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舍去,扔掉。
2.
名詞
(Qì)姓。
1.
亦作“棄”。
2.
指厭棄;唾棄;嫌棄。
1.出自《書·西伯戡黎》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
2.出自《孔子家語·刑政》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
3.出自《雙鸚志》洎使得罪竄逐,嫗以賤不見殺,放從于良,將求其匹,人則棄其老也。
3.
廢,廢除。
1.出自《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3.出自《請除濫刑疏》棄無用之費,捐不急之官……此救弊之術也。
4.出自《明良論》刪棄文法,捐除科條,裁損吏議。
4.
忘記。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
2.出自《答顏延年》詩結游略年義,篤顧棄浮沈。寒榮共偃曝,春醞時獻斟。
3.出自《災異陳十失劾奏魏忠賢客氏疏》濫功而誤國喪師者蒙蔭,棄勞而血守孤城者薄酬,賞罰未章,士多隳志,此二失也。
5.
違背。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棄君之命,不信。
2.出自《韓非子·解老》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
6.
指背叛。
1.出自《水經注·清水》﹝曹操﹞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守之。兗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
7.
離開。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二》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陳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2.出自《漢書·霍去病傳》﹝霍去病﹞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3.出自《七哀詩》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4.出自《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5.出自《紅樓夢》且說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時,便有榮府打發轎子,并拉行李車輛伺候。
8.
人名。即后稷。
1.出自《書·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
2.出自《論衡·初稟》棄事堯為司馬,居稷官,故為后稷。
9.
曠,耗費。參見“棄日”。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覽聽余閑,無事棄日。”
2.出自《北史·甄琛傳》﹝琛﹞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棋棄日,至乃通夜不止。
3.出自《〈玉臺新詠〉序》孌彼諸姬,聊同棄日。
10.
拋棄。
1.出自《書·大誥》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棄基。”
2.出自《韓非子·難勢》夫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
3.出自《秋懷》詩敗虞千金棄,得比寸草榮。
4.出自《題西山紅葉》詩伸手摘紅葉,我取紅透底。淺紅與灰紅,棄之我不取。
11.
“棄”的古字。拋棄。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勞師于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
2.出自《圉人傳》汧侯有馬,悍戾不可乘服,以為無用,將棄之野。
1.指船。鹢,一種像鷺鶿的水鳥,能高飛。古代常畫鹢鳥于船首以期迅捷,故以"羽鹢"為船的代稱。
1.見"羽翼已成"。
1.喻力量已經具備。
1.池潭名。傳說鯀死后化黃熊處。
1.古代祭祀或宴饗時舞者所持的舞具和樂器。羽,指雉羽。鑰,一種編組多管樂器。
1.翟羽所制的舞具。
1.指禁軍儀仗。
1.以翠羽為飾之帳。
1.即羽觴。
1.以鳥羽為飾的旌旗之屬。
1.指緊急奏章。
1.指鳥類。
1.指箭。
1.見"羽畎"。
1.雨色云氣。
1.指男女情愛之事。
1.言陰雨時天色昏暗。
1.防雨的設備。
1.門窗上端遮雨的遮檐。
1.謂離散。
1.婦女發髻散亂貌。
1.司雨之神。
1.藕的別稱。
1.雨中的漁船。
1.謂風雨交相摧折。
1.謂不好的天氣把人折磨。
1.佛教傳說中的池名。為五百雁王所治之地。
1.煙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悵哀愁。
1.比喻眾多的人或事物聚集一處。
1.指風雨的侵害。
冷暖空氣交會時,鋒面上產生大范圍的雨區,在地圖上表現為大致呈東西方向的帶狀,稱為雨帶”。隨冷暖空氣中較強一方的移動而推移。
1.形成雨的小水滴。
1.遮雨的竹席。
1.雨帽﹐雨笠。
1.指冰雹。
2.指雪花。
1.猶言雨簾云棟。
1.謂雨水過多。
1.比喻男女恩情斷絕。
1.形容人性情急暴﹐喜怒無常。
1.遮雨的大布。
1.比喻變化無常。
1.舊稱雨傘。
2.喻指荷葉。
1.謂花草樹木在煙雨中顯得肥腴潤澤。
1.謂趁雨時耕耘。
1.雨師。行雨之神。
1.指布谷鳥。
1.司雨之神。
1.雨天戴的帽子。
(victorhugo,1802-1885)法國作家。年輕時同情保皇黨,后受進步思想影響成為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路易·波拿巴政變后,被迫離開法國。1870年回國。寫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九三年》以及劇本《歐那尼》等。
1.顏色名。像雨后初晴時的天色。
2.比喻情況由壞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