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周朝國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來遷到新蔡一帶。
2.
名詞
姓。
3.
名詞
〈書〉占卜用的大龜。
1.
野草。參見“蔡莽”。
1.出自《楚辭·王褒〈九懷·尊嘉〉》水躍兮余旌,繼以兮微蔡。
2.
占卜用的大龜。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且致大蔡焉。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元龜為蔡,非四民所得居,有者,入大卜受直。
3.出自《秋雨聯句》筮命或馮蓍,卜晴將問蔡。
4.出自《冷眼觀》月先生將我們錢大人比著金錢豹還好,倘是比了一只老蔡,將來我們有了疑問,還要求他占驗哩!
3.
猶衰。
1.出自《尚書大傳》秋伯之樂舞蔡倜,其歌聲比小謠,名曰“苓落”。
4.
周時諸侯國名。周武王弟叔度始封于蔡,后因反叛,被流放而死。周成王復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時,因故多次遷移。平侯遷新蔡(今屬河南),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臺),稱為下蔡。公元前447年為楚所滅。見《史記·管蔡世家》。
1.出自《莊子?山木》孔子圍於陳、蔡之間。
5.
古州名。隋大業二年置。治所在上蔡。屬今河南省汝南縣。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五·汝寧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五?汝寧府》汝寧府,春秋時為沈、蔡二國地……(后周)又改溱州,復改曰蔡州,而汝南郡如故。隋初廢郡仍曰蔡州,復改為汝南郡……(唐)寶應初又改蔡州,宋仍曰蔡州,金因之,元仍為蔡州,至元三十年升汝寧府。
6.
山名。一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東南。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
1.出自《書?禹貢》蔡、蒙旅平。
7.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蔡氏,(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 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1.謂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亦孔之固。"鄭玄箋"保﹐安。爾﹐女也。女﹐王也。"后引申指皇統﹑國祚。《史記.周本紀》"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張守節正義"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宮室﹐退除殷紂之惡。"《宋書.武帝紀中》"我世祖所以撫歸運而順人事﹐乘利見而定天保者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嗟天保之未定﹐見殷憂之方始。"一說保﹐保斗﹐為古代車蓋中心軸端部件。天保﹐借指天之中樞北極星﹐引申指人世政治中心﹐如京邑﹑國都。參閱陸宗達《訓詁簡論》。
1.《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連用九"如"字﹐祝頌福壽綿長◇遂以"天保九如"為祝壽頌詞。
1.《史記.吳王濞列傳》"蓋聞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后因以"天報"謂上天對人為善作惡的不同報應。
1.謂天子宴飲所用之杯。
1.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災難﹑重大的事變或強烈的聲響。
1.同"天崩地坼"。
1.同"天崩地坼"。
1.同"天崩地坼"。
1.同"天崩地坼"。
1.同"天崩地坼"。
1.書寫的一種筆法。
1.領頭,帶頭。
1.亦作"挑穵"。
2.挖掘。
1.摳挖。
1.調戲。
1.明中葉的一種婦女發式。
1.見"挑釁"。
蓄意挑起爭端制止戰爭挑釁。
1.從若干人或事物中找出適合要求的。
1.逗引,調笑。
1.舊時以剔除牙蟲治病為名的騙術。
1.搖動嘴唇。謂吵嘴,爭吵。
1.見"挑挖"。
1.挖去眼睛。
1.撮藥,買藥。中藥每味所撮甚微,因亦以"挑藥"喻稀少,猶言一點點。多以謂錢少。
1.挑逗,逗引。
1.攪動。
1.激使敵方出戰。
2.謂首開釁端。
3.鼓動對方與自己競賽。
1.挑逗勾引。
1.用針編織。
2.在布上按經緯的網目用針線織出各種花紋圖案。
1.見"挑剔"。
1.挑挖治病。
2.指針灸方法之一。即用針將穴位或體表反應點的表皮刺破以治病。
1.調轉。
1.挑撥。
1.挑夫。
2.擔子。
1.從措辭用字上找小毛病。
1.挑揀食物。
1.書法的一種筆法。字中有敧斜筆劃者用挑使之平衡相稱。
1.指祭祀祖先的祠堂。
1.指遷藏遠祖神主。
1.遠祖廟。
1.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的神主遷入遠祖之廟。
1.世代相承的統緒。謂傳宗接代,使對祖先的祭祀綿延不絕。
1.猶祧緒。指子孫傳宗接代。
1.遠祖廟的神主。
1.分條查考。
2.一種狹長的幾桌,一般比桌子高。又叫條幾。
1.分條陳明。
1.見"條鞭法"。
1.即一條鞭法。明中葉以后的賦役制度,清代因之。
2.即一條鞭法。實行一條鞭法后所歸并的各項賦役的總稱。亦省稱"條鞭"。
1.亦作"條辯"。
2.逐條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