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對縣令﹑縣知事的俗稱。
1.酒名。因以梨花開時釀成,故名。
1.曲藝的一種。也叫山東大鼓。起源于山東農村,"梨花"為"犁鏵"之音變,農民以犁鏵碎片擊拍伴唱。清末進入濟南等城市,犁鏵碎片改為兩枚銅片或鐵片。演唱時除書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調亦有所變化。
1.語本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梨花帶雨"原為形容楊貴妃泣下如雨時的姿容◇用以形容女子的嬌艷。
1.即梨花春酒。因冬釀春熟,故稱。
1.指婦女化妝所用的粉。
1.即梨花大鼓。
1.演唱梨花大鼓所用的兩片半月形金屬片,多為銅制,演唱時,使相碰擊發聲以伴唱。
1.亦作"梨花夢"。
2.指夢境。
1.蜂蜜的一種。蜂采梨花所釀之蜜。
1.即梨花春酒。
1.亦作"梨花槍"。
2.古代槍法的一種。相傳創自宋名將楊業。
3.舊武器名。
1.梨花開放時節的雨水。
2.形容女子泣下如雨的姿容。
1.《墨莊漫錄》卷六引唐王建《夢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霧不分,夢中喚作梨花云。瑤池水光蓬萊雪,青葉白花相次發……落英散粉飄滿空,梨花顏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從夢中。無人為我解此夢,梨花一曲心珍重。""梨花云"指夢中恍惚所見如云似雪的繽紛梨花◇用為狀雪景之典。
1.亦作"梨顆"。
2.梨子。因其呈顆狀,故稱。
1.指稚子﹑幼子。語本晉陶潛《責子》詩"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1.眉發俱白。形容年高。
1.亦作"棃氓"。
2.黎民,民眾。梨,通"黎"。
1.亦作"棃萌"。
2.梨,通"黎";萌,通"氓"。黎民,民眾。
1.亦作"棃面"。
2.以刀劃面。我國古代匈奴回鶻等民族的風俗,凡遇大憂大喪,就用刀劃表示哀痛。梨,通"剺"。
1.梨子去核后所做成的成圈形果脯。
1.梨子皮和核之間的部分。亦指用此部分所制的果脯。
1.梨花。
1.梨實表面的雅稱。
1.亦作"棃庶"。
2.黎庶,百姓。梨,通"黎"。
1.梨花。因梨花色白如霜,故稱。
2.指霜。因霜白如梨花,故稱。
1.用梨子所做的條狀果脯。
1.亦作"棃筒"。
2.古代焰火的一種。
1.小梨。
1.亦作"梨窩"。
2.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胡淡庵十年貶海外,北歸之日,飲于湘潭胡氏園,題詩云'君恩許歸此一醉,傍有梨頰生微渦。'謂侍妓黎倩也。"后因以"梨渦"指酒渦。亦借指美女。
1.見"梨渦"。
1.梨花。梨花色白﹑片小,猶如雪花,故稱。
1.梨花。
1.亦作"棃元"。
2.黎元,民眾。梨,通"黎"。
1.亦稱"梨園子弟"。
2.唐玄宗時梨園宮廷歌舞藝人的統稱。
3.唐以后泛指戲曲演員。
福建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該省南部地區。
1.伶界,戲曲界。
1.指梨花。
2.指梨花云。用唐王建夢見梨花云事典。
1.指夢境。用唐王建夢見梨花云事典。
①梨子和棗子歲熟梨棗繁。②古時印書刻板多用梨木或棗木,因以梨棗”代稱書板虞山汲古閣,梨棗燦春云。
1.亦作"棃子"。
2.梨樹的果實。
1.亦作"貍別"。
2.猶豹變。
1.見"貍變"。
1.古代大射時測量侯道的器具,長六尺。
1.隱藏在房屋孔穴中的蟲類。
1.謂狐貍之性。《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貍德也。"成玄英疏"執守情志﹐唯貪飽食﹐此之形質﹐德比狐貍﹐下品之狗。"陸德明釋文"'是貍德也'謂貪如狐貍也。"一說﹐貍德指貓捕鼠飽而止的本性。郭慶藩集釋引清俞樾曰"《廣雅.釋獸》貍﹑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1.亦稱"貍沙"。
2.豆名。因有斑點如貍紋,故稱。又名獵沙﹑黎豆﹑虎櫐﹑虎豆。
1.晉朝書法家王羲之所書法帖名。
1.貓的別名。
1.用貍皮裁制的衣服。
1.見"貍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