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謙虛;謙讓。
1.出自《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2.出自《苦寒》詩太昊弛維綱,畏避但守謙。
3.出自《死水微瀾》她略謙了兩句。
2.
減損;不足。
1.出自《逸周書·武稱》既勝人舉旗以號令,命吏禁掠,無取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民服如化,武之撫也。
2.出自《后漢書·輿服志上》轓長六尺,下屈廣八寸,上業廣尺二寸,九文,十二初,后謙一寸,若月初生,示不敢自滿也。
3.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坤上。
1.出自《易·謙》《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2.出自《左傳·昭公五年》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以示卜楚丘。
4.
通“嫌”。嫌疑。
1.出自《荀子·仲尼》貴而不為夸,信而不處謙。
2.出自《漢書·韋玄成傳》弘懷謙,不去官。
5.
通“兼”。并。
1.出自《墨子·明鬼下》此二子者,訟三年而獄不斷。齊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恐失有罪。
1.猶盛年。
1.謂極興盛。
1.非凡的寵幸。
1.廣泛傳播。
1.詩人的膽識。
1.作詩的規律﹑主張和方法。
2.謂作詩之事。
1.作詩的對手。
1.指唱和的詩。
1.詩中蘊含的真諦。
1.亦作"詩癲"。
2.謂讀詩和作詩到如醉如癡的程度。
1.見"詩顛"。
1.詩的格調。
1.詩的創作方法和規律。
1.猶詩囚。喻指苦吟的詩人。
1.供人賦詩吟詠的游船。
1.詩歌的風格和形式。亦指一定歷史時期中﹐詩歌創作的傾向。
1.指唐代詩人王維。
2.指清代詩人袁枚。
3.指清代詩人吳嵩梁。
1.指詩人的心胸。
1.謂以手承接﹑抱持。《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孔穎達疏﹕"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后因以指生子。
1.詩和賦。
2.指雅樂。
1.喻指作詩無自己的新意﹐只會套襲前人詩作的人。
1.亦作"詩藳"。
2.詩的稿子﹔詩作。
3.詩集的專稱。如宋陸游《劍南詩稿》﹔清魏源《清夜齋詩稿》。
1.見"詩稿"。
文學的一大樣式。運用有一定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感情充沛,想像豐富,語言凝練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內容性質,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組合有無格律,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按押韻與否,又可分為有韻詩和無韻詩。
1.詩的格式﹑體例。
2.詩的風格﹑格調。
1.詩人所乘的船。
1.即詩匠。
1.對詩人的尊稱。
1.作詩的功力。
1.詩的風骨。
1.古代專事采集詩歌和民風的樂官。
1.詩的指歸﹑旨趣。
1.詩人的鬼魂。
1.詩的國家﹔詩的境域。
1.置于封套中的詩稿。
1.詩文手跡。
1.寫詩之筆。
1.詩人中出類拔萃者。
1.帶有詩意的景象。
1.指贈答唱和的詩。
1.喻作詩能手。
2.用詩句為謎面的謎語。因虎難射中﹐形容謎的難猜﹐故名。
1.喻指作詩的激情。
①中國古代評論詩歌、詩人、詩派,記錄詩人議論、事跡的著作。寫作詩話之風,始于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盛行于宋代。明、清兩代作者也很多。《歷代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輯集了歷代重要詩話著作。②中國古代的一種說唱藝術。有說有唱,韻文、散文并用,韻文大都為淺近通俗的七言詩贊。現存最早的作品是宋元時期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1.作詩懷念。
2.詩人的胸懷。
3.謂祝壽。
1.猶詩社。
1.詩人的精神。
2.詩人的亡魂。
1.因作詩而遭到的災禍。
1.輯集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詩而成的書。
南宋朱熹撰。二十卷。對《詩經》的含義作了重新解釋,打破了《詩序》原有的權威地位。但書中仍有一些錯誤論點,尤其是將愛情詩說成淫詩,更暴露了作者的道學觀點。
1.集古人的詩句做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