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殺害;殘害。
1.
亦作“牫”。
2.
殘害;殺害。
1.出自《書·盤庚中》汝共作我畜我,汝有戕則在乃心。
2.出自《國語·楚語下》昔齊騶馬??以胡公入于具水,邴歜、閻職戕懿公於囿竹。
3.出自《齊東野語·李全》本一家人,何為自相戕。
4.出自《宗儀·睦族》夫一身之化為十百也,何忍自相戕刺而不顧乎?
5.出自《雙珠記·獄中冤恨》夫婦飄零誠可愍,不期此處同戕命。
3.
毀壞;損傷。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梁。
2.出自《國語·晉語一》今晉國之方,偏侯也……可以小戕,而不能喪國。當之者戕焉,于晉何害?
3.出自《己未出都口占》此去愿戕千里足,再來不值半分錢。
4.
古稱他國之臣殺本國君主。
1.出自《左傳·宣公十八年》凡自內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
5.
暴。參見“戕風”。
1.出自《文選·木華〈海賦〉》決帆摧橦,戕風起惡。
2.出自《韓十八侍御見示因令屬和故足成六十二韻》戕風忽震蕩,驚浪迷津涘。
6.
見“戕囊”。紛亂貌。
1.出自《莊子·在宥》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
1.軍糧器械。
1.經營糧食批發業務的商行。
1.經管錢糧的小吏。
1.見"糧罌"。
1.糧食的運送。
2.指運糧的道路。
1.見"糧餉"。
舊時經營批發業務的糧店;存放糧食的貨棧。
1.軍糧和兵器。
1.糧食。
1.糧食輜重。
1.舊時稱當兵的人。
1.精細的米飯。
1.指精米。
1.干糧。
〈書〉指精美的飯食。
1.米與豆。
1.墚與塬的合稱。我國西北黃土地區經流水沖刷而形成的溝谷和嶺岡。
走路不穩一個~,險些跌倒。也作踉蹡。
1.跳踉,跳躍。
1.對雙方都有妨礙。
1.兩者一起失敗。
1.古代帝王朝會,官員依文武分成東西兩列,謂之兩班。亦借指文武官員。
1.兩樣;不同。
1.道家指陰﹑陽。
1.地球的東半球和西半球。從本初子午線向西,至西經180°為西半球;由本初子午線向東,至東經180°為東半球。
2.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1.甲榜和乙榜的合稱。亦指進士。
1.即進士。科舉時代,謂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進士名列兩榜,故稱。
1.同"兩旁"。
1.《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的合稱。"文化大革命"中"兩報一刊"經常聯合發表社論或文章,故稱。
1.即復本位制。同時以金銀兩種金屬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金銀兩種鑄幣均為本位幣,都可自由鑄造,并均為無限法償。兩幣按國家規定比價流通。十六至十八世紀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曾廣泛采用。
形容動搖不定,缺乏堅定的立場和主張。
1.兩旁;兩側。
買貨時貨價與所付貨款相當或交換貨物時價值相當,彼此不用找補。
1.古代樂隊中坐部樂和立部樂的合稱。兩部俱備的音樂表示隆重盛大。
2.今指不同的兩個聲部﹐多用于合唱中。
1.鳴叫著的青蛙。
1.封建時代某些官員在初一﹑十五兩日朝參,稱為"兩參"。
1.古代四匹馬拉車,在外側的兩匹馬稱"兩驂"。
1.兩邊;兩旁。
1.兩者混和在一起。
1.指前后兩個君主統治的兩代王朝。
2.指兩個國家。
1.見"兩陣"。
1.兩天所行的路程。
1.舊指軍裝。
1.指楚地。
1.東川和西川的合稱。唐肅宗至德二年,劍南道置東川﹑西川兩節度使,因有兩川之稱。
1.訴訟雙方的話。
2.不一致的話,不相同的話。
1.多次;好幾次。
1.兩者并大。
1."旦復旦兮"的簡言。謂既夜而復明。語出古歌《卿云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1.亦作"兩襠"。亦稱"兩當衫"。即半臂。古時短袖衣,形似今之背心。
2.兩者相當。
3.兩者一起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