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
2.
名詞
作風或風度。
3.
形容詞
〈方〉有派頭;有風度。
4.
量詞
用于派別。
5.
名詞
江河的支流,泛指分支。
6.
動詞
分派;派遣;委派。
7.
動詞
攤派,把錢款、任務等分派給有關人員、單位、地區(qū)承擔。
8.
動詞
指摘別人過失。
9.
名詞
一種西式點心,用水果或肉做餡的餡餅。[英pie]
10.
量詞
前邊限用“一”字,用于景色、氣象、語言等。
1.
亦作“沠”。
2.
水分道而流;使水分道而流。參見“派別”。
1.出自《新唐書·姜師度傳》又派洛灌朝邑、河西二縣,閼河以灌通靈陂,收棄地二千頃為上田,置十余屯。
2.出自《時論·塞垣》今廣信之西有鮑河,中山之北有唐河,盡可開決水勢,修利陂塘,或導自長河之下,金山之北,派于廣信、安肅,達于保塞。
3.出自《游龍祠》詩枝流潛行大地底,派作八道如霆奔。
3.
政治立場、學術主張、創(chuàng)作方法或作風、習氣等相同的人形成的小團體或派別。
1.出自《文心雕龍·詮賦》賦自詩出,分歧異派。
2.出自《解三酲·寄心舟上人》曲禪門衣缽詩家派,廬岳去杼山來。
3.出自《澹定集·答吳泰昌問》我不會狂妄到以我那么淺薄的作品,這么一點點成就,就大言不慚地承認有了一個什么派。
4.
宗族的分支。
1.出自《北史·魏諸宗室傳論》上谷公等分枝若木,疏派天潢。
2.出自《依韻和希深游大字院》夫君康樂裔,顧我子真派。
5.
派遣;委派。
1.出自《兒女英雄傳》如今把他留下,就該派戴勤去也使得。
2.出自《四世同堂》日本人答應了保護他,在醫(yī)院病房的門口和他的住宅的外面都派了憲兵站崗。
3.出自《上海的早晨》市委組織部找她談話,要派她到滬江紗廠擔任公方代表。
6.
區(qū)分;分。
1.出自《古尊宿語錄·明覺禪師》凡圣岐分,悟迷派列。
2.出自《紅樓夢》余者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臺底下。
3.出自《花城》爹娘要是不生我,哥哥們就用不到多派出一分財產來了。
7.
分配,分攤。
1.出自《儒林外史》你們各家照分子派,這事情就舞起來了。
2.出自《必須注意經(jīng)濟工作》命令主義地推銷公債,不管群眾了解不了解,買不買得這樣多,只是蠻橫地要照自己的數(shù)目字去派。
3.出自《李有才板話》這些人的名字除了閭長派差派款在條子上開一下以外,別的人很少留意。
8.
指摘。
1.出自《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jié)》人臣已去,為甚還派他這樣名色。
2.出自《紅樓夢》你倒來替人派我的不是!
3.出自《春》大家都這樣講,這樣做,要是你一個人偏偏標新立異,人家就要派你不是了。
9.
氣派;風度。
1.出自《四世同堂》不過,祁先生的辦法也有來歷!英國人都是那么死板板!他是英國派兒,所以才進了英國府!
2.出自《花城》何爺,別瞧您這個泥瓦匠不濟,名兒起得可真夠派的。
10.
估計,猜想。
1.出自《金小姐與雪姑娘》你還肯來看我?我派你一定不睬我了呢!
11.
量詞。猶片、陣。用于景色,氣象,聲音,言語等。參見“一派”。
1.出自《協(xié)作》徐明一聽慶山這派話,那臉色越發(fā)紅了。
12.
江河的支流。
1.出自《頭陀寺碑文》淳源上派,澆風下黷。
2.出自《宿江叟島居》詩數(shù)派分潮去,千檣聚月來。
3.出自《玉津園》詩碧水東流還舊派,紫壇南峙表連岡。
13.
泛指江河的流水。
1.出自《臨丹賦》覽丹源之冽泉,眷縣流之清派。
2.出自《發(fā)蕙風館遇陰不見九華山有作》詩山青水碧千萬丈,奇峰急派何縱橫。
3.出自《病暑賦》披閶闔之清風,飲黃流之巨派。
4.出自《輪船記事》詩回望渾無岸,洋洋信大觀……萬派潮聲回,千峰云際攢。
1.見"嫏嬛"。
1.神話中天帝藏書處。
1.見"廊餐"。
1.亦作"廊飡"。
2.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賜食于殿前廊下,謂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
1.謂房屋。
義和團聯(lián)合清軍阻擊外國侵略軍的一次戰(zhàn)斗。1900年6月西摩爾率八國聯(lián)軍二千余人,由天津乘火車進犯北京。義和團拆毀路軌,將敵人包圍在廊坊車站。在清軍配合下,義和團發(fā)起猛攻,斃傷敵軍近三百人,侵略軍狼狽逃回天津。
1.廳堂周圍的房舍。
2.明自永樂十八年建都北京,于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修建幾千間民房和鋪房,召民﹑商居住或居貨,謂之廊房。
1.殿下外屋。
1.亦作"廊廟才"。
2.建筑廊廟的木材。
3.比喻能擔負國家重任者。
1.謂執(zhí)政大臣。
1.擔負朝廷重任的志向。指參政的心愿。
1.即廊餐。
1.作為貿易市場的長廊。
1.殿堂周圍的房舍。
1.廊廟。
1.明時,將廊房應納錢鈔,擇居民之有力者負責交納,稱其人為"廊頭"。參見"廊房"。
1.廊室。
1.堂前的廊屋。
1.即廊餐。
1.即廊餐。
1.廊檐下象牙齒般的裝飾。
廊頂突出在柱子外邊的部分。
1.走廊﹑回廊的轉折處。
1.有走廊的房舍。
老撾古都。人口3萬(1985年)。作王都歷史達千余年,名勝古跡眾多。以產絲綢、銀器、首飾等手工藝品著名。多寺院和佛塔。城北的北烏是著名的宗教和旅游勝地。
1.亦作"瑯鐺"。
2.見"瑯珰"。
1.玉相擊聲。
1.見"瑯珰"。
1.亦作"瑯當"。亦作"瑯鐺"。
2.用鐵鏈鎖人。
3.指人帶上鐐銬。
4.指鈴鐸。
5.以喻鈴狀物。 6.象聲詞。 7.猶郎當。潦倒貌。
1.亦作"瑯珰驛"。
2.驛名。又名上亭驛,在四川梓潼縣北,相傳安史亂中,玄宗奔蜀,于此聞鈴聲。
〈書〉像珠子的美石。
1.老練。
1.對老年婦人的泛稱。
2.女仆。
3.老母。
1.老婆婆們的道理﹑說法。多指俗諺陋語。論兒﹐猶道理。
1.舊時對老年女仆之稱。
1.方言。大汗。
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回來時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見于《韓非子·說林》)。比喻有經(jīng)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1.喻人老而猶有雄心。
年老(超衰老意)。
1.方言。猶言倚老賣老。
1.三國魏曹操小名阿瞞﹐后人稱"老瞞"。
2.舊時浙東對喜娘之稱。
1.方言。兄弟中最小的一個。
1.太滿﹐過頭。
1.舊時對俄國人的蔑稱。
1.猶老耄。
1.七﹑八十歲的老人。亦指衰老。
1.老態(tài)。衰老的形容。
1.排行最末之妹。
1.年老昏憒。
〈方〉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