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擈”。
2.
擊;打。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蔭不祥之木,為雷電所撲。
2.出自《履園叢話·雜記上·茂林》一夕,有苗千余人來撲官軍。
3.出自《“鍛煉鍛煉”》當小腿疼一進來撲楊小四,王聚海一邊攔著她,一邊暗自埋怨楊小四。
3.
指撲滅。
1.出自《〈奉天錄〉序》洪流壞堤,猶可塞也;烈火燎原,猶可撲也。
4.
拍打;拍擊。
1.出自《題四時宮人圖》詩一女淺步腰半駝,小扇輕撲花間蛾。
2.出自《西游記》撲著手呵呵大笑。
3.出自《新兒女英雄續傳》空中,一只野鴨伸長了脖子,怪笑著,撲動翅膀飛過。
5.
拂拭;輕輕地擦。
1.出自《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詩石苔凌幾杖,空翠撲肌膚。
2.出自《將赴洋州書東谷舊隱》詩縱橫列蟲網,不免自掃撲。
3.出自《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囊癢》麻黃根: 同牡蠣乾姜撲。又同硫黃末撲之。
6.
指拂拭的用具。
1.出自《救風塵》那好人家將粉撲兒淺淡勻。
7.
摔;擲。
1.出自《三國志·魏志·夏侯淳傳》“傷左目”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每照鏡恚怒,輒撲鏡于地。
2.出自《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二年》老幼孕病,悉驅去殺之,嬰兒或撲于階,或擊于柱,流血成渠,號哭震天。
3.出自《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到提著兩只腳,向石塊上只一撲,可憐掌上明珠,撲做一團肉醬。
8.
向前猛沖;全身伏向。
1.出自《永貞行》怪鳥鳴喚令人憎,蠱蟲群飛夜撲燈。
2.出自《水滸傳》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
3.出自《訪問廣島》鹿像熟人一樣親切地撲到我的身上來。
9.
謂趴,伏。
1.出自如:撲在地上打槍。
10.
謂全心寄托。
1.出自《金瓶梅詞話》我也不要他,一心撲在你身上,隨你把我安插在那里就是了。
2.出自又如:他一心撲在事業上。
11.
相撲。
1.出自《水滸傳》此時宿露盡收,旭日初起,部署拿著竹批,兩邊分付已了,叫聲:“看撲!”
2.出自《水滸傳》這一撲,名喚做鵓鴿旋,數萬的香官看了,齊聲喝采!
12.
傾覆;倒下。
1.出自《納涼聯句》危檐不敢憑,朽機懼傾撲。
2.出自《牡丹亭·旅寄》卻怎生凍折了擎天柱,撲倒了紫金梁?
3.出自《移行,包氏父子五》他撲下去跪在校長跟前。
13.
指氣味聲色之類直逼(人的感官)。
1.出自《牡丹》詩壓枝金蕊香如撲,逐朵檀心巧勝裁。
2.出自《賣柑者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
3.出自《昆侖行》詩歌聲由上而下,直撲我們的心窩。
14.
滿;遍。參見“撲地”。
1.出自《賀新郎》詞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
15.
棰杖。
1.出自《示從子河南尉班》詩永泰中,余任洛陽丞,以撲抶軍騎。
16.
古代一種制茶的工具。
1.出自《茶經·具》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17.
圍棋術語。投。
1.出自《圍棋義例·詮釋》撲,投也,以我子投彼穴中,使其急救曰撲,所以促其著也。
18.
古代博戲名。盛行于宋元民間,以錢為博具,擲地視字幕決勝敗。
1.出自《東京夢華錄·池苑內縱人關撲游戲》有以一笏撲三十笏者,以至車馬、地宅、歌姬、舞女,皆約以價而撲之。
2.出自《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這郭大郎因在東京不如意,曾撲了潘八娘子釵子。
19.
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參見“撲買”、“撲酒”。
1.出自《宋史·食貨志下七》同安郡王楊存中罷殿帥,復以私撲酒坊九上之,歲通收息六十萬緡有奇。
20.
象聲詞。參見“撲哧”、“撲通”。
1.出自《金瓶梅詞話》那陳經濟忍不住,撲吃的笑了。
2.出自《紅樓夢》紅玉聽了,撲哧一笑。
3.出自《老殘游記》大家聽了這話,都不禁發了一笑,連翠環也撫著臉撲嗤的笑了一聲。
4.出自《流離》蘆葦中還有許多野鴨,船到了他們棲息的地方,總是撲蚩的飛去。
5.出自《那五》老頭繃著繃著,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6.出自《青衫淚》今日撲通的瓶墜井,支楞的琴斷弦。
7.出自《警世通言·樂小舍??生覓偶》樂和……撲??的向水一跳,也隨波而滾。
8.出自《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剛剛上吊,撲通的跌下地來。
9.出自《實干家潘永福》潘永福同志忘了肚子餓,也顧不上脫衣服,撲通跳下水,向著船游去。
21.
見“撲曲”。蠶箔。即曲簿。參見“曲簿”。
1.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具撲曲筥筐,后妃齋戒,東鄉親桑。
22.
見“撲唐唐”。泥濘貌。
1.出自《升仙夢》昏鄧鄧塵似篩,撲唐唐泥又滑。
1.亦作"污澤"。
2.積水的洼地。
3.水鳥名。即鵜鶘。
1.與賊合污。指附賊。
1.亦作"污真"。
2.玷污本性。
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污吾世。"后因謂子孫玷污家世名聲者為"污種"。
1.見"污潴"。
①混濁;不干凈污濁的死水|室內空氣污濁。②卑劣鄙陋言行污濁|污濁的社會環境。③指腐朽沒落的東西清除吸毒、嫖娼、賭博等一切污濁!
1.亦作"污漬"。
2.猶污跡。
1.亦作"污樽"。
2.古代掘地為坑當酒尊。
1.謂掘地為坑當酒尊,以手捧酒而飲。
1.見"污尊"。
1.見"污尊抔飲"。
1.塢壁。鄔,通"塢"。
1.源于古代突厥語ulaq。驛馬。
1.悲泣。
1.猶嗚咂。
1.悲嘆。
1.見"嗚呼"。
①嘆詞。表示嘆息嗚呼哀哉。②舊時祭文中常用嗚呼”,因以借指死亡一命嗚呼。
1.亦作"嗚呼哀哉"。
2.表示悲痛之辭。常用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3.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詼諧或諷刺意。
1.嘆詞。表示慨嘆。
1.象聲詞。多形容喧嚷聲。
2.形容聽不明白的話語。
1.象聲詞。多形容亂嚷嚷聲。
1.形容說話含糊不清。
1.形容含糊的話語聲。
1.漲水聲。
1.歌詠聲;吟詠聲。
2.象聲詞。多形容低沉的聲響。
1.哭聲。
1.悲泣聲。
2.象聲詞。
1.象聲詞。鳥叫聲。
1.低聲哭泣。亦指悲泣聲。
2.形容低沉凄切的聲音。
①極力壓抑地低聲哭泣嗚咽流涕,不能自止。②形容流水聲流水嗚咽。
1.猶嗚咽。低聲哭泣。
1.象聲詞。
1.見"嗚唈"。
1.亦作"嗚邑"。亦作"嗚悒"。
2.因悲哀﹑憤懣而抑郁氣塞。
3.形容聲音低沉凄切。
1.見"嗚唈"。
1.親吻。
1.吹角聲。
1.涂墻的工具。參見"杅刀"。
1.見"杇墁"。
1.亦作"杇槾"。亦作"杇鏝"。
2.涂飾;粉刷。
1.見"杇墁"。
1.泥水匠。
1.巫婆。
1.巫師道士作法時的一種步法。
1.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
1.春秋齊襄公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嫁,留家主祠,叫做巫兒。
2.泛指巫覡。
1.指歌舞作樂的風俗。巫覡以歌舞事神,故稱。
2.巫覡降神的風尚。
1.巫山峰巒。
2.即巫山。為男女幽會之處。
1.古代稱巫師使用邪術加害于人為巫蠱。
2.指巫蠱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