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指搓。
2.
名詞
(~子、~兒)用紙、布條等搓成的像線繩樣的東西。
3.
動詞
(吳語)用罱撈。
1.
用手指搓或轉動。
1.出自《齊民要術·作豉法》一石豆,熟澡之,漬一宿;明日出蒸之,手捻其皮,破其皮,破則可。
2.出自《兒女英雄傳》〔何玉鳳〕便輕輕的上了床,先把香頭兒捻滅了。
3.出自《北京人》眼睛好痛啊!給我把燈捻小了吧!
2.
用紙、紗等物搓成的條帶狀物。
1.出自《兒女英雄傳》右手拿著一個火紙捻兒。
2.出自《大波》黃太太笑著抬起身來,接過楚用遞去的水煙袋和一根點燃的紙捻。
3.
聚;聚合成股。因稱成群的人為捻。亦為清代中葉后反政府農民武裝捻子或捻軍的簡稱。參見“捻子”。
1.出自《凌波仙·關漢卿》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
2.出自《花月痕》鶴仙是首辦南捻,繼辦蜀寇。
3.出自《星烈日記》一莊有捻一莊安,一族有捻一族幸。
4.出自《星星草》今天咱們招兵入捻,誰英雄好漢,誰武藝高強,都來顯顯看!
4.
妍,美麗。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外貌即不中,骨氣較別;身分即村,衣服兒忒捻。
5.
用同“撈”。
1.出自如:捻河泥。
6.
驅逐;追趕。
1.出自《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眾妾為平時珠娘有專房之寵,滿肚子恨他,巴不得捻他出去。
2.出自《醒世姻緣傳》狄希陳又故意的與調羹合氣,捻他起身。
3.出自《醒世姻緣傳》只見無數的人馬,架著鷹,牽著狗,拈弓搭箭,望著我捻了來。
1.紛雜疊砌的樣子。
1.見"轟輵"。
1.象聲詞。形容金石撞擊聲。
1.響雷。
1.雷聲隆隆,電光閃閃。
1.打雷的聲音貫滿耳邊。形容人的聲名很大。
1.猶言轟轟烈烈。
1.象聲詞。形容雷聲﹑炮聲﹑爆炸聲﹑機器聲等。
發了轟隆轟隆的巨大聲音禮炮、。
1.形容眾聲喧闐。
1.開炮。炮,同"炮"。
1.用密集的槍彈或炮彈殺死。
1.形容滿屋子的人同時放聲大笑。
1.形容氣勢旺盛。
1.巨聲震天。
1.轟動天地。形容聲響猛烈或聲名巨大。
1.見"轟天烈地"。
轟鳴馬達~。
1.眾人齊聲大笑。
1.劇烈的旋轉。
1.狂飲;鬧酒。
1.象聲詞。形容眾車聲。
1.眾人齊聲答應。
用來從空中對地面或水上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有裝置炸彈、導彈等專門設備和防御性的射擊武器,載重量大,飛行距離遠。
1.轟動震蕩。
1.謂狂飲而大醉。
1.為古代官吏開道引駕的騎卒。
同‘轟動’。
1.爭斗。
1.欺騙。
1.嘈雜紛亂貌。
1.形容熱鬧,盛大。
1.紛亂地聚集。
1.騙局。
1.象聲詞。
許多人同時喧鬧會場上一片~聲。
用假話或手段騙人你這番話~不了人。
許多人擁上去搶購或搶奪(財物)。
1.古代官吏出行時,為之開道前引,喝止行人的侍從。
1.鬧市。
1.勸說。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大笑。
1.喧鬧。
大家同時發出笑聲他的發言引起眾人哄笑。
1.聚眾飲酒。
1.猶簇擁。
1.誘騙。
1.騙人的話。
1.爭斗。
1.象聲詞。巨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