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指搓。
2.
名詞
(~子、~兒)用紙、布條等搓成的像線繩樣的東西。
3.
動詞
(吳語)用罱撈。
1.
用手指搓或轉動。
1.出自《齊民要術·作豉法》一石豆,熟澡之,漬一宿;明日出蒸之,手捻其皮,破其皮,破則可。
2.出自《兒女英雄傳》〔何玉鳳〕便輕輕的上了床,先把香頭兒捻滅了。
3.出自《北京人》眼睛好痛啊!給我把燈捻小了吧!
2.
用紙、紗等物搓成的條帶狀物。
1.出自《兒女英雄傳》右手拿著一個火紙捻兒。
2.出自《大波》黃太太笑著抬起身來,接過楚用遞去的水煙袋和一根點燃的紙捻。
3.
聚;聚合成股。因稱成群的人為捻。亦為清代中葉后反政府農民武裝捻子或捻軍的簡稱。參見“捻子”。
1.出自《凌波仙·關漢卿》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
2.出自《花月痕》鶴仙是首辦南捻,繼辦蜀寇。
3.出自《星烈日記》一莊有捻一莊安,一族有捻一族幸。
4.出自《星星草》今天咱們招兵入捻,誰英雄好漢,誰武藝高強,都來顯顯看!
4.
妍,美麗。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外貌即不中,骨氣較別;身分即村,衣服兒忒捻。
5.
用同“撈”。
1.出自如:捻河泥。
6.
驅逐;追趕。
1.出自《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眾妾為平時珠娘有專房之寵,滿肚子恨他,巴不得捻他出去。
2.出自《醒世姻緣傳》狄希陳又故意的與調羹合氣,捻他起身。
3.出自《醒世姻緣傳》只見無數的人馬,架著鷹,牽著狗,拈弓搭箭,望著我捻了來。
1.渾沌為一。
1.舊俗為死者焚化的紙衣。
1.高遠;玄遠。
1.謂鴻翼高飛。比喻高士。
1.指陰間。
1.謂神佛的應驗。
2.謂神佛庇佑。
1.指在陰間的靈魂。
1.謂鬼神諸佛保佑。
1.猶愚昧。
1.密云大雨。
1.蔥郁茂盛。
1.謂與神鬼相遇。
2.暗中巧合。
1.謂耽于逸樂。
1.佛教語。謂隱微難見的三世因緣果報。
1.對鬼神許的愿。
1.指深奧的義理。
1.舊俗為死人焚化的紙糊房子。
1.指晝夜未分的混沌狀態。
1.謂神靈感召。
1.指天意神旨注定之初而尚未明白顯示的時候。
1.謂陰間的責罰。
1.道教謂成為真人。
1.謂神靈暗示的征兆。
1.古代水官。
1.為鬼神或已歿之人焚化的紙錢。
1.靜心。
1.玄奧的智慧。
1.陰間,迷信謂人死后靈魂所在的地方。
1.謂在陰間受到懲治。
1.謂神佛的佑助。
1.迷信謂陰司對有過失之人追拿索命。
1.謂為死人焚化的紙財寶。
1.唐宋時俗語。意謂糊涂。
1.閉目而坐。
2.在昏暗中坐著。
1.看不清的樣子。
1.亦作"銘辭"。
2.銘文。
1.見"銘詞"。
1.銘感。
1.記功的典冊。
1.在鐘鼎等器物上刻鑄文辭。引申為建功立業﹐以傳后世。
1.同"銘心鏤骨"。
1.在金石上刻寫文辭﹐記述功績。
1.銘刻在骨。形容永記不忘。
1.秦始皇曾多次東巡海上﹐刻石紀功而去。故以"銘海"指記載功德。
1.銘記在心。
1.同"銘心鏤骨"。
1.在碑石上銘刻文辭。
1.銘感。
1.銘文。
2.牢記在心。
1.在器物上刻寫的警戒性文辭。