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露多。參見“濃濃”。
1.出自《說文·水部》濃,露多也。
2.
厚;密;多。
1.出自《抱樸子·安貧》贄幣濃者,瓦石成珪璋;請托薄者,龍駿棄林坰。
2.出自《奉答南平王康賚朱櫻》詩花茂蝶爭飛,枝濃鳥相失。
3.出自《更漏子》詞濃柳翠,晚霞微,江鷗接翼飛。
4.出自《女冠子》詞碧紗籠絳節,黃藕冠濃云。
5.出自《諸葛亮會》不到一分鐘,吊車房口,出現一個濃眉圓臉的青年。
3.
特指液體或氣體中所含某種成分多。與“淡”、“薄”相對。
1.出自《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菊寒花正合,杯香酒絕濃。
2.出自《女狀元》琥珀濃未了三杯,真珠船又來一載。
3.出自《雷雨》你叫他們送一碗濃一點的普洱茶來。
4.
指濃縮。
1.出自《故事新編·補天》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曲線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濃成一段白光。
5.
謂程度深。
1.出自《車騎將軍竇北征頌》弘濃恩,降溫澤。
2.出自《代陳思王〈京洛篇〉》古來共歇薄,君意豈獨濃?
3.出自《滿庭芳》詞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4.出自《西游記》是老孫護了禪堂,見師父濃睡,不曾驚動。
6.
艷麗。
1.出自《清平調》詞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2.出自《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3.出自《虞美人》集句詩虞美人,態濃意遠淑且真,同輦隨君侍君側,六宮粉黛無顏色。
7.
用同“儂”。我。
1.出自《敦煌曲子詞?浪濤沙》?取硯筒濃念筆,疊紙將來書兩行。
8.
用同“膿”。參見“濃包”。
1.出自《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喝罵包家手下人,我們都是濃包漢。
1.古代遂之屬官。一說即縣正。
2.同縣之人。
1.出具賞格。
1.縣軍。
1.周代官名。主縣之獄訟。又名野司寇。
1.縣中街市。
1.清代由縣官主持的考試。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縣廩生保結后才能報名赴考。約考五場,試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事實上第一場錄取后即有參加上一級府試資格。
1.懸掛首級。
1.縣級行政單位執行公務的處所。
1.縣令﹑縣長,主一縣之政者。
1.瀑布;懸泉。
1.懸耜。謂閑置農具,不耕作。
1.古代婦女封號。
1.舊時對縣令﹑縣知事的俗稱。
1.縣府文書。
1.亦作"縣庭"。
2.古稱縣官行使政令的處所。
1.泛稱一般地方行政機關。亭為秦漢時鄉以下的一種行政機關。
1.見"縣廷"。
1.縣署之雜役。
1.三國魏以縣封諸王,其郡為國。見《三國志.魏志.彭城王據傳》。晉始定為爵名,后改正縣王,增邑三千戶,制度如郡侯。見《晉書.職官志》。南北朝間或置之。
1.懸網。比喻法令刑律。
1.中國共產黨縣一級委員會的簡稱。
2.指中國共產黨縣一級委員會的負責干部。
1.官名。秦漢縣令﹑縣長下置尉,掌一縣治安。歷代因之。元于縣尉外,兼置典史。明廢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稱典史為"縣尉"。
1.遙遠貌。
1.天象。
1.謂奏鐘磬之類的樂器。
1.縣吏。
1.舊時供生員讀書之學校。科舉制度童試錄取后準入縣學讀書,以備參加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稱"庠生"﹑"生員",俗稱"秀才"。
1.即生員。俗稱秀才。
1.懸殊,大不相同。
1.舊時縣衙差役。
1.縣城。
1.一縣的長官。
1.下垂的瘤。
1.謂辭官致仕。
1.見"縣?"。
1.懸殊。
2.距離遙遠。
1.縣令。
1.小篆的一種體式。相傳為漢曹喜所創。
1.官名。周時為地官之屬,位次遂大夫。遂有五縣,縣正掌一縣政令征比。
2.官名。隋煬帝時,將縣尉改為縣正。
1.舊時知府﹑知州﹑知縣均為地方長官,其正式辦公處為衙署大堂,因此稱為正堂。故亦以"縣正堂"為知縣的代稱。
1.官名。辛亥革命后廢府﹑州,僅設縣,置縣知事一人,為一縣的行政長官◇改稱縣長。
1.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
1.縣政府所在地。
1.皇族女子的封號。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
2.縣令。
1.爵名。
1.舊時對縣官的尊稱。
1.縣令輔佐官員之統稱。辛亥革命后專置縣佐官職,為縣知事的佐理,設于縣內要地,不與縣知事同城。掌理縣知事委辦的各項事務,并得于駐地就近指揮監督該地警察及處理違警案件◇廢。
1.山名。在湖北襄陽縣南。又名峴首山。東臨漢水,為襄陽南面要塞。西晉羊祜鎮襄陽時,常登此山,置酒吟詠。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顯山,后避唐中宗(李顯)諱,改名峴山。宋蘇軾任湖州太守時,曾登此山,有詩云"吳興勝襄陽,萬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峴山亭。"
3.山名。在浙江東陽縣南。原名三丘山。晉義熙間殷仲文守東陽,常登此山◇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峴山。
1.晉羊祜任襄陽太守,有政績◇人以其常游峴山,故于峴山立碑紀念,稱"峴山碑"。
1.百姓至峴山憑吊羊祜而流的眼淚◇謂因感念地方官德政而流的淚。典出《晉書.羊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