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哪里、怎么、難道”。
2.
名詞
(Qǐ)姓。
3.
〈古〉又同“愷”(kǎi)、“凱”(kǎi)。
1.
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難道。
1.出自《詩·王風·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2.出自《五經辨惑》自傳考之,稱國者未必無道,稱臣者豈皆有道?參差不齊,自相為戾者多矣。
3.出自《吶喊·狂人日記》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
2.
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何況。
1.出自《漢書·賈誼傳》偭??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
2.出自《上書讓費亭侯》臣自三省:先臣雖有扶輦微勞,不應受爵,豈逮臣三葉。
3.
其。表示祈使。
1.出自《禮記·曾子問》召公言於周公,周公曰:“豈不可。”
2.出自《國語·吳語》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大王豈辱裁之。
3.出自《漢書·丙吉傳》愿將軍詳大議,參以蓍龜,豈宜褒顯。
4.出自《讀書雜志·漢書十二》余謂豈猶其也。言武帝曾孫病己有美材如此,其宜褒顯也。
4.
其。表示估計、推測。相當于也許、莫非。
1.出自《莊子·外物》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出自《云麓漫鈔》漢高祖謂王濞曰:“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豈汝耶?”圣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題〈外套〉》此素園病重時特裝相贈者,豈自以為將去世耶,悲夫!
5.
猶覬。希冀。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追悔過之無及兮,豈盡忠而有功。
2.出自《文選·曹植〈朔風詩〉》君不垂眷,豈云其誠。
6.
何必。
1.出自《敘懷》志合豈兄弟,道行無賤貧。
2.出自《早雁》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1.猶屈尊。
1.放下高貴身份的架子。
1.貶降名號。
1.煎茶時用以簇火的銅火箸。
1.投降歸附者。
1.下凡。
1.下嫁。
1.傳說周武王伐紂﹐渡孟津﹐有火覆蓋武王帷幕﹐變為神鳥赤烏飛去◇遂以"降火"作為預兆王朝興盛的典故。
1.謂扶乩時神靈降下旨意。
1.舊時求神問卜的一種巫術。施術者扶箕在碎米﹑沙盤或紙上畫寫成文字﹐以示神靈降旨﹐謂之"降箕"﹐又稱降筆。
1.降落而聚集。
1.降集。
1.下跪。
降低原來的定價滯銷貨物~處理。
1.謂帝王臨幸。
1.降格﹐降臨。
1.下視。
1.賜福。
1.尊貴者屈尊赴宴。
1.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地進諫。
1.猶俯察。
1.煙火盛貌。
1.亦作"降階"。
2.降低級別﹐降低官位。
3.古代賓主相見﹐以西為尊。主人迎客在東階﹐客人登從西階。客如表示謙遜﹐則登主人之階﹐稱為"降階"﹐也稱降等。
4.走下臺階﹐以示恭敬。
1.謂降色下座相接﹐以示禮遇。
1.謂降低志節。
①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數目減少,分子量降低。②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較小的分子。
1.生下良馬。
1.貶謫遷居。亦謂天子之子出為諸侯。
1.敬詞。猶眷顧。
1.投降的人。
1.猶降服。
2.降書。
1.賜福。
1.禮節低于常規定例。
2.跪拜之禮。
1.猶降臨。
2.降而至于﹐由……以來。
1.戰國時﹐趙將廉頗居功自大﹐上卿藺相如以國家為重﹐再三退避﹐不與之爭列。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用以為典。
1.使神靈下降﹐召神。
1.古代服飾及旗幟上所繡繪的下降之龍的圖案。
1.降伏毒龍的佛缽。《佛本行集經.迦葉三兄弟品》﹕"如來化迦葉三兄弟﹐至優婁頻螺村﹐求一止息處﹐彼有一草堂﹐迦葉一弟子病下痢﹐穢草堂﹐故以恨擯出之﹐死為毒龍﹐在此草堂害人畜﹐迦葉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來住堂內﹐寂然入禪室。爾時﹐毒龍吐火焰逼如來﹐如來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熾燃﹐如大火聚。時毒龍見如來所坐處獨寂然無火﹐自至佛所﹐踴身入佛缽中。"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涉公者﹐西域人也……以符堅建元十二年至長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龍。每旱﹐堅常請之咒龍﹐俄而龍下缽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中觀之﹐咸嘆其異。"后遂以"降龍缽"泛指僧道的缽盂。
1.使龍虎降服馴順。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龍伏虎的故事。《后漢書.方術傳下.徐登》"又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李賢注引《抱樸子》﹕"道士趙炳﹐以氣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又引《異苑》﹕"趙侯以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龍伏虎"比喻戰勝重大困難。
1.星次名。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戌﹐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奎﹑婁兩宿。
1.俘虜。
1.古代稱太子﹑后妃下車為"降輅"。
1.降輅。路﹐通"輅"。
落下;下降著落飛機~在跑道上。
1.唐宋任免將相﹐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宣告于朝廷﹐謂之"降麻"。也稱宣麻。
1.唐宋兩代宣讀詔書的官員。
1.減等赦免其罪。
1.屈尊光臨。
1.指俘虜。
1.貶降名號。謂用謙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