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樹木砍伐后留下的根株。
1.出自《水經注·沅水》吳丹陽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今洲上猶有陳根余枿,蓋其遺也。
2.出自《與蕭翰林俯書》雖朽枿腐敗,不能生植,猶足蒸出芝菌,以為瑞物。
3.出自《宋史·趙遹傳》﹝卜漏﹞乃壘石為城,外樹木柵,當道穿阬阱,仆巨枿,布渠答,夾以守障,俯瞰官軍。
2.
比喻余孽。
1.出自《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登崇俊良,斥退姦枿。
2.出自《宋史·哲宗紀贊》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蘗復用……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
3.
引申為穩,不動。參見“枿坐”。
1.出自《贈質上人》詩枿坐云游出世塵,兼無缾缽可隨身。
4.
樹木砍伐后新芽萌生。
1.出自《書·盤庚上》若顛木之有由蘗
5.
泛指花木新芽萌生。
1.出自《李秀才東園亭記》周尋童子時所見,則樹之枿者抱,昔之抱者枿。
2.出自《庚溪詩話》今上皇帝躬受內禪……如《春賦》又曰:“碧實朱英,秾苞艷葩,榮于春者冬必悴,枿于夏者秋必花。”
6.
樹木砍伐后又生的新芽或分枝。
1.出自《東京賦》山無槎枿。
2.出自《南柯太守傳》遂命仆夫荷斤斧,斷擁腫,折查枿。
3.出自《蔬圃》詩臥枝開野菊,殘枿出秋茶。
4.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二·青原道場》住山后,有倒荊久枯,忽發三枿。
7.
斬伐;討滅。
1.出自《殷烈祖廟碑》夏惡盈貫,我伐是舉。枿彼三孽,震厥皇武。
8.
謂向上昂起。
1.出自《露青竹杖歌》紅塵撲轡汗濕韉,師子麒麟聊比肩。曲江昆明洗刷牽,四蹄踏浪頭枿天。
2.出自《送崔使君》詩麟步規矩,鳳翥昂枿。
1.貯藏金銀的庫房。
1.國庫里的錢財;款項。
1.國庫中的銀子。
1.儲藏錢財﹑糧食的倉庫。
2.指錢糧。
1.見"帑藏"。
1.假如;如果。
1.假如;如果。
1.不應得而得或無意中得到。
連詞。表示假設倘然有什么問題,可以打電話來|明天不要來上班了,倘然身體仍然不好的話。
1.如果,假如。
1.假如,倘或。
連詞。倘然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1.同"徜徉"。徘徊;安閑自在地步行。
2.山名。
1.見"淌牌"。
1.即躺板船。一種專載客﹑走長途的船。
1.亦稱"淌白"。
2.舊時上海對女流氓或私娼的稱呼。
1.見"淌游"。
1.謂哭泣。
1.水流波紋貌。
放縱儻蕩不羈。
1.舊時巫師裝神驅鬼的迷信活動。跳二神為跳大神的巫師的助手。
1.一種兒童游戲。在地上畫幾個方格,一只腳著地,沿地面踢瓦片,依次序經過每個格子。也叫跳間。
1.猶言翻跟斗。
1.暴躁空浮。
又稱急行跳高”。田徑運動項目之一。由助跑、單腳起跳、騰空越桿和落地等動作組成。有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過桿技術。以越過的橫桿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
1.跳躍歌唱。
2.彝白等族人民的一種集體性傳統歌舞。逢節日喜慶舉行,十余人到數百人不等,以笛子﹑三弦月琴﹑蘆笙等伴奏。跳時圍成一圓圈,動作以腿部變化為主,激烈粗獷。邊舞邊唱對歌。古稱蹋歌,也稱打歌﹑跳樂。"阿細跳月"即屬"跳歌"的一種。
1.快速奔襲。
1.裝神弄鬼的演技。
1.驚駭逃竄。
1.大跳大叫。
1.越過河。
2.投河。
1.舊時民間的一種迷信活動。
1.濺起來的水花。
2.跳場的別稱。參見"跳場"。
1.逃歸。
1.方言。跳入黃浦江。謂投水自殺。
1.一種兒童游戲。一人低頭彎腰,雙手撐膝;一人助跑跳起,手按其背,分腿躍過。
1.發射器具上的扳機。
1.雜技的一種。
1.跳動激越。
1.學生越過本來應該經過的年級,如由一年級升到三年級。也稱跳班。
1.疾速逃跑。
1.舊時戲曲開場或在演出中遇顯貴到場時,加演的舞蹈節目。由一個演員戴假面具,穿紅袍﹑皂靴,手里拿著"天官賜福"﹑"指日高升"﹑"一品當朝"等字樣的布幅逐次向臺下展示,表示慶賀。
1.雜技的一種。耍劍。
1.在邊疆挑釁侵擾。跳,用同"挑"。
1.因焦急或發怒而跺腳。亦指腳用力踏地。
1.彝族民間舞蹈。流行于云南﹑四川﹑貴州的彝族地區。舞者一般為雙數,拉手成圈,左右移動。主要是腳部動作。動作激烈,情緒奔放。也叫打跳﹑對腳舞。
1.謂無辜受累蒙上惡名而無法表白。
1.指跳到井里自殺。
1.強橫,放縱。
股市術語。當天的開盤價或最高(低)價低于或高于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兩個申報價位以上,出現股價大幅度跳動的現象。主要是受利多或利空消息的刺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