家貧﹐欲請孔子之車﹐賣以作槨。"后用為傷貧不遇之典。
1.請和﹐求和。
1.迎春的詩。
1.舊時民間的一種習俗﹐過春節(jié)后﹐宴請親友鄰居。
1.請求調換。
2.請求代替。
1.請求向鬼神禱告。
2.祈禱。
1.要求割地。
1.接受﹔承受。
1.猶請佃。
1.請求調動工作。
1.指古代官吏請求奏對。
1.剃頭的敬辭。
1.《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商臣﹞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后以"請蹯"指弒逆行為。
1.拍馬屁﹐討好。
1.見"請俸"。
1.亦作"請奉"。
2.薪俸。
3.指支取薪俸。
1.表示愿意順服。
1.祈求天神降福。
1.乞求。
1.請求休假或退休。
1.薪給﹔俸祿。
1.謂請求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